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 23 章 ...
-
随州行辕内临时辟出的刑案签押房内,空气中弥漫着墨汁、陈旧卷宗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气息。巨大的桌案上铺满了关于随州贪墨案的账册、供词、往来文书,几乎堆叠如山。太子李世玺端坐主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被案中盘根错节的线索所困扰。
裴行之坐在下首侧位,一身素净的靛蓝布袍,身形挺直如青松。他微微垂着眼帘,目光只专注地落在自己面前摊开的几份关键账目副本上,绝不旁骛,更不曾抬眼去看侍立在一旁添茶倒水的侍女,或是偶尔进出递送文书的属官。自从那日与虞听晚在荷花池偶遇后,他周身的气息便沉凝了许多,仿佛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谨言慎行,他的计划才刚展开,一定不能打乱了。
太子李世玺重重叹了口气,拿起一份供词,语气带着烦躁:“这些蠹虫!供词前后矛盾,账目更是做得滴水不漏,看似查到了源头,可这关键的赃银流向,还有背后真正指使之人,始终隔着一层迷雾!行之,你昨日说从漕运司的档册入手,可有眉目?”
裴行之闻言,这才抬起眼,目光精准地落在太子手中的供词上,眼神清明锐利,却无一丝多余的情绪波动。他起身,走到太子案侧,保持着一步的距离,伸手指向账册中几行被朱笔圈出的数字。
裴行之声音平稳低沉,不疾不徐:“殿下请看此处。漕运司报给户部的损耗,与地方仓廪实际记录的损耗,相差竟有十之三四。这多出来的“损耗”,便是第一层猫腻。顺着这条线,臣核对了几处关键码头、船队的调度记录和私下交易的票据存根。“
他拿起另一本厚厚的册子,翻到特定一页,指尖点着几个不起眼的名字和日期。
裴行之再道:“殿下再看这几笔。表面看是正常粮米调拨,但结合码头脚夫头目的口供,同一时间、同一批次的漕粮,在报损后不久,便在黑市上出现了同批次的官粮印记。而接手这批粮的商号,看似与涉案官员毫无瓜葛,但其背后东家,却通过层层叠套的空壳商行,最终与随州通判周炳的一个远房表亲挂上了钩。
太子李世玺眼睛一亮,身体前倾:“哦?如此说来,这周炳果然是关键!他一个小小的通判,竟有如此能量?背后定有依仗!那赃银……“
裴行之微微颔首,依旧语调平缓:“殿下明鉴。赃银的去向,正是通过这黑市交易洗白。那商号所得暴利,一部分以“孝敬”或“分红”形式回流给周炳及其直接经手的属官,另一部分则通过看似合法的钱庄汇兑,流向了……“
他停顿了一下,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的纸,恭敬地放在太子面前:“草民已初步查明,最终汇入了京城‘隆昌记’票号几个特定户头。户头名义上的主人虽是无名小卒,但开户的保人,却与吏部考功司的某位员外郎有姻亲之谊。“
太子李世玺拿起那张纸,仔细看着上面清晰的脉络图,眼中闪过震惊与怒火,随即化为对裴行之能力的赞叹。
太子李世玺一拍桌案,既怒且喜:“好!行之,你这抽丝剥茧的功夫,当真了得!如此一来,人证、物证、赃款流向,甚至可能牵出的京中保护伞,都指向了周炳这条线!顺藤摸瓜,不怕揪不出后面的大鱼!“
裴行之微微躬身,态度恭谨却无谄媚。
裴行之:“ 殿下过誉。此乃分内之事。眼下当务之急,是即刻控制周炳及其核心党羽,查封相关商号、钱庄户头,固定所有证据链条。同时,对那位京城员外郎的关联,需极其隐秘地查证,以免打草惊蛇。臣建议,殿下可签发密令,双管齐下。“
太子李世玺精神大振,连日来的阴霾仿佛被驱散不少:“好!就依你之言!来人!传令……“
就在太子准备下令时,一名侍女端着新沏的茶低头走了进来,小心翼翼地将茶盏放在太子和裴行之的案头。裴行之在她进来时便已不着痕迹地退后一步,视线重新落回自己面前的账册上,仿佛那几行数字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对近在咫尺的侍女视若无睹。待侍女退下,他才重新抬眼,目光依旧只落在太子和案卷上,仿佛周遭一切都与他无关。
李世玺将裴行之这份刻意的“目不斜视”看在眼里,心中了然。他想起之前的“偶遇”,又看了看眼前这位心思缜密、为他解决大难题却愈发谨慎自持的谋士,心中滋味复杂,有欣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但他并未点破,只是将那份写着关键线索的纸小心收起。
太子李世玺语气恢复了决策者的沉稳:“行之,此案能如此迅速理清头绪,你居功至伟。后续抓捕、审讯、深挖京中线索,还需你多费心。本王信你。“
裴行之深深一揖,姿态恭谨而疏离:“殿下言重。为殿下分忧,为社稷除蠹,草民万死不辞。定当竭尽全力,将此案办成铁案。只是……“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涉及女眷或内院相关人等之供词,臣斗胆,请殿下另择得力之人审阅,臣……恐有不便。“
这番话,既是避嫌,也是再次划清界限。李世玺深深地看了裴行之一眼,点了点头。
太子李世玺:“ 嗯,本王知道了。你且专注案卷与外围线索。去吧,按计划行事。“
裴行之:“臣遵命。”他再行一礼,动作干净利落,随即拿起属于自己的几份卷宗,目不斜视地退出了签押房。那挺直的背影,在穿过门廊时,似乎比往日更加孤峭了几分,将所有的心思与可能的窥探,都牢牢地锁在了那身看似朴素的青衫之内。他像一把精准的刀,只为剖析眼前的案件,绝不再沾染半分不该有的目光。
外面雨又下了起来,空气里弥漫着草木混着泥土的清冽气息。虞听晚刚从后厨端了刚炖好的雪莲羹,正要送往李世玺之处。回廊曲折,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映着天光。
就在她转过一丛开得正盛的紫薇花树时,脚步猛地顿住,心跳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骤然攥紧,几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不远处的月洞门下,一道颀长挺拔的身影正缓步走来。一身素净的靛蓝布袍,衬得他肤色愈发冷白如玉,墨发用玉冠束起,几缕碎发垂在额角,更添几分清逸。不是旁人,正是裴行之。
他似乎是来会太子的,步履从容,神色间带着惯有的疏离与沉静。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他周身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俊美得不似凡尘中人。
虞听晚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冲上头顶,又在心口轰然炸开。手中的托盘微微震颤,上好的青瓷盖碗轻碰,发出极细微却在她耳中如同惊雷的脆响。她慌忙用力稳住手腕,指尖却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才勉强抑制住那股想要不顾一切冲到他面前的冲动。
近日在别院里偷听到的对话,那些关于“裴二公子”、“家传药典”、“为了她……”的字眼,如同烧红的烙铁,一遍遍在她脑海中反复烫印,将那份原本就深埋心底的倾慕瞬间催化成了汹涌澎湃、足以淹没理智的滔天爱意。此刻亲眼见到他,这份情感更是如同决堤的洪水,冲垮了她所有脆弱的防线。胸腔里那颗心疯狂地擂动,擂得她耳膜嗡嗡作响,擂得她几乎要喘不过气。
她贪婪地、几乎是带着一种虔诚的渴望凝望着他。目光描摹着他挺拔的鼻梁,清冷的眉眼,还有那总是抿着、显得格外克制的薄唇。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抬手拂开垂落的藤蔓,目光随意扫过庭院景致——都像投入她心湖的石子,激起巨大的涟漪。她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曾经他身上的那若有似无的、清冽如松雪的气息。
裴行之似乎并未察觉到花树阴影下这道灼热得几乎要将他点燃的视线。他步履未停,径直朝着大门的方向走去。
一步,两步……距离在拉近。
虞听晚能感觉到自己的脸颊滚烫得吓人,耳根更是烧得厉害。她想低下头,避开这让人心慌意乱的对视,尽管只是她单方面的凝视,可目光却像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牢牢锁在他身上,无法挪动分毫。喉咙发紧,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所有想要倾诉的感激、汹涌的爱慕,都化作无声的呐喊,在胸腔里横冲直撞。
就在裴行之即将走过她藏身的花树时,他脚步似乎微不可查地顿了一下。那清冷的目光,如同不经意般,朝着她所在的方向淡淡扫了过来。
轰——!
虞听晚只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涌向了头顶,又在瞬间褪得干干净净。她几乎是本能地、仓皇地侧身,将自己更深地藏进花树的浓荫里,只留下一个被枝叶切割得模糊不清的侧影。心脏在那一刻停止了跳动,时间仿佛凝滞。
那道目光并未停留,如同掠过一片寻常的叶子,一瞬便移开了。裴行之仿佛只是随意一瞥,并未发现什么异常,继续迈步,从容地消失在了通往书斋的回廊转角。
直到那抹靛蓝色的身影彻底看不见,虞听晚才像被抽干了所有力气,后背重重地靠在冰凉粗糙的树干上。急促的喘息再也压抑不住,胸口剧烈地起伏着。方才被强压下的悸动、狂喜、失落、还有那无处安放的、几乎要喷薄而出的爱意,此刻才后知后觉地席卷而来,将她彻底淹没。
她缓缓抬起手,指尖轻轻碰了碰自己滚烫的脸颊,又抚上狂跳不止的心口。那里,裴行之的名字如同带着滚烫的温度,深深烙印其上,比任何牢狱的印记都要深刻。
托盘里的羹汤已经微凉。她低头,看着水中自己模糊的倒影,那双眼睛里,盛满了再也藏不住的水光和一种近乎虔诚的、燃烧着的爱恋。他来了,又走了。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没有只言片语,甚至可能未曾真正“看见”她。但仅仅是这样一次远远的、无声的相遇,已足以在她心间掀起一场足以颠覆世界的海啸。
她深吸一口带着雨后湿气的凉风,努力平复着翻涌的心绪,才重新端稳了托盘,朝着太子所在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云端,又仿佛沉入水底。那月洞门下的惊鸿一瞥,已成了她此刻生命中,最浓墨重彩、也最令人心悸的风景。爱意无声,却在心底疯长成林,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那个名字——裴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