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拜别师傅,下山游历 ...

  •   苏秦要早于张仪出山,他向往游历在外的自由日子,于是便早早拜别师父下山,苏秦想着如今自己已拜入鬼谷子门下学有所成,返乡去看完自己亲人们先,再外出也不急于此时。面对外出几年如今突然回来的苏秦,众亲人们看他并无谋得一官半职的,更加看不起他,说他外出读这么多书又有和用处,只知道逞口舌之快,舍本逐末,如今连官职都没有,嫂嫂不给他吃饭,就连妻子也瞧不上他,父母更是直言没有他这样的儿子,这让苏秦的内心一下子凉透,觉得这亲情竟是这般惨淡,苏秦也不再抱有什么心理,连连逃离那毫无温暖的家。在游历期间仍不遗忘学习,伏案钻研,在自己打瞌睡时狠心得用锥子扎自己快速清醒,研读兵书,逐渐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苏秦未踏入过朝廷,没有任何经验,他认为凭此术就可以成功游说当世君王了。苏秦在洛阳时想去求见周显王,然而他在朝廷中并无根基,无人帮他说话,周显王周围的大臣知晓他出身贫寒之家,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苏秦瞧这般是见不到周天子了,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那时秦孝公已死,为让秦惠王同意自己的游说之术,苏秦从秦国所处优势以及极强的国力等各方面说明秦国可以统一天下的条件,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能通达富饶的巴、蜀、汉中的优越的地理优势,北面有胡地貉皮和代地良马等物产供给后备物资十足,南面有险要的巫山、黔中地区作为屏障,可防止敌军采用包围之策攻打秦国,东面有坚固的肴山、函谷关作为门户。加上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百姓富足,有万乘的战车、百万的勇士,沃野千里,蕴藏着丰富的物产,既有强大的军队,又有自给自足的条件;秦国有便于攻守的地势,正是人们所说的天然宝库,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啊! 凭着大王您的贤明,众多的士民,充足的车马,训练有素的军队,完全可以兼并各诸侯,吞灭天下,称帝王而进行统治。请大王稍稍留意我的说话,我研究出的合纵连横之术可为大王效力。” 秦惠王回答说:“我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羽毛未丰满的时候,不可以高飞;法令未完备的时候,不可以施行刑罚,道德未深厚的时候,不可以驱使百姓;政教未顺民心的时候,不可以烦劳大臣。今天先生不远千里的来到朝廷之上庄重地指教我,我想改日再聆听您的教诲。”此时来游说的苏秦不太合适,因为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在秦国刚刚死商鞅,讨厌说客之时,秦惠王又岂会用他游说之术呢,于是未采纳他的建议。苏秦拜别秦惠王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奉阳君是位非常任性的人,他始终不能打开格局喜欢、接纳苏秦,连觐见的机会都没有。接连的碰壁让苏秦一开始就抱有很大的信心一下子全无,他感到大失所望,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这个游说各国的选择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好在苏秦意志力坚定,在颓废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踏上寻求“合纵”道路。公元前334年,苏秦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见到燕文侯后,苏秦先是客套了一番,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向燕王说明燕国之所以不被人欺负,是因为南边有赵国帮忙抵挡住强盛的秦国。再说秦国攻打燕国就要战于千里之外,不仅消耗大量粮草还耗费浩大的军队精力,但是赵国要想打燕国,随时随地,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这无疑是最差的计谋了;并说自己可以帮燕王去游说赵国,天下诸侯合而为一,那么燕国又怎还会有祸患呢。燕国作为老牌诸侯国,偏居北方多年,身边盘踞着赵、齐两大强势诸侯国,始终受两大国牵制,一直毫无办法,此时苏秦正是抓住燕国痛点,建议与赵国合纵为一家,一来就不会被强赵欺负,二来齐国也不敢来捣乱,如此解决了燕国的腹背之患。按照苏秦的谋划,燕国就能有机会休养生息,加快发展,如果不能成功,对燕国而言,也仅损失苏秦的车马费,微不足道,所以,燕国何乐而不为!燕王自然同意此法,不仅折节下交,还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在崤山以东,最牛的国家就是赵国了,秦国最苦恼的也是赵国。但是,秦国不敢打赵国,并非怕赵国,而是怕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捅刀子。秦国要是攻打韩国和魏国就容易了,他们没有山川险阻,很快就会被打败,然后俯首称臣,他们臣属秦国,赵国就危险了。我研究了下,天下诸侯土地是秦国的5倍大,士兵是秦国的10倍多,大家一起攻打秦国,秦国肯定会被打残,到那时,秦国国力下降,自然就不会让其他诸侯国畏惧。那些搞连横的人都很坏,他们不顾家国,就会拿秦国吓唬大家,让大家割地求和,秦国国土面积不断扩大,秦国用侵略而来的物资使自己就越来越强大,而他们也就能获得荣华富贵。我为大王想到一个好办法,比如我们召集韩、魏、齐、楚、燕,大家一起结盟交换人质,只要秦国欺负其中一个国家,我们就大家一起打他,这样,秦国就不敢出函谷关嚣张了,自然对赵国的威胁也降低。这是苏秦第二次游说赵肃侯,所以,功课应该做的很足,天下大势娓娓道来。先表扬赵国强盛,再强调三晋一体的重要性,然后讲连横的坏处,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并说明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并力抗秦,如此一来,六国一体,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再提出一个有野心的赵肃侯无法拒绝的策略:赵国当六国扛把子,大家团结一起攻打秦国,这也是目前唯一最有效的对抗秦国的办法,还能在各诸侯国中展示其国力,让其他有想法的国家不敢冒犯。所以,赵肃侯当然愿意一试,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苏秦需要一个能说会道的说客前往秦国,可是他思来想去终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苏秦悄悄派人去劝说张仪来投奔自己,在山上的张仪在收到好友苏秦的来信邀请时很是开心,但自己不想仕途依靠好友来铺张,恰好自己也想出去历练一番,就收拾好行囊拜别老师就下山去了,他想前往别国去谋官职。
      张仪一路下山,途中听闻这世俗的千变万化之势,听到关于楚国的国情,他主要看重经过吴起提出的变法楚国国力日渐强盛起来具有实力,也成为了南方的霸主,于是便决定去楚国成就自己的事业。还听到茶楼说书人正好讲到自己老师,他只觉得世人口中的老师半对半错,老师确实非常神秘且才学高丈,但老师的绝学更多,本领更强,只是他不愿出世被世人的嘈杂声所影响。来到楚国的张仪不得志,在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现实让他明白君主更看重的还是文臣武将,对于只会耍嘴皮子的人是不被人信任的。更何况楚怀王是位昏君啊,他贪图美色,不理朝政,而对于张仪这种只会动嘴皮子且无名之辈更是嗤之以鼻,对于事业受阻,张仪感到非常惆怅啊整日长吁短叹,张仪在楚国所说仕途受阻,但他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靳尚。靳尚来找张仪时见状,便安慰他说:“一国之君岂会听你摆弄口舌,你也不必忧愁,你有才能在身,满腹墨水,定有你施展之地。”张仪虽知道靳尚说得在理,可他拜师鬼谷子,苦学游说之术,为得就是能出将入相,成就一番事业。如今还未开始,怎能就此放弃。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张仪空怀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没有收入来源,日子渐渐潦倒起来,甚至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为了改变家里贫瘠的现状,张仪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楚国令尹的府上充当门客。一日,令尹在府中大摆宴席,宴请自己的门客。席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玉璧拿了出来,那碧色泽光亮,因伐魏有功,楚威王当作奖励赏赐给昭阳的和氏璧,和氏璧乃天下至宝,它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年在楚厉王时期,楚国人卞和看到凤凰落在荆山上,想起了凤凰必定会栖息在宝物上,于是就把凤凰落脚的一块玉璞献给楚王。楚厉王叫玉工鉴别,玉工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楚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腿。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基。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让玉工再次检验,得出结果还是一块普通石头。于是,楚武王又把卞和的右腿砍了。后来,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上大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血。楚文王派人去打听情况,卞和说,我并非是为了求赏赐才献宝,而是让一件宝玉,被误认为是石头。楚文王听后,再次派人去解剖玉璞,果然在玉璞中得到一块无暇的美。因为美玉被制作成玉璧,又称“和氏璧”。和氏璧作为楚国至宝,一直保存在楚王室。因为昭阳功劳太大,且官居高位,只能用重宝赏赐。因此,把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宴会这天昭阳心情大好,便拿出来给众人欣赏。在欣赏时会中有人惊喊水池里有条大鱼跃出水面,在落水中的同时也荡起水来,而后边跟着许多鱼群跟着它转圈。鱼来表演,这是寓意着好事,众人不仅被其景象所吸引还想沾沾喜气,就纷纷去观赏这奇观,然而,许是大鱼起跃太高落下之际荡起的水溅得也太高,因此使水塘中的许多水扬出来甩到众多宾客身上,一时之间宾客大乱,就在这慌乱之时,竟不知谁将和氏璧盗走,待昭阳反应过来时,已经找不到了,令尹见状,勃然大怒,让其安静下来,这要找不到这块璧丢失之事定会被有心之人传入楚王耳中,到时将被定一个罪将是大祸啊,于是连忙下令封锁所有出口彻查所有门客,使得人们坐立难安,大家很担心会受牵连,都害怕得瑟瑟发抖。正当此时,有人向令尹打小报告,怀疑张仪就是那个偷玉璧的小偷。众门客都嫉妒张仪的才华,想将张仪赶走,离开令尹,大家也觉得张仪家中贫困,见到了价值连城的玉璧定是起了歹心,所以偷盗了玉璧,想要以此过上富人的生活。令尹闻言,觉得张仪非常可疑,认为他是在座之中最有可能偷盗此物之人,因为能被他邀请来参加宴会的都是朝中之臣或是他的说客,而张仪刚入他门下,也是众人之中生活最为困难的,于是派人直接将张仪捆了起来,严刑拷打,无奈张仪誓死不认,令尹见他被打的半死,也只得将他放了。回到家中,好友靳尚听到宴会中之事后就赶来见张仪,可一看他伤痕累累,也感到非常着急。可张仪却不以为意,着急得问好友道:靳尚,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靳尚见他这样问,笑着回道:“舌头自然是在的,不然你怎么能问出这样的话?”张仪听罢,这才放下心来。这期间靳尚常来探望张仪,张仪身边无人照料,靳尚不放心他独自在受伤时能照顾到自己,在靳尚的悉心照料下,张仪的伤势渐渐好转。但是,经受了这番屈辱,他觉得与其留在楚国继续卑微地活着,不如另觅新主。如今,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势同水火,不管投靠哪国,都攸关性命。张仪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投奔赵国,因为在那有他的好友可以帮扶一二,自己如今未能谋得半个职位,在朝中也没有认识之人帮忙引介一开始也是苏秦邀请自己下山的,如今自己要去跟他共事,他应该是很欢迎的。打定主意后,张仪便与靳尚说自己心中的想法,靳尚能理解张仪,可是靳尚有所担忧,一国之君掌生杀大权,他担心张仪刚出狼窝,又入虎穴,可张仪却有自己的办法,于是也同意他另寻谋职之国,张仪准备行囊,动身去了赵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