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上节目(四) ...
陆筝有选择性地描述了自己说服父母的方式方法,并再三强调父母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才持反对态度。
“我爸妈不是不支持我,他们是最平凡不过的父母,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围绕着我这个女儿。他们怕高强度训练累坏我的身体,怕我常年在外比赛孤单,更怕我无法享受一个普通女孩应有的快乐与自由。这些担心,虽然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或许显得渺小多了,但古人也说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就是最真实的人之常情啊。”
“我说,我想要为国争光。我说,人生确实不止一个方向,我可以踏踏实实,细水长流,但我也能恣意生长,叱咤四方。我想做我喜欢的事,做我想做的事,做我能做的事。”
“我理解他们,同样,他们也理解了我。不是因为为国争光,而是因为看到了我的决心和快乐。”
很多观众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因为陆筝说的那些话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想得出来,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通透与坚定。
文心对陆筝的喜爱更甚,柔声问她怎么懂这么多。
陆筝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可能我平时经常看《青年文摘》《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看得多了就潜移默化了。”
陆筝不仅喜欢看杂志,也喜欢读报纸,这是爷爷传授给她的提升写作水平的独门秘诀。
陆筝的爷爷是上世纪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从小学开始,陆筝的所有功课都是爷爷辅导的,直到上了初中沈听筠才开始接手。
她记得爷爷将一摞厚重的报纸放在桌上,告诉她,这些纸张中蕴藏着无尽的知识,最好的学习材料就在里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京市青年报》《解放军日报》……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那时的陆筝还小,对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并不太感兴趣,但爷爷总是耐心地陪她一起阅读,从国内外新闻到社会热点,再到文化评论,爷爷都会一一讲解,引导她思考背后的意义。
他说:“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读报不仅能让你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你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爷爷还教她做“读报笔记”:把喜欢的观点抄下来,写下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是短短几句,爷爷也会认真批注,夸她“想得深”。上初中后,训练和学习再忙,她也没丢了这个习惯——那些报纸上的故事、评论里的道理,悄悄变成了她的“底气”,后来跟父母沟通时,那些通透的话,其实都是多年积累的沉淀。
而《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杂志,则是她在课余时间的另一片精神乐土。课间休息时、睡前十分钟,她总爱翻两页——那些平凡人的故事、温暖的哲理,教会她怎么理解他人情绪,怎么用温柔的语言表达坚定的想法。
听到这,钟承翊和林立骅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陆筝为何能如此敏锐地捕捉他人的情绪与需求,而落在自己身却容易陷入纠结,因为她的经验大多是从第三方视角出发的。
无论是读报还是阅读杂志,她都在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接触和解读各种信息、故事和人物经历。这种长期的训练,使得她在分析他人问题时,能够迅速抽离出情感纠葛,理性地把握问题的核心,并给出中肯的建议。然而,当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的思维容易被个人情绪所左右,导致难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貌,更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
文心由衷地夸赞完陆筝后,转而看向钟承翊:“我听说国伦作为教练以严厉著称,好像尤其是对你,我们有证据,来看看。”
大屏幕画面一转,偌大的体育馆里,国乒男队的队员们整齐地站成三排,李国伦背着手站在最前面,一脸严肃进行着训话。
“我们这几个年轻队员,确实要提醒,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一个钟承翊一个袁辛,这样下去你们俩很危险。本身你是年轻队员,你要带动这些主力队员,老队员,你要跑起来,拼起来,要积极一点,摇头晃脑的像什么样子。”
“队伍里这么多队员在竞争,你要不行就滚蛋,换一个人上。”
陆筝是第一次目睹李国伦训人的场景,他紧绷着脸,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连屏幕外都能感受到压迫感。她又回忆了一下林立骅教育自己的画面,虽然自家教练不苟言笑吧,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如沐春风,不像李国伦,板起脸来周遭的气温都能降下来几度。
“如果这么说我,我眼泪早就哗啦啦掉下来了。”文心用手掌遮住了半张脸,装作被吓到,李国伦却指着屏幕笑,“这主要有电视台在,所以收敛了很多,没摄像机的时候比这狠多了。”
钟承翊掰了一下手指,轻轻点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你被点名了,会心里不平衡吗?”
钟承翊的反应出乎意料:“我没有不平衡,我感觉李指导一批评完我,一说完我以后,我就来劲。”
李国伦解释:“其实教练员骂谁最多,说谁最多,就说明对他的关注最多,最喜欢。那么多队员,你说你为什么批评钟承翊、袁辛,都是这些主力队员,不是主力也轮不到主教练批评。”
文心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噢,这样子。对承翊你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那么对其他人呢?”
“钟承翊呢,他身上的棱角比较鲜明,毛病也比较多,再一个他心里的抗压能力也比较强,你说得狠了他不怕,因为他内心比较硬朗,比较自信,说得狠了反而能够激励他,把他刺激起来,要不然他自己有时候调动不起来,一会就走神了,找不着北了,就是经常需要敲打的。”
“再说冯戎,他们一批的,就是很明显的对比。冯戎平时自己非常努力,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包括冯克明,这些人教练几乎都不用管理,到点他就睡觉,到点就起床,该训练就练得特别刻苦,该加班就加班,你说什么他听什么。”
文心总结:“特别乖是吗?”
李国伦还没回答,陆筝倒自顾自点了点头。
对,很乖。
“没这么简单,反而更加麻烦。”
?
陆筝疑惑,陆筝不解。
“因为这样的队员往往自尊心比较强,他可能各方面都做好,不愿意让你去说他,你一说他的时候,要点名批评的时候,他脸就挂不住了。说重了,他内心可能就会有点封闭,产生一些别的影响,这种时候反而要鼓励得多一些。”
“汪华呢是介于他们俩中间,比承翊和冯励要乖一点,但是又不像汪则明和冯戎那么自觉。所以每个人的心理抗压能力不一样,他跟冯励都比较皮实,可能你给他的压力十斤到底线的话,可以给到九斤左右,他都没问题,但有些队员给到六斤就不行了,那就要用另一种方式。”
现场的掌声再度响起,可陆筝总觉得有哪里说不上来的不对。
虽然李国伦的解释看似合理,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她心里仍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仿佛有什么关键的细节被忽略了。于是她在脑海里不断地复盘,试图找到那处 “不对劲”。
等陆筝回过神来,林立骅已经阐述完对她的指导方针了,主打尊重、引导,给予她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潜力,同时也时刻准备着在她迷茫或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文心评价道:“两位教练可以说是一刚一柔,各有千秋。国伦如同严冬中的松柏,立骅更像是春日里的暖阳,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是为了队员们的成长和未来着想。”
随后,陆筝和钟承翊的环节告一段落,李国伦和林立骅开始回忆年轻时与教练斗智斗勇的往事。
说起和队友翻墙出去吃宵夜被逮住的经历,李国伦笑得有些无奈:“我们在马路上打车,半夜12点了没车,站在边上好不容易看到一辆大奔,我们正招着手呢,它车速很快,也没停,从我们眼前过去了,突然一个急刹车刹出去老远,我一看坏了,关指导的车。”
别看林立骅稳重老成,从前也是个倔脾气:“我那时候可比国伦老实多了,但也不是没有叛逆的时候。有一次,我因为对某个训练计划有异议,和关指导争论了起来。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练。结果,我当然没练出什么名堂来,最后还是乖乖地回到了教练的计划里。”
二人所说的关指导便是关振华,当时是国乒男队主教练,也是国乒总教练,如今在国家体育总局任副局长。
现八一队的总教练洪涛和李国伦、林立骅是同期的队友,都是被关振华一批带出来的。这个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走到最后放眼望去基本都是熟人。
聊完往事后,录制中场休息。
上洗手间的间隙,陆筝站在洗手池前,冰凉的水流冲刷着双手,她忽然想明白了。
“因材施教……”陆筝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打着洗手池的边缘。
洗完手,用纸巾擦干水珠,陆筝揣着新想法,走向走廊尽头,林立骅正静静地等待着她。
往演播室走的路上,陆筝忍不住开口,语气认真得像在讨论战术。
“我刚才在想,李指的‘因材施教’,好像有点不一样。”
林立骅侧过头看她:“说说看。”
“即便是心理素质强的人,长期听负面批评,会不会也会累啊?”
“而且我还觉得李指的方法里少了点什么,嗯,应该是沟通。李指导在批评之后,好像没问过他怎么想的。这种单向的批评,虽然能短期内激发斗志,可时间长了,队员会不会不敢说自己的想法?要是钟承翊心里其实不舒服,只是没说,那反而会有负担吧?”
真正的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根据队员的性格和能力来调整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双向的沟通机制,让队员在受到批评或指导后,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困惑,从而真正理解和接受教练的意图。
既要知道“怎么对他说”,也要愿意“听他说”。
————————————————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李牧瑾《心理抚养》」
哪有什么早熟,都是知识的积累,不过察言观色倒是天生情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2章 上节目(四)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