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2、一对留名史册的政治对手 ...

  •   【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乃宋代,以至于华夏历史上都极其着名的一对政敌。】
      1、宋英宗在位时期最大的这条争议,即生父和仁宗谁应为‘皇考’。
      朝中虽有三派人——皇帝、统领百官的宰执、谏官。但严格意义上,只有两派。
      皇帝毋庸置疑,自然是想让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而宰相一方以韩琦为首,早早就审时度势的选择了站队皇帝。这场争执,毫无疑问以谏官告败画上句号。
      ……
      此时还是谏官的司马光站在台鉴之中,沉默的看着这一幕。没多久,司马光被免去了谏官的职位。同年十月,满朝谏官仅存三人。【及至宋英宗上位短短两年间,沛然浩荡的谏官元气便消弭殆尽。】
      ……
      宋英宗在位的时间较短,此时,那对命中注定的政敌还未在朝局中起到关键性的影响。王安石在家服丧,教书育人。司马光在朝中侍读,静观风浪。二人真正的较量,要从神宗朝开始说起。

      2、韩琦
      宋英宗虚弱的躺在床上,双唇蠕动似乎想说什么。韩琦站在一旁,迅速把纸笔递给他。
      宋英宗哆哆嗦嗦写,【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接过来一看,面色不变。“陛下写错了,一定是颖王赵顼,还请陛下再写。”把纸塞回给了宋英宗。
      如此几个来回,虚弱的英宗气哭了,屈服写了颖王赵顼的名字。
      韩琦面不改色的把纸塞回胸口,带着人走了。
      临出宫的时候,一直在他身边儿跟着的文彦博没忍住。“卿未见陛下落泪?!”
      韩琦冷漠脸,“国事如此,没办法。”
      其他人:…………
      天幕前。
      本来就还没爬起来的韩琦再次腿一软,扑通一下倒地。他这回是真真的惊恐!!“我、我我我我……”他才想落泪好么?!他未来到底为什么那么勇?!!这一次可是直接涉嫌操控帝王废立了啊!!!
      包拯却在此时一拱手,声如洪钟道。“韩大相公好魄力,在下自愧不如啊!”
      韩琦,“……包拯!!!”
      宋仁宗则是磨了磨牙,忍不住扯着温和的笑脸阴恻恻道。“朕看包爱卿说的不假啊,朕真是小看韩大相公了。”
      文彦博等人默默后退了一步、一步、又一步。
      弹幕上则是毫不客气的哈哈大笑了起来。【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爆笑如雷了家人们,皇帝当的太可怜了!!】【宋英宗:有没有人为朕发声啊?!有没有人!!】【韩琦居然这么猛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文彦博:你妹看见陛下都哭了么?!】【韩琦:妹有!!】【其他人:我们怀疑你这遗书有假!!】【韩琦:放屁,这明明是我亲眼看着陛下含泪写下的诏书,谁敢说有假(狗头)】

      3、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原文434章)
      【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一上位就启用了王安石,大力推动变法。】
      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名震后世。史称——熙宁变法。
      宋神宗是真的稀罕王安石,对王安石的才学大为认可,可以说是倾力支持!
      朝中也不是没有反对王安石的,但对方一在朝堂上跟王安石吵架,神宗就偏袒王安石。不管人家说什么,神宗就跟着反驳,不管王安石说什么,神宗就跟着大力鼓掌对对对。
      要知道,以前王安石在朝中可是相当不受待见的。以前呢,大家长一碗水端平,到了神宗这里,可完全不带掩饰的。他稀罕王安石,就明目张胆的偏心眼。
      当时朝堂上一共五个宰相,时人促狭的评价道——‘生老病死苦’,‘生’是王安石,‘老病死苦’是剩下那四个。

      3.1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画面中,有两人紧绷着对立。
      一个面色冷酷,一个脸色铁青。变法之初,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有过一段争吵,而这段争吵无疑也奠定了二人政见上不同的根由。
      【善理财者,头会箕敛而。】(善于理财的人会按照人头征税)
      司马光分外不解道。“你说国家没钱急需变法,可何必用那样极端的手段?天底下的财富是有定数的,不在民间百姓手里,就在国家手里,省着些花不就是了!”
      王安石看着他,冷冷道。“你说省着些花?好啊,我问你。谁省着些?是这满朝的官员,是陛下,是那些收着我朝岁贡的王朝,还是……天下的百姓?!”
      司马光哑然,“自是……都省着些了。”
      王安石拂袖而走,只淡淡留下一句话。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真正善于理财的人,是不让百姓黎民增加赋税,国家也能越来越富饶。这是王安石变法之初的理想,也是他贯彻始终的信念。
      司马光怔愣在原地,看着王安石离去的背影许久。久到他眼中渐渐浮起茫然的困惑,仍是不解。

      3.2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神宗后来在变法时和文彦博有过一场争论。
      而文彦博作为司马光一派,同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者,某种意义上也能代表司马光的立场。
      朝中反对者弹劾王安石‘误天下苍生’‘与民争利’‘残害生灵’。面对这些谩骂,王安石神色漠然全然像是没听见,根本一点都不在乎。
      神宗却因为对反对者的激烈言辞,忍不住曾在朝中骂道。【“更张法治,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意思就是你们纯放屁,我家安石的变法虽说给士大夫添堵,但对黎民苍生有什么危害呢?!不是利于天下百姓的大好事儿么?!!
      然后文彦博就站了出来,非常之理所当然的反驳。【“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我们治理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天下,应该以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最优,庶民如何干他们什么事儿?
      此话一出,神宗就彻底沉默了下来。这位小时候也跟着父亲在封地处吃过苦的陛下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他和王安石要推进变法,到底将要面临着什么样的阻力。
      他久久不语后,忍不住看向王安石的方向。却发现他的双眼分毫没有波澜,反而通透明锐,像是早就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明白。
      弹幕忍不住跟着喷了起来。【真不是我说,这把我站王安石啊!司马光在说些什么他自己知道么?!】【司马光和文彦博这种士大夫阶层是不可能共情底层百姓的!!】【王安石和宋神宗一样,小时候都是受过苦的,王安石他爹从小就带着他游历天下,知道底层百姓不容易。】【我真的……不寒而栗,谁是说的普通人穿到宋朝会过的很好?】【神宗倒也是个有进取心的皇帝,希望他能坚定一点支持我们介甫吧……】【讲个冷笑话:神宗到死都挺支持王安石的(狗头)】

      4、《资治通鉴》
      ……不论如何,因着神宗对王安石的大力支持,在一整个神宗在位期间,司马光一派不得不暂时销声匿迹。
      司马光不再过问朝堂中事,只偶尔听得同僚两三句提起王安石近日动向。他沉默的等待着,也许也在静静的等着王安石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卷。
      天幕画面上,镜头缓缓绕着司马光的身侧盘旋。随着他手中的毛笔缓缓落到桌案上。那里正摆着一摞厚厚的宣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遒劲的字迹。一阵风缓缓吹拂而过,露出最开头的那几个字。——《资治通鉴》
      司马光收回凝视着朝堂的方向,再次定下心神来继续伏案奋笔疾书。一部注定要流传后世百代的史书在此刻逐渐成型。
      弹幕忍不住吐槽。【资治通鉴啊……哎,我老是分不清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司马家是不是特别擅长写史书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司马家史学世家嘛!】【司马迁那是《史记》!】【书写的挺好,要不司马光还是专心写史书吧,别掺和朝政了!】【司马光的历史功绩有二,一编了资治通鉴,二教育后代不能让搞史书的去执政(狗头)】

      5、熙宁变法的完善和彻底
      帝王与他一问一答。【“王安石,你说百姓交不起赋税,不可再加征税款,可国库空虚,又当如何?”“陛下,臣有一青苗法,如遇百姓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将种子贷给农民,如此可解百姓之忧。”】
      【“王安石,你说我朝商人沆瀣一气,垄断严重,致使物价飙涨,百姓苦不堪言,当如何?”“陛下,臣有一市易法,可由国家平抑物价,适当调控,打击商人垄断。”】
      【“王安石,你说差役法劳民,使得黎民家中无壮丁耕地,当如何?”“陛下,臣有一免役法,可令百姓以钱代役,释放劳动力,亦可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
      【“王安石,你说我朝军费开支过高,然将士不受其惠,作战能力低,该如何?”“陛下,臣有一保甲法和一将兵法,前者可建立民兵组织,寓兵于民,如此可减少军费开支,后者可循序职业化军队,大幅提升作战能力。”】
      【“王安石,……”“陛下,……”】
      君臣二人一问一答之间,天幕前无数人的桌案上都叠了厚厚一摞纸。
      有人叹息,有人蹙眉,也有人欣喜敬佩。
      熙宁变法的完善和彻底,从兵到民应有尽有,于范仲淹时的那场变革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继承了前者的内核,又增加了许多更加完善的东西,几乎让人望之惊叹。
      于当时那种时代之下,王安石的政治情商,是完全超越了时代枷锁的。他的眼光之毒辣,政策之先进,哪怕有些放在如今也是让人暗暗点头的。
      没有人会怀疑,假如他的这些政策完美的推行应用下去,会掀起怎样的浪潮。以当时宋朝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程度,还真有一定可能推动着时代向前迈进一大步!!
      但,没有如果。
      诸葛亮放下笔,沉默的轻叹了一声。“我记得,这一朝的帝王是短寿啊……”他也许,已经猜到了这些政策是为何走向失败的了。

      6、王安石也有一个相当致命的缺点。——眼神儿实在不好
      王安石是个理想高尚的人,也是个懂得百姓疾苦的人。他是儒家的学子,也是法家的座下徒。
      以儒为皮,以法释道。自古儒法并修的人好像都容易出点名声大噪特别有个性的反骨仔。他们骨子里都相当蔑视所谓的祖宗传统,什么上天神明在他们手里都不过是工具罢了。其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李斯、董仲舒、魏征、诸葛亮、王安石……
      但王安石也有一个相当致命的缺点。——眼神儿实在不好。
      他手底下全都是些个能凭真本事板上钉钉上奸臣传的小人伪君子。
      熙宁变法推行时,和王安石一派系的人几乎各个都怀着自己的小心思。每天不是惦记着从变法途中捞点钱,就是惦记着把王安石拉下来好自己上位,要么就是打折算盘什么随时反水的二五仔。
      恰相反,司马光那边儿都是些名垂史册的大人物。苏轼苏洵苏辙、程颐程颢、欧阳修、曾巩等等。
      王安石在颁布政令的过程中,往往第一道就彻底变了味儿。
      两派人往朝堂上一站,王安石这边儿就跟那话本里的反派窝点一样,相反另一边儿各个素有清名。
      王安石自己再臭冷着一张脸站在最前头,上头还有个不讲道理就是维护他的皇帝。这谁看了不说一声打倒大反派王安石?
      弹幕都忍不住默默吐槽。【哎,说实话要是我没客观的了解过王安石的变法内容,穿过去八成也是站队司马光的。】【司马光这边的阵容确实豪华我去!】【别人就算了,我们东坡就勿cue了吧?他啥时候站队过司马光啊,不是一直都在被贬么(狗头)】【哈哈哈哈哈哈哈怀疑楼上的粉籍!有你这么损偶像的么?!】【苏轼好像算个例外吧,他没太参与这些个党争好像……】【呵呵,他是没太参与,但别人不信啊,反正哪个上台第一个受伤的都是苏轼(呸)】【王安石上台:就是你小子跟司马光一派是吧?贬了!】【司马光上台:就是你小子摇摆不定是吧?贬了!】【王安石再上台:又是你小子跟司马光一派是吧?贬了!!】【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行我要笑晕了,难怪我们东坡天性乐观,要不乐观点这日子还真过不下去!!】

      7、下面官员们阴奉阳违的可怕
      【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
      王安石总是很焦虑的关注新法推行进度,然而神宗不受其扰,渐渐厌倦了他,也常避而不见。宋神宗仍然是认可新法,但却意识到下面官员们阴奉阳违的可怕,于是选择先推动官制改革。
      这个阶段史称元丰改制。但很可惜的是,改制没推行多久,边疆再乱,西夏大举进攻。此前朝野忙于新法的争吵,早就不知把练兵这事儿抛到哪九霄云外去了。不出预料的惨败了。神宗大受打击,处理完了战败赔款的事情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再后来,太后高氏掌权了一阵子,启用了司马光。司马光上台后,竟是大笔一挥,将曾经王安石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都废掉了。王安石得知后,脸色惨白。这几乎象征着二人彻底再没有挽回的机会,也象征着政斗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和王安石截然不同。他认为宋朝当前的制度是相对合理的,只需要修补不需要改革。对边的策略则是‘以和代战’,不主张练兵打仗。他是全然的保守主义,与王安石的激烈变法走了两个极端。
      再再后来,新帝赵煦,也就是宋哲宗上位。这位皇帝继承了先帝的野心,重新启用了变法派。司马光的法度又再次被取缔了。对百姓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你要么一条道走到黑,坚持一种也算是个法子,左摇右摆始终态度不坚定算是个怎么回事儿啊?!今天这个政策,明天那个政策,这么玩儿是吧?!

      8、……很可叹的是,宋哲宗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
      继宋仁宗之后,英宗、神宗、哲总三代帝王加起来统治不过三十多年。
      在这短短三十多年间,政令朝令夕改,黎民不堪其扰。皇帝们有野望,臣子们有理想,本来是一件好事。宋神宗与宋哲宗尽管比上不足,但在整个宋体系中,毋庸置疑都算得上是优秀的帝王。假若其中有一位能活的长久些,北宋未必不能走出一条中兴之道。
      再或者之后的继任者能继承他们未竟的野心,也并非必然走到灭亡之路。
      但很可惜,上天没有再给北宋一次机会。宋哲宗之后,是宋徽宗。‘徽钦二帝’的‘徽’。……
      【1086年,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时于这一年先后去世。】
      这一对留名史册的政治对手竟然在同一年走向了生命的终末。彼时,二人都已白发苍苍,疲惫满身。
      王安石要走的早上一些。当他的死讯传到京都时,司马光还在为新法废除的大小事宜劳碌奔波。听闻这个消息后,他顿住了手中在做的事。沉默不知多久后,才有些难以置信的怒然拂袖。“老夫这厢才废了他的新法,他就撒手人寰,岂不是告诉世人,他是因为老夫而死的么?!”
      来报信的人慌张的呆愣在当场,不敢接话。
      司马光又摇头。“不,那老东西年逾花甲,该是到了半截进土的岁数了,死便死了与老夫何干!!”他脸色苍白的转头要走,走出去两步,又停住脚步,转头问道。“死时可说什么了?”
      报信的愣愣的回神,连忙小心翼翼道。“据、据说,是念叨着‘此法终不可改乎?’”
      司马光复又沉默了良久。他步履有些蹒跚,腰也有些弯了下去。像是刹那间精气神被抽走,苍老了数十岁一样。
      事实上,司马光要比王安石还长上两岁,这一年,他也六十七了。他没有更改尽废新法的主意,为此日日操劳。
      直到临终前的那一晚,桌案上仍然堆积着成山的文书,翻开的那一页批到了一半,便再没了续章。司马光也死了。
      一年间,先后倒下两座大山,两派人同时群龙无首,朝野上下纷乱不休。乱到金兵南下,靖康之耻,乱到北宋灭亡,衣冠南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