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上节目(二) ...
-
舞台后方的大屏幕开始播放节目组提前备好的视频,内容是钟承翊和陆筝本次鹿特丹赛场的混剪,激昂的背景音乐与赛场原声交织,瞬间点燃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绪。
「解说词:2011年5月,在荷兰鹿特丹举办的第5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再度包揽了5枚金牌,在单打赛场上,钟承翊破茧而出,陆筝横空出世,共同铸就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成为了耀眼的冠军。」
视频画面飞速切换:钟承翊在赛场上挥拍的凌厉身影,陆筝救球时的敏捷姿态,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在两人夺冠的瞬间 —— 屏幕一分为二,左边是钟承翊激情撕衣,少年豪情热血满怀;右边是陆筝低头轻咬金牌,明眸善睐笑靥加冕。
现场在视频结束后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随后观众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掌声再度响起。粉丝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和标语,红色的 “筝气包” 应援牌与蓝色的 “一家人” 横幅交相辉映,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纷纷向台上的两位冠军表达着支持与热爱。
“我相信这些画面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文心期待的目光落在陆筝身上,陆筝接收到这份暗示,却一时语塞,大脑仿佛被按下暂停键,不知该如何回应。
这该怎么接?要不,笑一笑?
台本上虽然有大致流程,但并不像一般的活动流程台本或综艺录制台本那样细致,《新声汇》的亮点就在于它追求的是主人公最真实的反应。
钟承翊适时地接过话茬:“其实回到京市后,我看了一遍重播,看的过程中我就手脚冰凉,不停地冒汗。”
文心微微倾身向前,似乎要更仔细地聆听:“你看比赛的时候手脚冰凉?”
“对。”
“那你在场上打的时候,也会这样吗?”
“我认为打的时候还真没有回来后在电视机旁边看的这种紧张,我打的时候还好,回来看真的有点后怕。”
说到这陆筝可就有话了,她举起手像课堂上抢答的学生:“我作证,他打的时候很自在,反而是我在旁边看得心惊胆战,呼吸都快停了。”
文心面露好奇:“噢?”
“他只要一上场就进入了自己的领域,可以说打比赛是他的舒适区,但他是舒适了,我在边上看的时候那叫一个捶胸顿足,大比分4-0没错,可他总时不时给你来一下子,形势大好的时候连丢个三分四分,接着又狂追一波,那种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忽上忽下,刺激得要命!”说话时陆筝的眼睛睁得圆圆的,还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像在安抚受惊的小心脏。
钟承翊回忆了一下,问:“你说打朴俊赫?”
“对啊。”眼瞅着陆筝还要继续叭叭,聊得来劲了,林立骅伸手在陆筝的背后点了一下,她立刻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赶紧停了下来。
最后的成片肯定要经过剪辑,可现场毕竟有这么多观众,还是不能太闹腾,要注意分寸。
“承翊的比赛确实很精彩,每一分都扣人心弦,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惊喜和惊险并存,陆筝的感受相信也是许多电视机前观众的心声。“文心总结完后继续引入下一个话题,大屏幕上显现出钟承翊决赛胜利后撕衣服的画面,底下用烫金字体写着「5月14日钟承翊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
“你是这场比赛压抑得很多,需要有这样一种爆发?”
钟承翊没有任何思考便答道:“因为可能当时10:5领先拿到赛点以后,汪华一直在追分,我给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当时赢完后再不做点什么,不撕衣服的话,可能汪华就要把我的心给撕裂了。”
听到这种形容,不少观众笑了,文心也笑着做了一个撕衣服的动作:“所以你自己先撕了,免得他把你的心给撕裂。”
台下笑声更浓,陆筝却没笑,她能设身处地感受到钟承翊说得是什么意思。两位教练也没有笑,李国伦解释道:“某些关键的瞬间,运动员是感觉不到的,因为一上场就是全身心投入。他一旦投入了,在比赛中就不会感觉到有多紧张。”
“假设是11:5,11:6赢的话,他可能会比较平静,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的心态很平静,恰恰是他10:5领先的时候,连续丢了6个赛点没有赢下比赛,第7个赛点才赢下来,所以他最后赢了的庆祝方式,我在采访的时候也说过,我非常能理解。”李国伦举了个自己的例子,“十二年前我跟冯励打的时候,也是最后一刻赢了2分,当时我就躺在地上了,嗷嗷的叫。”
十二年前,1999年8月8日,第45届荷兰埃因霍温世乒赛男单决赛,李国伦以大比分3-2、小比分24:22的极其微弱优势,击败队友冯励,斩获冠军,实现了乒乓球界梦寐以求的荣誉——大满贯,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男乒第一位大满贯选手。
“一旦最后一个球赢完,情绪一释放,我说他这个撕衣服就相当于汪华每赢他一个球,就像撕他的心一样。如果他这场球输掉了,钟承翊心里的那道坎,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去。”这一句话掷地有声,引得钟承翊和陆筝两人侧目而视。
“当时我比较担心的也是这个,他要是正常输掉比赛可能影响还不大,但拿到了这么多个赛点,他又输了,会在他一生当中都会留下一个很深的阴影。”
“世界单打冠军是所有运动员从小的梦想,他只差一点,已经这么接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输,他会后悔一辈子。”
陆筝的诧异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对李国伦深刻洞察力的钦佩。
李国伦很懂运动员的心态,或者可以说,他很懂钟承翊的心态。
钟承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轻松逐渐变得凝重,心头闪过前所未有的感触。
原来自己当时的煎熬,早已被李国伦看在眼里。
“好在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经过李国伦的展开式说明,大家似乎都感同身受,文心的话语充满了对钟承翊的理解与鼓舞。
钟承翊没有立即用言语回应,而是以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向镜头投去了一个笑容。
这个笑容没有过多的张扬,却蕴含着千言万语。
“陆筝夺冠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你好像懵了。”大屏幕上的画面缓缓叠化,出现陆筝赢下最后一球后,站在原地盯着地上的乒乓球的画面。
陆筝是个很感性的人,她的心绪还没从钟承翊那抽离出来,此刻看着屏幕上的自己,竟还有些恍惚。
“嗯……就是懵了,真的没反应过来。”陆筝的声音略带颤抖,她的双手轻轻握成拳状,努力抑制着内心的激荡,“本来我就是在拼,没想到一个擦网球结束了比赛,当我看到球轻轻擦过网边过来的时候,我根本来不及思考怎么接,就凭着本能拨了一下,小禾姐也没想到会擦网,整个过程挺神奇的。”
林立骅也帮着陆筝解释:“在那种高压的竞技状态下,有时候比赛的结果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能大家会觉得运动员的每一球都成竹在胸,其实不是,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擦网球,就可能改变整个比赛的走向。”
“当她看到那个擦网球的时候,她的心里也是懵的,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自己的机会,本能的反应让她抓住了这个机会,直到比赛结束,她的大脑还没跟上身体的节奏,还处于‘断电’状态。”
文心温柔地看着陆筝:“换做任何人应该都会懵吧,真的很了不起。”
话音刚落,观众们默契地鼓掌,为陆筝,为钟承翊,为中国乒乓球队。
“今天我们也特地把奖杯拿到了现场,给大家看一看他们带回来的荣耀。”文心朝着舞台一侧走去,“奖杯,请上来。”
两位工作人员捧着奖杯走到台边,文心接过了离自己最近的圣??勃莱德杯,陆筝小跑过去接吉·盖斯特杯。
“捧在我手里,这个分量可沉了。”文心的手臂微微用力,脸上露出了一丝吃力的表情。陆筝也深有同感,她的手臂微微下沉,但很快被钟承翊的出现所化解,他自然而然地迈步而来,伸出双手,从陆筝手中接过了奖杯。
“承翊是第一次捧这个奖杯吧。”手中的圣??勃莱德杯被李国伦接力捧走后,文心总算松了口气,开始打趣道。
可不就是第一次吗,这可是女单的吉·盖斯特杯,钟承翊哪有机会捧。
“确实是第一次。”钟承翊看着奖杯上贴着的白纸条,上面写着「女单:陆筝 2011-2013 LU ZHENG CHINA」。
林立骅和陆筝师徒俩双手空空,悠哉看着两位苦力。文心比了个站位的手势,陆筝乖乖站到钟承翊身边,搭在吉??盖斯特杯的另一侧,只接触不发力,纯粹是 “摆样子”。钟承翊没感觉到分量减轻,猜到陆筝是字面意义上的“搭了把手”,他也没做声,继续稳稳捧着。
林立骅站到了李国伦身边,他连手也不搭,只小声对李国伦说了一句:“捧着吧。”
所以还是两个苦力。
圣??勃莱德杯上也贴着一张纸条,写着「男单:钟承翊 2011-2013 ZHONG CHENGYI CHINA」。
文心把两张纸条上的文字念完,给观众科普:“每一个获得单打世界冠军的球员的名字,将会被铭刻在奖杯上,永远地被铭记,今天我们是特地从刻字厂把奖杯拿出来的。”
凑近看能发现,两座奖杯的底座上已经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还有一半的空位虚位以待,等待着未来的冠军们来填补。
“我们找找两位教练的名字。”文心半蹲着查看圣??勃莱德杯的底座,“1995年至1997年,林立骅,还有1999年至2001年,李国伦。”
林立骅走上前,眼睛微微眯起,仔细端详着底座上的名字:“我还没仔细看过。”
李国伦要展示给镜头,不然他也想把奖杯翻过来找找自己的名字:“刻完字后队里就直接收起来了。”
陆筝在一旁看得心痒痒,但又不好直接凑过去看,于是半个身子探出去瞅。
“过去看,没事。”钟承翊把吉·盖斯特杯往自己这边移了点,意思是让陆筝撒手。
陆筝乖乖松开手,用标志性的小企鹅碎步走过去,文心侧身让开位置,还轻轻搭着她的肩膀往前推了推,笑容里满是慈爱,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女儿一般。
陆筝的目光在李国伦和林立骅的名字上停留了许久,随后又转头望向钟承翊手中的吉·盖斯特杯。
不久之后,她的名字也会被刻上去。
若干年后,会不会也有像她现在这样的后辈,在奖杯底座上细细寻找 “陆筝” 这两个字,想象着她当年在赛场上的模样?
————————————————
「新生的一代,你们将会接过我们手中的火炬,你们也终将隐去,成群结队的人满含希冀去永恒中。——乔祖埃·卡尔杜齐《青春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