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第三章—12—(2) ...
-
12(2)
老八是成绩最好的,而且还是实践出真知的人物。这可以从老八帮老六约会小黑鞋时,那直奔主题,绝不拖泥带水的做法,就能看得出来。当然,社会学课程对老八的影响远未结束。老八身上那种率性而为,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
“行就行,不行就拉□□倒。只看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实现不了,关心其他也没个卵用。”我觉得老八的信条还行,我很喜欢。
社会学教授上课时从来不点名,喜欢来的就来。不喜欢听的,不来就不来。他上课时,来上课迟到的学生,可以直接走进教室。
只要不弄出什么声响,他甚至不会抬头看进来的是谁,就跟不知道似的。
老八大概是社会学教授最喜欢的学生。不过,那也不一定。老师不是来喜欢谁的,他是来实现价值的。我的社会学学的不好,思考问题又狭隘了。
老八从不缺席社会学的课程,那怕教室里只有五个学生在听课,其中也必定有老八。要是五个学生换了四个的,老八也不会是被换走的,坚持不动的那个指定是老八。
要是让我找个不上社会学的理由。我绝不会找什么“只能看见教授的谢顶,看不到教授的面部表情”这样的理由。而是“上社会学课费耳朵”,教授讲课的声音很小。最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发的社会学书,就是教授自己编的。每次上课,教授读自己手里那本社会学书,要占去很多时间,给我的感觉,教授有点像是在校对。有时候,教授也会停下来用笔在他自己的书上写几个字。就好像他是在阅读中,有了新的感触,新的观点,新的发现。在书上写完后,教授还会停在那里思考一会儿。
我不知道,我们那时是否还在他的世界中。反正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再相互看看,咧咧嘴,不敢笑出声地等待着。教授讲解的时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我觉得,他一定认为我们读他编的社会学书,已经是在学最浅近的社会学了。无需过度解读,见花即是花,见沙就是沙。
我在社会学课堂上,总会有些心烦意乱。听又听不清,自己读吧,又有可能在听到他读到某句话时自乱阵脚。第一节课下来,我基本上是焦虑的。这让我觉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架构相当不准确,我就不是马斯洛分析的那样。
教授坐在讲台上边读书,坐在讲台近处的学生可以盯着讲义,随着教授读的去看。我们坐得稍微远点的,则只能看书了。两三节课下来,就形成了听社会学课,莫不如自己读书的结论。而且自己读,速度还偏快些。教授读一节课内容,我读小半个小时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