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变化 ...

  •   “陆筝啊,快帮我搭把手吧。”汪华正揪着袁辛的衣领,头也没回向陆筝发出支援信号。虽然是队里的老大哥,但他的语气毫无颐指气使的架子,反倒像邻家兄长在跟妹妹求助,透着股亲近。

      弄清楚突然的关注是为何而来后,陆筝才安心把悬空的另一只脚踩上阶梯。

      她还以为自己又在无意中成为八卦谈资,像军训的唯一零环那样,她能ptsd一辈子。

      “懂了哥。”陆筝比了个ok的手势,目标明确直奔刚才叫唤的甄俊,先把他安排上。

      方穗禾看了眼位置,坐到了杨雾身边,前面是罗晓溪和邓琳。

      不是她不想跟陆筝坐一起,实在是双人空位已经被占满,只能就近找位置坐下。

      邓琳与罗晓溪、冯励和汪则明分占左右两边的同一排,以他们为分界线,前面几排的位置都是空的,显而易见,那是给教练组预留的位置。

      陆筝给甄俊打领带的同时,钟承翊原本在专注的看着,和众人一样被轻松的氛围感染,可看着看着,他的眼神光逐渐虚焦。

      等他被冯戎用手肘拱了一下后,才发现陆筝已经走到他们这一排的座位前,正准备安排冯戎。

      甄俊在他们前一排。

      “他最近总发呆,跟没睡醒似的。”甄俊一只手摊在座椅靠背上,侧着身子说道。

      刚才陆筝喊了钟承翊两次,他都没反应。

      钟承翊没反驳,尴尬地揉了揉眼睛。

      他昨晚确实没睡好,一晚上醒了七八次,每每都在刚进入深度睡眠时便猛的睁眼。得亏甄俊睡得香,不然大半夜看见对面床上的人chua一下眼睛睁得老大,不吓死也得膈应死。

      “你好好看我的手法,跟着我一起。”陆筝没有继续接话,她把冯戎的领带放在手中抚平,准备开始展示。

      “说真的?”钟承翊当然记得出征鹿特丹那天的约定,只是没想到履行承诺的时机来得这么快。

      陆筝瞪了他一眼,算是回答,那眼神里的 “不然呢” 写得明明白白。

      “为什么他要一起?”甄俊疑惑。

      “是啊。”冯戎微微仰着头,也加入了提问。

      他本来是不打算多问的,但既然甄俊开了口,他也顺势表达自己的好奇。

      “对噢。”像是被点醒了,陆筝的手停下,抬眼扫过三人,“你们也看看学学,有个成语叫自力更生。”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三人只好一起接受陆筝的教学。冯戎和钟承翊对此没太大反应,甄俊却有一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如果眼前的人是汪华,他肯定会插科打诨糊弄过去,但陆筝小脑袋旋转180度把“自力更生”字正腔圆的念出来,属实是不太好意思装没听见。

      早知道就不多嘴了!

      “看好了,首先将领带平铺,宽的一端在右边,窄的一端在左边。然后,把宽的一端从下面绕到窄的一端上面,形成一个交叉……”陆筝的声音很清脆,车上的其他人都能清楚地听见,汪华给袁辛拾掇好后早已坐下,看到甄俊一会伸长了脖子看陆筝的手法,一会又看看钟承翊的步骤,笑道,“我让你们学的时候一个个跑得比猴子还快,陆筝一开口,你们就乖乖听话了。”

      甄俊立刻摆了摆手,装模作样地压低声音:“嘘——教学呢!”

      众人都看出来他在逃避问题,车上又响起一阵欢快笑声。

      这回的教学非常成功,甄俊学到了多少无从查证,至少钟承翊打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领带结,而冯戎也表示自己下次可以试试。

      当国乒队在大使馆庆功时,京市的各大媒体忙得不可开交,纷纷磨刀霍霍,目标一致——采访陆筝,采访陆筝的家人,采访陆筝的朋友。

      陆远鸣和沈听筠守在电视机前,亲眼见证了女儿创造历史的瞬间,裁判还没正式宣布结果,夫妻俩的手机就同时响了起来。

      “陆先生您好,我是《东方体育周刊》的副主编,恭喜您的女儿陆筝在国际乒乓球赛事中夺冠!我们希望能对您进行一次独家采访,分享您和家人的喜悦,以及陆筝成长背后的故事。”

      “沈女士您好,深夜打扰了。我是《体育先锋报》的记者……”

      夫妻俩对视一眼,陆远鸣举着手机往阳台走去:“很感谢您的祝贺和邀请,不过比赛刚刚结束,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整理心情,而且现在时候也不早了。”

      沈听筠也用相似的话术搪塞了回去。

      期间还有其他三家媒体不顾时宜地半夜来电,完全不考虑会不会打扰别人休息。

      虽然能够理解媒体的迫切,但这几家媒体还是在陆远鸣和沈听筠心里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相比之下,《乒坛纵横》就格外体贴与周到。

      高然没有打电话,而是编辑了一条短信先排队,既体现了自己的重视程度,又避免了给人带来不便。

      当国乒队返回酒店时,高然早已恭候多时,她在酒店大堂拦下了施皓。

      “高记者,这么晚了还在等我们啊?”施皓客气地说道。

      从比赛结束到现在,施皓接到了好几个熟悉的媒体朋友的电话,无一不是为陆筝而来,但高然是唯一一个如此执着的人,不过施皓一视同仁没松口。

      高然还挺开心的,她觉得自己有机会。

      施皓没有应承任何一家媒体,这就是机会。

      回到房间后,施皓把林立骅叫了过来。陆筝一战成名超出了他的预期,是他没想过的结果,后续的安排必须好好规划,容不得半点马虎。

      “你怎么想的。”施皓手里正拿着科研组新鲜出炉的分析报告,那是根据陆筝在世乒赛期间所有比赛的数据总结得出的。

      以发球技术分析为例。

      与佐藤樱的比赛中陆筝发球轮共发35球,得分为+19-16,接发球轮亦35球,得失分为+25-10,如此看来两人在发球轮基本打平,而在接发球轮陆筝更占优势。

      再看第三拍技术统计。

      这场比赛中,陆筝的第三拍直接得失分为+12-5,间接得失分为+9-3,说明陆筝第三拍之后的球处理得很不错。根据数据表总结,陆筝在第三拍上手进攻的比率较高(82.6%),近半数集中在反手抢攻上(16球占45.7%),其中对于上旋球的抢攻更多(9球),而侧身抢攻也占到 20%(7球)。

      对于第三拍得分的详细线路也做了图,ppt版本直接会有动画展示,更加一目了然。

      总结:陆筝发抢少有侧身,基本上反手上手为主(得12分),其中衔接上旋进攻的能力强,进攻上旋多以斜线为主。发抢进攻的落点主要围绕佐藤樱的正手位(7球)和中间位(5球)进行,反手拉下旋时有斜直线的配合,而正手进攻基本上拉住佐藤樱的反手位。

      诸如此类。

      陆筝和方穗禾决赛的那场球,科研组的三名工作人员一起摘了6个小时,每板球的情况都详细记录,从陆筝的心理素质、整体评价和打法的一些情况分析,包括她的性格也在考量中,几人饭都没吃赶工得出了一份报告。

      好在林立骅早有准备,在陆筝打赢佐藤樱后就跟科研组打了招呼,否则一时间还真写不出这么一份报告。

      报告显示,陆筝几乎每场比赛的数据都大不相同,她打佐藤樱的技术会诊结果和打邓琳的技术会诊结果完全不一样,当然,即便同样是打削球手,打杨雾和金惠秀的比赛也是不一样的结果,总之就是找不出通用规律。

      “没有规律,也不是一件坏事。”林立骅非常了解陆筝的打法,简而言之就是,临场发挥。

      “但也不是一件好事。”施皓把资料放在桌面上,手指轻点纸面。

      不是坏事,因为对手也摸不透她,可以打对手一个出其不意。科研组不仅国乒队有,其他国家的球队也有,如果没有惯常的打法,找不出规律,那么对手也只能和陆筝一样,全凭赛场上的随机应变,无法针对她的打法做攻克。

      不是好事,因为自己人也无法对她“下定义”,无法判断她能否上场,能否hold住指定的对手。打个比方,如果对面上的是金惠秀,我方排兵布阵第一首选会是方穗禾,打削球对她来说拿捏得死死的,陆筝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作为主教练,施皓更希望看到的是队员有一套成熟的打法,能够在关键时刻稳定发挥。

      “上半年她只输了一场。”林立骅明白施皓的顾虑,他确实没办法解决这一点,但胜率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参考。

      施皓沉默片刻,目光在报告上徘徊,随后拿起了旁边的一支笔,在封面写下了今天的日期:“那再看看吧。”

      他想起几个月前,李国伦和林立骅一起走进他的办公室,说服他让陆筝参加德国公开赛的情景。

      那时候他半信半疑,他不否认陆筝有天赋,而且出众,但要在国际赛场上站稳脚跟,还需要更多的磨砺和实战经验。然而,眼前的两位同事,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信任,仿佛已经看到了陆筝站在世界之巅的那一刻。

      “你们认为她能走多远?”施皓记得自己当时这么问,林立骅回答,“我认为她至少能进入四强,如果发挥得好,可以冲击奖牌。”

      李国伦曲线救国迂回道:“我觉得陆筝能给你惊喜。”

      回想起那天的对话,施皓感慨万千。

      德国公开赛冠军,波兰公开赛冠军,世乒赛单打冠军,陆筝一次又一次向世人证明,她不是昙花一现。

      “那么,关于接下来的安排……”林立骅把资料卷成筒状握在手中。

      “回去给她安排一次全面的技术分析和心理评估,了解她在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施皓从椅子上站起来,“与其他队员的对抗训练也不能落下,要让她在与不同风格的选手对抗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调整自己,保持状态的稳定。”

      “至于媒体,需要谨慎处理,逃是逃不掉的,回去开会讨论一下,看怎么平衡好她的公众形象和私人空间,避免过多的干扰影响到她的训练和比赛。”

      接收到林立骅要维护陆筝自主性的信号,施皓经过考量后没有强硬的驳回,可这个让步也不是白让的。

      “去打乒超吧。”

      回国之后,等世乒赛收尾结束,队员们就会回到各自的俱乐部,参加即将开战的乒超联赛。

      国际比赛只有国家队的高水平队员可以参加,国内比赛又少的可怜,许多省市队的运动员无法得到比赛的锻炼,于是乒超联赛应运而生。

      乒超联赛为职业选手提供了持续的比赛机会和收入来源,可以以赛代练,在没有大型比赛的时候仍然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而对于暂未崭露头角的选手来说,乒超联赛就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时机,能够战胜国乒主力或者帮助俱乐部取得连胜,都是自己的加分项。

      乒超联赛会打到9月,在此期间仅有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和亚洲青少年锦标赛,如果陆筝只盯着这些赛事,施皓无法接受。

      他需要看到陆筝更多的成绩,更稳定的发挥,更直观地观察陆筝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和成长轨迹,以佐证他作出的决策是合理的,不然他为什么要让步?

      林立骅听到施皓提及乒超,立刻懂了他的意思,如今的他也是支持的,可按照之前的计划,陆筝不会去打乒超,这是和陆远鸣、沈听筠,以及陆筝本人沟通过的结果。

      在世乒赛开始之前。

      施皓也知道。

      上半年连轴转,陆父陆母希望女儿能够喘口气,加上陆筝对乒超联赛没太大兴趣,反正她也没签俱乐部,刚好别折腾了。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朝夺冠,有些事无法改变,可有些事也必须改变。

      “回去以后找陆筝聊聊吧,我们一起。”

      “了解她的目标和期望,她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不想我们的安排与她的个人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林立骅观察到,施皓在说完这句话后,轻轻地将手中的笔帽旋上。这个动作看似随意,其实透露出一种决定性的态度。

      他想,此时此刻,施皓才真正将陆筝放在了心上,不再仅仅视其为一名潜力新星,而是作为一位值得倾尽心力培养的年轻战将,认同了她的价值,也赋予了更深的期望。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6章 变化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