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在小山和小山之间》 ...
-
互联网给予这本书的评价很高,我受此影响抱着较高的期待翻开这本书,但是直到翻完最后一页纸,我仍旧是一种高|潮未至的感觉。
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可同时我也知道,如果等到我也成为一座“小山”时,再来读这本书,我或许不会质疑互联网给予的这些虚高的评价。
在东亚母女的关系里,对峙永远不休不止充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法消停。而所谓的和解,只不过是子女的身份完成升级后——当女儿也成为妈妈——对这种羁绊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而选择的理解。
但我一直不明白的是,这种“和解”真的能称之为和解吗?
也未必。和解被定义为:争端结束,重归于好。但如我所说,母女之间的对峙是永无休止的。因为母亲永远先于女儿跨入人生的下一阶段,这中间永远隔着几十年的时差追不上,经历不会同频,感受不会同频,面对的生活困境也不会同频。所以所谓的“和解”压根不复存在,准确来说,这种“和解”是带着些后知后觉的“理解”。
和解实质上是一种理解。
当有一天,我步入你已经走过的人生阶段,我体验到那些你曾经体验过的人生经历,然后我明白了,你在这个阶段为什么会不顾我的想法要求我这样那样做——为了“我”好——我理解了,但仅是理解并非原谅。
这份“理解”能减轻当年我被迫违背意愿的痛苦吗?
不能,这是两码事。痛苦得以消减不是因为“理解”,是因为时间。
所以,我既讨厌“为你好”的这种说法,也讨厌母女关系里“和解”的这种说法,它是一种妥协,没法让双方握手,那就只有让某一方低头,然后拿时间当块遮羞布,不了了之,美其名曰“和解”。
当我看到书里母女之间的和解来得那样轻易时,我几乎无法共情。但我知道这是合理的,因为书里的女儿是一位准妈妈,而我,仅仅只是我自己。但我又忍不住的发问了:如果女儿只是女儿,不是一位准妈妈,这场“世纪大和解”会来得这样快这样彻底吗?
我十分期待作者的回答。
我迫切想要印证这答案。
但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不仅写女儿视角的独白,也写了母亲视角的独白,尽管有时候恶语相向,但这些内心的感受与纠结其实归根结底都指向“爱”,只不过是被藏在生活沉重的躯壳下,不易被察觉到。
我从来不怀疑这些“爱”的重量,我只是觉得“爱”的质量也是需要投入精力和技巧的。并不是一味的强加灌输或者把人死死拽在手里护起来就是“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在想,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网上有很多的答案,给予、理解、心疼、陪伴……
都很对,但是不全面。
我觉得,爱的本质是尊重,囊括家人与恋人之间的爱。
人其实是单一个体,你爱这个人,你就是爱这个个体的全部,那你更应该维护这个个体不受损害。
这个“损害”不单单指外界的,而是个体内部意识不被损害。
它的意识得以被尊重,它的崇尚、它的信仰、它的选择,即便与你相违背,你也依旧以可以容纳并支持。
这就是顶级的爱,我是爱你的,但我们都是自由的。
这种爱其实难得。人类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你很难眼睁睁看着一个你爱的人遭受苦难,你总是忍不住想纠正他的方向。可是,什么是“利”什么又是“害”呢?“利”与“害”的世俗定义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吗?
爱一个人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你要忍受因为尊重他而带来的那些麻烦与心疼;被人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你可以无所顾忌的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他永远会为你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