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桃花映江山》·孟怀瑾 ...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评判一个故事是好是坏,有时会看坏人到底“坏不坏”,就是看坏人坏得有没有缘由。但是这段时间,我又发现一个评判标准:看配角的人设是否立体完整。
一个故事,主角的人设完整是理所应该的,但是配角的人设是否完整,就决定了主创是否有在认真创造这个故事。
我看过很多故事,但是从来没有单独为某一个角色写过所谓的repo,但是,“孟怀瑾”这个角色,我很想写写。
36集的电视剧,在故事走到主线的三分之一处就下线,总计出场不超过二十分钟,台词和镜头都不多,但就是这样短促的刻画,把他的冷静、谨慎、多谋、忠贞、无奈、担当和大义呈现得淋漓尽致,而更厉害的是,这是一个反派角色。
他所拥有的这些特性都是正派的特性,但偏偏他又是个反派角色,这种极致的割裂让这个角色既立体又鲜活。
人物角色怎样才算立体?
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看人物身上有没有“矛盾点”。
比如说,孟怀瑾,一个反派角色拥有正派特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点。
再往小了说,他在自我和家族使命两者间的抉择,也是纠结的矛盾的。
但我觉得这个角色之所以立体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的所作所为皆是错举,但这当中没有一样是出于为自己考虑的,全部都是为稳固家族根基的不得不。
说到底,也是一种“矛盾”。
真心想做的不能做,能做的不是真心想做的。这是身为世家大族子女的无奈。
有很多的弹幕是关于他的,替他惋惜的,替他不平的,但几乎没有骂他的。真的很难对这样一个角色产生恨意,一生无妻无子,一生为家族所桎梏,一生也没留下点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记着妹妹日后的处境。人死如灯灭,来去皆空。
当然,也有人说他愚忠,说他站错了队伍,但事实是,他背负的家族身份不是他能选择的,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今后他走的每一步都只能是为了稳固家族,而非个人意愿。
他不是选错了,他是没得选。他只是差了点运气,不然他也会是个顶好的忠臣。
我刚一直在想,孟怀瑾知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错事?
我觉得他应该是知道的,他那么清醒理智的一个人。但至于为什么知错不改反行之,这个就是他的价值观排序所影响的——家族的安危被教导永远排在首位。
其实我觉得这个角色可以更立体一点,如果孟怀瑾目睹了底层百姓因他们而遭遇的苦难呢,他会怎么做?会继续先前的错吗?还是也会不忍百姓受苦呢?那家族的根基呢,该如何稳固?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他是个太小的角色,是一块垫脚石,用来推动主线情节,也用来成全主角。站在理性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个篇幅是刚刚好的,如果再长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故事的节奏。但我出于感性的角度,还是会遗憾的。
因为我们明明可以更完整一点。
这个角色给了我一些启发,创作应该心存敬畏,不能潦草下笔。哪怕是再小的人物,哪怕是再边缘的配角,都不应该仅仅是用来成全故事的工具,他们不该用过就被抛弃,他们也应该是活生生的人,也应该被看见,也值得有人为他们称赞或是惋惜。尽管他们在这个故事里是配角是小人物,但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里,他们是自己的主角。
在孟怀瑾自缢后,有一处铁树银花的场景,所有人都在嗑男女主,但我看到一条弹幕:
孟怀瑾,下辈子,你只做你自己。
是的,如果真有下辈子,希望孟怀瑾只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