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变 化 ...
-
“作弊”这个词语曾经在人们眼中是个肮脏的称呼,一旦有人作弊,一定是众志成城,无论是学生、无论是老师、无论是家长、无论是领导都会口诛笔伐地进行谴责;而被捉住的作弊者也是犹如小偷一般低头认错,悔不该当初的一闪念,真可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作弊”一词的内涵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考试不是严格规定范围,就是看书开卷,所以“作弊”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八十年代,偶尔发生作弊,但基本上人们的共识仍旧是“可恶,这行为!”
九十年代,作弊人数稍微有增加,家长教育子女:“考试、测验不可以看人家的,要自己独立完成,这样才是好孩子!偷看别人的、偷看书都不可以!”
“啥人作弊,你看见了就告诉老师!”
九十年代中期,“作弊”开始成风!甚至由单干演变为集体作弊。家长、教师、领导对作弊的看法也起变化。
“爸爸,某某数学考得比我好有什么稀奇,我看见他作弊……”话没说完,其父就大声训斥:“侬怎么这样笨!没出息!侬也应该作弊,考过伊!现在侬完了,伊比侬好,伊能评上三好学生、优秀生,高考可以加分!侬真笨呀!这种儿子怎么这样不开窍!”
……
“某某作弊的情节实在太恶劣,本人态度也极差,一定要处理,记大过!”教师说。
“记大过?算了,给个口头警告吧!记大过是要写进档案的;口头警告像风一样,吹过就没有了。你想想看,没有他爸的签字,我们学校这幢大楼就造不起来。今后总还有事要求他父亲的!唉!算了吧!”领导说。
又有教师插嘴:“某某的视力好,眼睛像望远镜,头颈又长得又细长,考场上看别人的卷子连监考老师都捉不住!”
议论的结果:算了!
九十年代末作弊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每次测验、考试如临大敌……监考从轻松工作变为最最辛苦的劳动。
下面是几个有关考试的小故事,阅读前可先拜读2002年1月14日《文汇报》记者李蕾的文章《作弊闹剧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