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蜉蝣直上》 ...
-
这两天在看小佳的随笔——《蜉蝣直上》。
我印象里的小佳,是舞台上的脱口秀演员,什么悲惨的事故都能被他讲成搞笑的段子。
如果再过去几年,我可能会为这样的段子没心没肺的笑,但现在,我总是太容易在掌声和笑声里窥见堆砌如山的悲伤。
一个脱口秀演员所具备的底蕴,不仅挥洒在舞台上,也浸透到文字中。
所以,这也是一本笑泪纵横的随笔。
笑是因为,“情至深处”小佳总会丢那么一两个“梗”,把你拉出情绪的漩涡让你先是捧腹一笑,但是紧接着,犹如惊雷炸醒沉睡的人,莫名一阵空虚,然后后背发凉,恍惚间就跌入一个更深的漩涡。
和看脱口秀是一样。
但比起看脱口秀,我其实会更喜欢文字形式的随笔。节奏上的差异,随笔给我更多的时间反应,我不用担心回不过神以至于错过了下一个梗。
他写了过去这些年,关于他,关于家人的一些事,很客观的一种记录,并不带太多的主观情绪,像是在看一部他人拍摄的“小佳的纪录片”。
当然这些记录并不轻松,它们沉重,它们痛苦,但它们也坚韧。最终,它们都作为“血肉素材”,以文字、以脱口秀的形式走大读者和观众面前。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痛苦需要艺术创作来纾解,还是艺术创作需要痛苦来滋养。
我始终不知道哪个是最优解。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艺术创作,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会困扰少部分人的一个问题。
偏偏我是那个少部分。
我不崇尚痛苦,如果人可以不痛苦就轻而易举的成功,这当然很好。谁会想要吃痛受苦呢?
如果从这个角度解释,痛苦是被动承受的,相较之下,艺术创作是主动发生的,所以,这样看来,倒是痛苦需要借由创作来纾解。
这倒也说得通。
所以越痛苦越要创作,因为一停下来就会遭到更为严重的反噬,要不停的创作才能有片刻的安宁。
久而久之,痛苦与创作反而共生。
可是,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一坨屎,是不被认可的垃圾,所以创作者都会有一个阶段,希望自己的创作更完整一点,能被多一点人看见。
这个时候,好的创作就是需要吸收好的养料。
“好的养料”是什么呢?
努力、时间,以及痛苦。
只有流过血的手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没有人歌颂痛苦,但痛苦是登顶的必要环节。
但如果这个环节必不可省,那是不是可以借助外物,爬珠峰还要搭把梯子呢,反正都是上去,管你怎么上去。
如果痛苦可以是养料,那为什么不再找找别的养料。快乐呢,快乐不能作养料吗?
……
根本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答案。但是写到这,我又觉得答案好像不重要了。如果我当下痛苦,那就去抒发好了,艺术创作也好,还是别的途径也好,总之就是让痛苦流动起来,流经身体。如果想要有创作,那就去潜心沉淀。如果过程轻快,那就记录轻快,如果过程痛苦,那就记录痛苦,不要主动让自己跌入“痛苦的情绪漩涡”,好的艺术作品不是告诉别人我拥有多少痛苦,而是让人产生思考。
如小佳所说,像蜉蝣一样,活着就好。
活着就好,怎么顺心怎么来,怎么高兴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