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爱与羁绊 ...

  •   原生家庭。

      我曾经一度不喜欢这个词,提起这个词与之挂钩的往往是一些窒息的画面。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我没有觉得我的原生家庭有什么问题,反而我认为比起那些正在遭受原生家庭折磨的人,我无疑是幸福的。

      没有什么经济和生存压力,父母也开明,家庭氛围也融洽。

      是的,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父母很开明,家庭氛围也很融洽。

      但是二十岁往后的这些年,我明白一个道理,前二十年我之所以觉得“幸福”,之所以觉得父母开明、氛围融洽是因为我的每一步、每一个决定都踩在了他们能接受的范围里。二十岁之后的这几年,当我萌发了一些超出他们接受范围的想法,我迅速被他们贴上“不懂事”、“不孝顺”的标签。我和这个“家”之间产生严重的割裂,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我不再觉得“家”是能倾诉和停留的地方,我只想逃离,甚至希望我和这个家没有任何关联。

      这种落差带来的痛苦,毫不亚于一开始就被原生家庭拖累的痛苦。

      我需要推翻我前二十年的天真的想法,我需要承认我父母的迂腐和专制,需要承认这个原生的“家”其实是个被包裹了虚假外壳的牢笼。

      于我而言,其实说到底,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本质就是:我的想法在在这个家里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个人主体意识在原生家庭的掌权人面前永远不被尊重。

      “掌权人”是我的父母,“个人主体意识”的拥有者是我,而家庭的运作逻辑不是建立在平等沟通上的,永远是一切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掌权人”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父母饮食偏重油重辣,但我饮食偏清淡,口味偏多元。我还挺喜欢吃糖醋排骨,但是二十多年,我们家的餐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糖醋排骨。对此我父母的解释是,没有谁家排骨会做成甜的,那不会好吃。

      他们说的“不会好吃”仅仅因为他们不喜欢吃,所以我们家的排骨只能煲汤或者做成辣的。

      小时候,不会反抗,也意识不到自己可以反抗。

      这个“不会”是指,被他们教导不能反抗大人,在任何情况下,小孩不能忤逆父母。

      可我到八十岁,我也是他们的小孩。所以到今天,“他是你爸/妈”,这句话还是会经常被我妈/爸搬出来,在某些我“反抗”他们的时候来指责我。

      而现在,我依旧也不会反抗。

      这个不会是因为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观念,比起更改他们的想法,我更愿意自己去学着做,当锅铲和调料拿在我自己手里的时候,谁也没资格来教我,这里你该放辣椒还是放糖?

      我可以做到坐在一张桌子面前坦诚布公、心平气和的跟他们聊,可是他们是连落座的机会都不会给。

      我尝试过。

      因为他们永远觉得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他们的地位是不能被受到挑战的。一但坐到这张桌子面前,那就意味着是他们要做出退让。

      在有亲戚说起自己孩子想吃糖醋排骨,而他们全家人是如何迁就并满足孩子意愿的时候,我的父母会在旁边自豪的补上一句:要是我的小孩,你不吃就别吃。

      我至今不知道他们在自豪什么,我推测是因为我听话,我不反抗。

      不反抗、不忤逆意味着他们的“掌权意识”在这个家的地位是稳固的,而迁就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意味着“掌权意识”在这个家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这不能被允许存在。

      同样不被允许存在的还有,不允许你“受伤”。这就意味着你不被允许体验那些他们没体验过的,或者他们体验过的、但得出的结论是不好的的事。

      一句“为你好”就把你锁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还是这一句“为你好”,既成为他们掌控你的理由,也成为你必须妥协的理由。

      一个妹妹今年高考,在她妈妈的要求下,志愿全部填在本省,给出的理由是,担心她在大学期间谈外地男朋友。

      作为一个在婚姻里远嫁的“受害者”,我完全理解她护女心切,不想让女儿经历她经历过的痛苦。但这件事情本身毫无逻辑可言,你不出去,但总有人会进来。

      以“我这都是为你好”、“我这都是担心你将来后悔”的名义,控制子女做父母眼中对的事。

      这真的是爱吗?

      不是的,我觉得这更多的是自卑,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是我看到你痛苦却不能为你托底的无能。

      爱不是这样的,爱是我会教你怎么面对痛苦,而不是教你如何规避痛苦。

      我爱你,但你自由。

      在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下,你可以自由地体验快乐,可以自由地体验痛苦,你可以自由地体验一切,哪怕是我不喜欢的。我不会以“担心你痛苦”为理由限制你生活,但我会教你如何与痛苦共生。

      我在犹豫是不是要提醒这位妹妹,她是可以反抗的。

      她面临比我更窒息的管控,或许在长期的驯化下,她早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身体里的兽性,她应该要反抗的,要自己争取选择的权利,可是同时反抗是有代价的,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能承受得来。或者说,我不确定这该是她现阶段的课题还是未来要解决的课题,我只希望她能尽早“觉醒”,早一点,再早一点,越早她越能去看天地的辽阔。

      你可以看过天地之后再选择回到井底,但你不能因为没见过天地而觉得自己只适合留在井底。

      这不能是孩子单方面的想法,做父母的也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前段时间看话剧《郁禾》,在剧场的留言板上有这样一句话:祝你成为杀出原生家庭的狠人。

      我不会祝你成为杀出原生家庭的狠人,但希望你,专注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自己。你生来就是一只苍鹰,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天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