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农本纲要 ...

  •   秋分刚过,中杨村外的玉米地就热闹起来。玉米杆半枯,风一吹便晃出细碎的响声。

      村口老树下,村长蹲在石头上,看着田里的人影,嘴角忍不住往上翘。这村子能有如今光景,比什么都让她心里踏实。

      “村长,你家这块地长得真不赖!”一个年轻人从玉米丛里钻出来,抹了把汗。

      “那是自然,开春时从官家买的新种,错不了。”村长应声从石头上下来,直起腰板。

      村长年岁长,懂得多,许多事也看得通透。当年,就是她自荐当了这村长。也立下规矩:官家统购的种子,必须照着农技册子上的法子种,谁也不许偷懒耍滑。

      说起这玉米,当初可闹了不少笑话。早些年推广高产麦种,农户们习惯自留种,谁家收成好,就拿粮食去换购,产量倒也过得去。

      可轮到玉米,有人觉得自家买来的种子出苗壮、穗大粒多,亩产高过邻家,便特意留了种,第二年再种下去,谁知产量竟跌到不足头年一半。大伙儿这才彻底明白,这玉米种,不能留。

      收割玉米,全靠一双手。左手握住玉米棒子上方的秸秆,右手直接用巧劲儿,“咔嚓”一声,便将沉甸甸、裹着几层枯黄苞衣的玉米棒子掰了下来,顺手丢进大箩筐里。

      有人掰玉米的,有人把散落的玉米棒子捡拾归拢,或者用小推车把装满的箩筐运到村中的集体地上晾晒。

      而玉米的枯秆被成捆地收走做柴火。

      等最后一捆玉米秆被运走,田地里露出褐黄色的土地。村长对围过来的村民们说:“后天该翻地种麦了。”

      众人应了一声,三三两两结伴往家走。村长身边也跟了几个人,她们今天是来帮村长家收割的。

      中杨村的法子,就是两三户人家结成伙,轮流帮各家干活。轮到谁家,谁家就管饭。这样干活快,在地里耗的时间短,集体做饭还省柴火。

      今天轮到村长家管饭。方才她蹲在石头上,就是在等大家收工。一行人路过前任男村长家门口时,也没多停留。大家各自回家拿碗筷,再到村长家吃饭。

      刚到村长家门口,就见有人已蹲在墙根吃上了,边吃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有些人啊,干活不多,吃得倒不少。”孙分扒拉着碗里的饭,话里有话地冲旁边人说,“你说是吧?”

      不等旁人接茬,李大婶的声音就炸开了:“你什么意思啊?”

      孙分翻了个白眼:“又没说你,你急什么眼?”

      “哼,谁不知道你冲谁来?”李大婶心里明镜似的。前几日帮孙分家干活,她家男儿多吃了些,两人就吵过一架。孙分这话,分明是冲她家男儿来的。

      两人唇枪舌剑,又呛了几句。

      孙分嘴更毒:“我要是有脸,可不会像他那样死乞白赖地跟过来蹭饭!”她手指头直戳李大婶身后的男儿,“你瞧瞧,有哪个男人跟着来的?”

      “大伙儿都没明说,你倒有理了?!”李大婶脸涨得通红,想反驳又底气不足。蹭顿饭确实能省下自家粮食。

      孙分不依不饶:“谁不知道你家现在啥情况?当初要不是把月娘赶走,哪至于……”

      这话戳了李大婶的肺管子,她立刻反唇相讥:“我再不济,也比你强!你三个女儿都进城去了,天高皇帝远的,还认不认你这个娘都两说!”

      孙分当年连生三个女儿,名字都带着“招弟”“爱弟”等,那时李大婶没少明里暗里瞧不起她肚子。

      如今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孙分尖声道:“我怎么了?我就是看不上你!你呀,就抱着你那宝贝男儿过一辈子去吧!”她端起碗,起身就走,“看着男人就倒胃口,这饭我咽不下!”

      孙分气冲冲走了。李大婶也一肚子邪火没处发,拽起自家男儿就往家走。

      李大婶家怎么就剩下这娘儿俩?还得说回前些年村里整治违法犯罪那会儿。有人举报自家男人,李大婶没举报。结果,反倒是一个被抓的男人,为了戴罪立功,竟举报说那人经常打李大婶。李大婶的男人就这么给抓走了。

      回到家,李大婶对着男儿数落:“你就不能安分点吗?”村里又不是只有她家有男儿,别人家怎么都好好的?

      “分明是她找茬!”男儿梗着脖子顶嘴。

      李大婶压着火:“你只管好好干活,少说闲话!”

      “好好干活?那又不是我的东西!”男儿声音陡然拔高。

      李大婶一愣:“自家的地,怎么不是?”

      “那你倒是去问问啊!”男儿甩下这句话,扭过头去。

      看着男儿这副油盐不进的样子,李大婶心里那股憋了许久的委屈猛地翻涌上来。她想起前年,姐妹兴冲冲来找她。要在由礼县支个小摊卖饼。一张饼卖两块钱,本钱薄利不小。

      姐妹看中李大婶的手艺,拍着胸脯说:“姐,你来!你只管做饼,面、柴火,这些本钱都算我的。一日三餐我也包了,只要你卖出去,每两张就能赚一块。”

      李大婶当时听得心头发热。她对自己的烙饼手艺是有信心的,一块钱两张,一天要是能卖出几十张……那钱,可比土里刨食来得快多了。她偷偷算过,一个月下来,说不定能攒下不少。

      可回家刚提了个话头,男儿就炸了毛:“去由礼县?那么远!你走了家里谁管?地里的活呢?谁知道别人安的什么心,万一是坑你呢?”

      他左一句“不行”,右一句“麻烦”,把李大婶刚燃起的那点念头浇得透心凉。李大婶自己也犹豫,想着家里就剩这男儿,虽说顶不上大用,但扔下他一个,到底不放心。纠结了几天,最终还是回绝。

      如今,那饼摊在由礼县都小有名气了,听说不光糊口,还攒钱翻新了房子。每次想起这事,李大婶心里就像被钝刀子割。

      她看着眼前梗着脖子的男儿,那股悔意夹杂着怨气直冲头顶:“都是你,要不是你死活拦着,我跟着去卖饼,咱家至于像现在这样紧巴巴的?我也能挣点活钱回来!”

      男儿一听,低头嘟囔:“那、那还不是你自己不想去的。我说说你就听了?怪我干啥……”

      李大婶只觉得一阵心累。她不明白,怎么这男儿总这样?

      她忍不住想,要是当初留下来的是月娘,该有多好……

      ——

      这改良的犁头,牛拉着走过去,能生生把土翻起足足二十厘米深。

      深翻过后,便是平整土地。人们拿着木耙子,仔细地将翻起的、大小不一的土块敲碎、耙平。有人弯着腰,仔细地捡拾着翻出来的石块、残留的玉米根茬。

      播麦种时不用什么巧劲,就是用木耧沿着划好的沟撒种,再用脚把土踩实。

      种完最后一垄麦,村长喊道:“走,去开渠口放水。”

      村西头的水渠是前年修的,从山脚下引着水,绕着村子拐了个弯,正好能通到麦田边。

      “这渠真是救星。”有人感叹,“再不用一担担挑水浇地了,以前累断腰还浇不透。现在多省事,渠水自个儿就淌到地里头。”

      村长正和别人忆苦思甜,忽听得渠边围了一群人,里头传来争执声。

      外围的人见村长过来,三言两语点明:“孙分和李婶快掐起来了,还是为李婶家男儿的事。”

      挤进去一看,气氛果然剑拔弩张。

      孙分正指着李大婶的鼻子喊:“行啊!让你家男儿动我一下试试!明儿我就去报官!”

      ……

      最后,还是村长出面,好说歹说才把两人劝开。

      孙分余怒未消,跟旁边人抱怨:“就会和稀泥,半点比不上丁家村村长。”

      丁家村的村长是个年轻人,把村子治理得红红火火。虽说中杨村日子比从前好了,可人比人,气死人。

      另一边,也有人劝慰李大婶:“你也知道,孙分那张嘴,向来是没把门的,想到啥喷啥,别往心里去。”

      ——

      平原县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从河流引水修建的水渠。该县总体水资源匮乏,耕地平均用水量偏低,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干旱。

      以漆河为例,此河为季节性河流。每年七八月间暴雨时节,暴洪时,河道宽度可骤增至百米,洪峰高耸,水流湍急,成为平原地区壮观的季节性景观。曾有诗人作《春日过岔口揽胜》一诗赞曰:“漆沮流来还祋诩,山崖断处是频阳。峰峦耸翠依天秀,桃杏飞红带雨香。极目登临情不厌,几回搔首自徜徉”。

      漆河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为文侯夫人引水,便开凿了文昌渠。至今,水利建设持续发展,已修建水渠十四道,总计灌溉农田117公顷。

      另一条重要河流为苇子河,因沿岸盛产芦苇而得名。此河有一独特之处:其水至隆冬时节仍不结冰,水温微暖,故亦有“温泉”之称。苇子河流经三镇,引出水渠七条,灌溉农田51公顷。然而,苇子河更闻名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水产:盛产味道鲜美的稚鱼,并出产螃蟹、蚌、鳖、泥鳅等。此外,沿河两岸(尤以上游为佳)还盛产莲藕。现沿河道筑有各种便桥24座。

       ——农本纲要水资源章,编者水丘寅

      “……所以,上游吉古村的莲藕好吃。”李素合起《农本纲要》,总结道。

      张礼:“原来那些渠还有名字,你看看下张镇那条叫啥。”

      李素翻开找:“这里写着,引漆河东滨水修永润渠,长泽渠等。嗯……下张镇是永泽渠。”

      “永润渠,”张礼咂摸着这个名字,点点头,“这名儿起得实在。那渠水淌起来,看着是比别处清亮些,浇出来的麦子也精神。”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9章 农本纲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