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0、元旦 ...
-
黄龙县的第一个在周国治下的元旦节,是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气氛中度过的。
战火的痕迹尚未完全抹平,街市虽已恢复营业,却远谈不上繁华。王御熙和迟昭平留在了这里,坐镇指挥,既是稳定人心,也是加速消化战果。
县衙里简单布置了一下,贴上了红纸写的“新政昌明”,门口挂上了两盏崭新的红灯笼,算是添了些许节日气氛。
“许英从平原发来的年报看,今年各项收支总算捋顺了。”迟昭平将一份文书递给王御熙。
矿上的产出超出了预期,加上追缴的亏空、还有抄没的家产,总算填上了之前的窟窿。公账上见了结余,不用再惦记着王御熙贴补了。
此前维持大军开销、抚恤伤亡、赈济贫民,几乎都用王御熙个人的“小金库”,如今总算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王御熙接过,快速浏览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她办事,我放心。就是今年元旦,可苦了她和天乔了,要忙前忙后操心。”
“还有王昭呢,”迟昭平说道,“她学的不错,能帮上许英不少忙。”
提到徒子,王御熙脸上也露出点笑意:“过完年就要十七岁了,是该独当一面了。”
两人就着几样小菜,简单吃了顿比往常稍显丰盛的晚饭,算是守岁。
黄龙县在对新一年的期盼、担忧以及对新政的观望中,度过了这个特殊的元旦。
与此同时,平原县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里已被周国经营了十三年之久,秩序早已稳固,民生富足,节日的氛围热烈而浓郁。
后堂,许英、天乔和王昭三人正围坐一桌,虽无王御熙和迟昭平在场,但仪式感不减。
“师姆在黄龙,也不知吃上口热乎饺子没。”王昭如今已长成挺拔的青年,眉眼间依稀能看出王御熙的感觉,她一边摆着碗筷一边念叨。
天乔给她夹了一筷子熏肉,“放心,迟部长在那儿,亏待不了她。倒是你,听说你负责的事,遇到了点麻烦?”
许英连忙打圆场:“大过节的,不说公务。吃饭吃饭。今年仓廪实,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最好的年礼了。”
她看着窗外映红的夜空,语气欣慰。三人举杯,以茶代酒,遥敬远方的好友,也庆贺这来之不易又奇迹般的太平景象。
饭后,王昭与几位自小相识的好友信步逛上了街头。此时的平原县城,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
主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灯笼高挂,各式各样的摊贩挤满了街边,叫卖声、嬉笑声不绝于耳。
她们在一个卖精巧木雕之类摆件的小摊前驻足挑选。这小摊正好支在一家名为“巧工坊”的店铺门外。
“诶,王昭,你看这个,像不像咱们学堂后院那棵老歪脖子树开的花?”赵成玉拿起几块,笑着比划。
方玉珍一把拍开她的手:“王昭,你看这个木雕小马,精神不?买一个放你案头上,寓意马到成功!”
李春则细心地挑着一对如意结,笑道:“你们呀,净瞎起哄。王昭,别理她们。”
王昭只是好脾气地笑着,接着拿起一个雕刻憨态可掬的小木猪,抬手放在脸边:“我看这个就挺好,肥头大耳,有福气。”
几人的笑闹声融入街市。
正挑选着,就听店里传来一声清亮的女声:“照月!把这批新做的生肖挂件也摆出去!”
“哎,就来!”摊后小贩应声,转身从店里抱出一盒新货,利落地摆上摊位,对王昭她们笑道:“几位客人,看看新品?刚出的,讨个吉利!”
又逛到一个书摊前,这里不光卖《平原月报》合订本、基础识字课本,还有不少装帧简单的单行本话本和各式文具。王昭随手翻看,并非正经学业书籍。
旁边李春突然拿起一本,低声笑着对另一个同伴说:“咦?玉珍,这不是你写的那本《小店经营录》吗?”
书摊小贩见状,立刻热情介绍:“好眼力!这话本可有意思了,讲的就是咱平原本地人怎么开肉铺、开饭馆发家致富的故事。可好看了!”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真的是教人怎么开店的书,结果一看,直接沉浸在故事中。而且背景能看出是平原,这种从无到有,幸福生活的故事,着实让人能够代入进去。
这种单行本故事书流行起来,还是得益于早年谢自先在报纸上征稿开了头。
后来那本匿名作者的修仙小说风靡全城,家喻户晓,便开始流行将受欢迎的故事单独刊印成册发售。
小贩介绍完,又叹口气:“唉,就是那本修仙的,好久没更新了……也不知道虞仙子到底能不能突破大乘期,上一章就卡在那儿,真是挠心挠肺啊!”
赵成玉与方玉珍相视一笑,没办法,作者正忙着给全国算账呢,哪有空更新。
平原大学里比往日安静了许多,不少学生都已归家。但仍有一部分路远或留校钻研学问的师生在。
甚至还有人谈论爆竹驱邪祟——最后争论不休,改为一起欢乐地放爆仗。
除了常见的单响、双响,还有几串精心编成的长鞭“连响”。
“哎,今年这千子鞭谁去点?去年陈芸点的,差点把新棉袄崩个洞!”一个老生笑着起哄。
众人目光在几个胆大的身上转来转去,最后却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旁边一个年轻一届学生身上。
“川药!川药师妹来!”一个高年级学生一把搂住那年轻学子的肩膀,“你可是我们新一届里手最稳的,上次格物课连接那个线都没出错,点个鞭炮肯定没问题!”
川药挠头:“还没点过这……”
“怕什么,总要有人点嘛!就当给新年添个超级大响动。”另一个同学笑着把香塞到她手里,“放心,我们躲远点看着。”
川药看着师姐们鼓励(看热闹)的眼神,接过香:“我试试?”
也并非全然休假,如杨予乐的部门还需轮值,处理年终考绩、来年派遣等务。
上午,她依旧准时上岗。办公室里比平日清静许多,同僚间互相道好,桌上多了些带来的炒货零嘴。
杨予乐快速处理着昨日积下的几份文书,心里盘算着下午早些完工,好回去准备晚上的团圆饭。
夜色渐浓,街上的热闹却未消减。吴案刚与一群好友欢聚畅饮出来,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正大声说笑着与友人告别。
一转身,恰好撞见两个并肩而行的身影——正是韩叶和孙灵。韩叶手里还提着个小包裹,像是刚买的年货。
“哎哟!韩主任!孙大队长!新年好新年好!”吴案立刻热情地打招呼。
“是吴案啊,和朋友聚会?真热闹。”
孙灵则笑着接话:“我们刚巡完东街回来,一切都好。开心是好,但也切莫贪杯。”
吴案笑嘻嘻地应着:“知道啦知道啦。两位领导辛苦,这大过节的还忙着呢?”她眼神好,瞥见韩叶手里的包裹露出的一角,像是块不错的料子,“韩主任这是添新衣了?”
韩叶还没答话,孙灵便打趣道:“可不是么,我硬拉她去买块料子,好歹过年做件新罩衫。”
韩叶被说得有点不自在,轻咳一声。
三人边说边随着人流慢慢往前走,不知不觉到了一个格外亮堂的摊位前。与其它卖吃食杂货的不同,这个摊位在灯笼映照下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泽。
“呀!是玻璃厂摆的摊子。”吴案眼睛一亮,凑上前去,“平日可少见这些精巧玩意儿。”
只见摊位上铺着深色绒布,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玻璃制品。
有将各色干花封存在透明玻璃中的永生花,栩栩如生;有吹制成小兔子、小鱼、小福猪形状的彩色玻璃摆件,在灯光下折射出光晕。
“也就赶上元旦,玻璃厂这边才会把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纯粹添个彩头的东西卖。”孙灵笑着解释,显然对此有所了解。
吴案拿起一个小巧的蓝色玻璃鱼,爱不释手:“真好看,放在屋里得多提气。”她兴致勃勃地询价,听到价格后咂咂舌,“啧,是有点贵,不过年节嘛,图个高兴!”
韩叶也拿起一个烧制成橙黄色、圆滚滚的玻璃福橘摆件看了看,入手微沉,手感冰凉光滑,做工确实精致。
她眼里露出一丝赞赏,但想了想还是默默放下了。
孙灵看出她的心思,笑道:“看看就好,这东西也就是个新鲜。走吧,前头好像有卖炒栗子的,那才实在。”
城外中杨村。
这里的节日也更务实。
秋收冬藏早已完成。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满了成串的玉米。地窖里堆满了土豆、萝卜、白菜。
柴垛垒得比房檐还高,火炕烧得暖暖和和。
过年了,条件好的人家舍得割上一小条肉,包一顿荤素搭配的饺子。条件一般的,也能用油渣、豆腐调馅,同样吃得喷香。
中午大家会聚在一起晒太阳,盘算着来年开春的农事,聊着不知从哪传来的消息。
还要忙活着几日后镇上的集会,看能买回写什么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