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友的良苦用心,只为吾今后发展 ...

  •   张仪来到赵国后,一连几日,都没见到苏秦。直到第五天,张仪见到苏秦。然而,苏秦安排甲士站立在两旁,显得很有威严的样子,又安排张仪从侧门进来。张仪进来后,苏秦又要张仪在堂下等着,自己依然在处理公务。直到中午的时候,苏秦才办完公务,接见张仪。苏秦说,你远道而来,还没吃饭吧。于是传下人端来饭菜。在苏秦面前都是山珍海味,而张仪面前只有一肉一蔬菜。苏秦吃完后,将剩下的菜分给下人,但也要比张仪吃得好。张仪也只是觉得苏秦太忙才来得这么慢,看到苏秦来后张仪忙走上前拉着他讲自己一路下山到楚国经历的所有冤枉以及不重视,然而苏秦却只是冷冷回应,赐他下座。张仪本欲发火,他不理解自己的好友为何像变了个人似的,转念一想,许是受这朝廷为人处世方面的影响吧,张仪觉得自己要忍让些毕竟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便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过了一会儿,苏秦忽然大声训斥张仪:“你自称才华横溢,居然混成这个样子?不是我不想帮你,实在是你太不争气了,你不值得我收留。”苏秦说完,余怒未消,喊来管家,让他把张仪给轰出府门。当众羞辱后打发他离开,张仪又羞又气,接连受到人家冷眼看待,即使是好友张仪也忍受够了,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和楚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于是便前往秦国。张仪其实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苏秦计划好的,爱惜张仪的才华,虽然张仪是苏秦地师弟,但是才华却不在苏秦之下,苏秦知道他胸中自有沟壑,不会一生都屈居人下,苏秦想激一下张仪让他到强大的秦国去发展,那的机会更多。张仪一路吃食花费盘缠已是不多,他只能一个人在酒馆中喝闷酒,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有钱的大商人,相中了张仪的才华,并且把他带到了秦国替他打点好了关系,让他有了直接面见秦国丞相的机会。张仪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丞相,丞相见张仪才学渊博举荐给秦王,秦惠文王十分爱惜人才,听说是鬼谷子的徒弟来投奔他,连忙将人请进了秦王宫。大殿之上,秦惠文王恭维张仪道:“鬼谷出奇才,先生的大名,寡人早有耳闻。”张仪行了一礼,不卑不亢地说道:“可惜,我不过是个将死之人。”秦王听了张仪的话,不觉有些疑惑:“先生何出此言?”张仪见秦王来了兴趣,于是说道:“如今,燕国和魏国连结荆楚,巩固与齐国的联盟,形成了合纵的联合阵线与秦国对抗。但是,别看现在有六个国家,可都是些乌合之众,纵观天下,唯秦最强,只有秦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此时的张仪,为了能在秦国站稳脚跟,使出了浑身解数,张仪很快就被秦王重用,成为了秦国的权臣。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候张仪想要感谢送他来秦国的大商人,结果没想到这人却说自己是苏秦手下的门客,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向苏秦回信保证苏秦在的一天秦国不会攻打赵国。秦王很是宠张仪,为他开府,对他的计划无条件支持,张仪刚到秦国就拥有别人奋斗好多年往上爬都得不到高位置以及秦王的信赖,自然有很多人眼红张仪,但大家忌惮秦王对张仪看重因此不敢有所行动,然而嫉妒张仪的众人中有一个人身处高位且掌握军政大权,他嫉妒张仪到眼红,这个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自从商鞅死后,公孙衍就接任了大良造的职位。他在秦国浸营多年,多次为秦国而战,立下赫赫战功,获得高爵位封赏,更是让秦王连连称赞的人,他本以为自己能够长久地维持自己的高位,理应是占据上风的,如今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且公孙衍屡次在张仪这里碰钉子,因此记恨上了张仪。此后公孙衍每次都针对张仪提出跟他相反的意见。当时秦国刚结束雕阴之战,而魏国很是恐慌,于是为了缓和当时局势,魏王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让他帮劝谏秦王暂时放魏国一马,而魏国本就是公孙衍的母国,他或多或少是对自己的母国有情感的况且他非常贪财,在看到这么多钱财自然是手下的,他去劝谏秦惠王放弃大好攻魏的形势,转而去攻打秦国后方的西戎,不仅正面回应西戎多次的挑衅还能开拓西方土地。张仪来秦国本就是为了出仕的,然而想要快点出仕就要让君王看到自己的能力,于是他将目光投向公孙衍,张仪了解公孙衍为人,此人怎么可能容得下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处境,秦王可以将他捧上高位,也可以将他摔进深渊,公孙衍也对他虎视眈眈,他必须尽快证明自己,才能保住这来之不易的位置。于是在公孙衍提出不攻打魏国时张仪想到了对付公孙衍的办法,于是提出反对意见,他帮助秦惠王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张仪说:“雕阴之战后,魏国国力大伤,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候放过魏国,等他缓过劲儿来,就又会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了。”秦惠王听后幡然醒悟,思考是否采用张仪的建议,秦王仍有所担忧,他认为,魏国虽然大不如前,可依照秦国如今的实力,攻下魏国也绝非易事。张仪见秦王犹豫,便向秦王谏言,将公子繇送到魏国做质子。一旁的公孙衍听罢张仪的建议后,厉声拒绝道:“秦国怎能臣服于魏国,公子繇入魏为质,秦国必会受魏国牵制。”秦王听罢,也觉得公孙衍说得有理,公子繇一旦到了魏国,不说其地位发生了改变。若是两国关系决裂,兵戈四起,公子繇的性命都将不保,他不能用自己的儿子冒险。可是,张仪还是不肯放弃,一再劝说秦王,欲成就霸业,必先有所舍弃。张仪的话让公孙衍再也坐不住了,他直指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定是魏国派来的奸细,居心叵测。张仪也不甘示弱,讽刺公孙衍挑拨离间,是小人行径。可此时的秦王却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不想牺牲自己的儿子,而另一方便他也不想放弃这称霸中原的大好机会。权衡利弊之后,秦王终于应允了张仪的“质子外交”策略。可是,张仪在得到秦王的支持后,并未立刻将公子繇送入魏国,而是请求秦王派遣军队,攻打魏国的蒲阳。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秦军顺利攻占蒲阳后,张仪又下令将蒲阳还给了魏国。原来,这是张仪给魏国的一个下马威,用军事震慑来警告魏国,不要对秦国轻举妄动。公元前327年,张仪亲自护送公子繇入魏。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是列国中首个变法图强的诸侯国,也因此成了战国早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可是,魏惠王继位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得魏国实力逐渐衰落。而此时,秦国大举进攻蒲阳,还将公子繇送到魏国为质,魏惠王对于秦国的用意一时也猜不透,只好硬着头皮迎接张仪和公子繇的到来。魏王宫的大殿上,张仪恭敬地朝魏王行了一礼之后,说道:“大王,张仪此次是带着秦王的旨意而来,希望能与魏国和解。”魏惠王深知秦国没有那么好心,反问道:“若是寡人不允呢?”张仪笑了笑回道:“还请大王三思,秦国已经主动归还了魏国的土地,可见秦国相与魏国交好的诚意,并非贪图魏国的城池,所以请大王放心。”此时的魏惠王也知道,秦国若是真心想与魏国交好,便不会派兵攻打蒲阳。可如今魏国今非昔比,实在不能与秦国硬碰硬,思虑再三后,便同意与秦国和解。张仪见魏王的态度缓和了,于是又提出用公子繇换取河西之地,等结成联盟后再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如此,魏国去的土地只会比河西之地更多。面对土地资源的诱惑,又加上有张仪一直在说不容魏王有闲暇之时思考,于是魏王只是思虑片刻后便答应了,决定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都献给了秦国。张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张仪用蒲阳换得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兵不血刃地帮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为秦国统一六国打开了第一个窗口。经过张仪横插一脚,这样一来公孙衍的原先计划也就泡汤了。张仪不仅给秦王分析局势最后还暗示公孙衍心在魏国,此话入了秦王心中,在张仪成功为秦国夺回两地后,秦王开始对公孙衍有所怀疑,对他开始极力阻止攻打魏国的心思产生怀疑,公孙衍也知道一旦丧失君王的信任那就不会再有提拔的可能了,于是他也不在犹豫,自己主动离开秦国,重新回到魏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