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家 访 ...
-
也许他真的从心里不希望老师去家访。他接到我的电话后就说:“我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到八九点钟才回来。”
“这么晚呀,看来我只能周六或者周日来了。”
“不!老师,天这么热,路又这么远,你别来了!”
“不!我应该来,周六下午三点我一定到!”放下电话,我很激动,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劝我多多休息。是呀,天真太热了,每天37、38度,连续已有十一天了……这么好的学生,我一定得去。
71路公交车乘到底,向前走,750弄在什么地方……总算找到了,竟然眼前是一排铁栅栏,将弄堂截成两段。总不能攀爬过去吧!
“喂!老师傅,谢谢侬,这条弄堂从什么地方进来?”
“退回去,退到马路上,再向前走,一直走到十字路口,再弯过来,侬看见一扇铁门,再进到这里来,大约要走十多分钟吧!”
终于进入后一段750弄。咦!怎么只见双号,不见单号。再询问、再询问……最后绕到单号集中的几排房子,这是九十年代初建造的。
陈旧的房子、陈旧的摆设、老老实实的父母。
母亲早已下岗多年,天天在家;父亲做一休一,可见家里天天有人在。
我终于明白:他认为自己家太穷了,是自卑让他不希望我去家访。
第二家
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父亲下岗了,又在杨浦区的一家私人家电维修部寻了一份工作;母亲也下岗了,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找了一份清洁工做做,天天爬楼梯打扫,收集垃圾。只见她左右膝盖涂满紫药水,仿佛一双大大的眼睛,原来是滑倒受伤,一个月七百多,干得很辛苦,但坚持下来了。
“老师,侬看我晒得多黑!”她对我说。
“不难看!黑里俏嘛!”
她笑了!
第三家
走进一个小院子,有两家:东面一家;西面一家,门对门。家长让我先在院子里的一张凳子上坐一会儿,让她把衣服晾好就过来。
不知道从哪里钻出只母鸡,在东面房门口拉了堆屎就跑开了。学生家长一不留神,踩着鸡屎。她很生气,回头往屋里跑,一会儿拎着水壶走到西屋门口:浇水,浇完满满一壶水。说来也巧,这院子的水泥地面是东面高于西面,于是水全部集中在西屋门口——可见这位家长熟知地形,否则断然不会用这种方法来惩罚对方的。
她解气了,打算请我进屋交谈。就在此时,西屋的女主人叫住了她:开骂!学生家长立刻迎上去,应战!
我迅速悄悄退出战场,免得让家长觉得有失尊严。
第四家
放寒假,我决定再去家访。
电话联系,得到许可,乘车前去。
家中十分热闹,二十多平方的客厅坐满一圈人迎接我:有阿姨数人、娘舅、舅妈、叔叔、伯伯……但是学生的父母回老家去了。奇怪的是学生也不在家,说是反正放寒假了,就帮远房亲戚去卖服装:是拿工资的打工。
这让我大大地吃惊:高三年级的寒假是多么地宝贵,说穿了,连休息都舍不得,怎么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赚钱?看看眼前这套房子和屋内的摆设也不像缺钱的人家啊,我真弄不懂啦!
“我的这个侄女就是喜欢读书。我们跟她说了,考个同济吧,这是最差的了!最好能读读复旦呀、交大呀,噢,医大也是不错的嘛!”长辈们对我说。
“她肯定没问题吧?”长辈们盯着我问。
目瞪口呆的我吞吞吐吐地说:“如果目标定得这么高,就不该去打工赚钱了!”
最后不欢而散,因为长辈们都认为我这个老师小看了自己的学生。
(你想知道结果吗?告诉你,她没考取本科大学。)
第五家
校方规定:凡是申请减免学费的家庭一定要家访一次。
“笃!笃!笃!”我敲了很久也没人来开门。我和家长是约定过的,怎么会没人?
“伊拉屋里有人的!”隔壁家的门被惊开,这家主人告诉我。现在我只能再敲门了。门终于开了,从里面伸出一张白脸,白脸上露出两只黑窟窿。
“咦!是老师啊!”
“哟!侬在做什么?”
“我在做面膜呀!”
“侬做面膜?皮白肉嫩的,做什么面膜!”
“佳佳,是谁来啦?”里屋传来一位中年妇女的声音。
“是老师来了,姆妈,你快出来倒茶啊!”
“老师,请坐,喝茶!”穿着十分新潮、涂脂抹粉、佩金戴银的女主人出现在我面前。
“我是来看看学生学习环境的!”
“阿拉条件不好,我早早就下岗了,全靠伊爸爸一个人赚钞票!”
第六家
这是一位认真、努力学习的学生。她的母亲早已退休,原来是毛巾厂的女工;父亲在外地工作,母女相依为命。
我和家长谈得很顺利。天却突然变了:闪电掠过天空,雷声滚滚不断,倾盆大雨来了……“这是五年不遇的大雨”电视新闻里报道。
“自从搬到这里,从没有老师来过,我今天一定要送你打车站!”学生的母亲说。
我立刻拒绝,她坚持要送!
马路上早已积水,车道被水淹没,只见120公交车迎着暴雨驶进终点站,我上车了……
车开了,透过瀑布般的雨帘我看见母女俩在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