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长安的荔枝》 ...

  •   每一次看这个故事,我都更多的是被故事里人性的那些“美好”打动,而非小人物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那些“苦难”。

      “苦难”能让我有短暂的共情,但“美好”让人收获长久的力量。

      讲白了就是李善德的傻劲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并没有烂透。

      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有一组镜头,没有台词和表情,全都是远景,但画面一出我就止不住的流眼泪——李善德奉命从长安出发下岭南,一个人一匹马,跋山涉水。

      镜头里他骑马一路狂奔,走过山间和平原,走过山路和水路,在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奔向岭南。

      很悲壮。

      不知道那组镜头为什么那么有感染力,超过影片里任何一个充满情绪爆发的镜头。

      散场后一个人走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到底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一组简单的镜头,为什么李善德这样一个小人物能给人那么多的动容和力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因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或困境中,他都会坚定自己要做的事,会拼尽全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哪怕这件事被定义为没有意义的事。

      无意义的事?

      世俗定义“难且无法完成的事”为无意义的事。

      但“傻人”如李善德,哪怕是一件被钉死了完不成的事,他磕破头也要看看自己会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不要对付,要知道自己离终点还有多远,这就是他追寻的意义。

      在时代的潮流之下,永远有两拨对立的人,顺应主流的“聪明人”和违背主流的“傻人”。聪明人对傻人的嘲笑和打压无孔不入,所以李善德才会摊上“荔枝使”这么个苦差。

      但这种打压的本质是嫉妒和自卑,是他知道“傻人”的可贵。

      他知道“傻人”不傻,但他已经烂透了,再多一个完整的人对他来说就多一份羞耻,所以他要把那些“傻人”拖下水,要同化他们,要把他们高傲的头颅砍下踩在脚底。

      要烂就要一起烂,要毁灭就要一起。

      可是有些灵魂,注定无法被浸染。即便身体被踩碎了摁进土里,他的灵魂仍旧能开出圣洁的花。

      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追捧主流的价值观,总有些人,他心里立着一块碑,刻着“无愧于己”。

      不止大唐有李善德,其实每个人刚落地的时候都叫“李善德”,只不过有的人从一而终,一辈子走到头来他依旧是“李善德”,而有的人却在中途改名换道,成了“张善德”、“王善德”。

      这就是李善德的可贵。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李善德骑着白马,带着荔枝奔跑过长安的街道,身旁闪过的是花前月下,走是吟诗对酒,热闹热闹的、锦绣的长安城,身后的背着的木棉花洒了一路,扯出一条绵延的、火红的花路……

      万人称羡的目光里,我猜李善德一定想起了他数月前孤身入岭南的那一幕。

      如果你愿意在电影散场之后留下来听完片尾曲再走,你一定听得到李善德想要说的话:

      希望这世间所有的少年郎,都能逐明月,枕清风,一身坦荡明朗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