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五、态度的学习 ...
-
五、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影响个体对客体、事件或人物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情感,价值观,都是行动的倾向性)
(一)态度的构成成分:
1、情感或情绪成分(好恶)——基本上起关键作用
2、行为成分(行为倾向)——态度的外在表现
3、认知成分(价值观 )——情感态度往往伴随着价值辨析层面
(二)态度的形成过程
1、顺从阶段: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认识的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2、认同阶段: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3、内化阶段: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三)态度的形成:
1、经典条件作用:一个无条件刺激伴随着一个条件刺激,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
2、强化:斯金纳的强化机制,通过奖惩(强化物)来训练人接受。
3、榜样示范。
4、沟通与说服。
(四)态度改变的方式:
1、自我领悟(认知失调):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自己的认知有错误,然后认识到错误,从而进行反思纠正。
2、角色扮演: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其所持态度有很大影响。
3、行为改变:让人去为他并不赞成的事进行辩护,也容易改变其态度,这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
4、情境体验:亲自参与,深入体验。
5、共情反应。
————————
六、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自己想学,兴趣)+外部动机(外部影响,激励)
(一)外部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强化机制,通过奖惩机制达到激励)
2、成就动机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前者占主体,成功了则提高抱负水平,失败后则降低抱负水平;
后者占主体,成功了则反复做同样的事,失败后则加剧对失败的焦虑
期望理论:动机=预期的成功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收获)
任务难度中等时,成就动机最强;任务简单,高成功率,不利于增强动机;任务太难,成功率低,不利于维持动机。
3、目标设置理论:
动机与目标紧密相连;动机一旦被激发,人们倾向于采取目标导向行动去完成任务。
目标特征与成就:具体的,近期的,具有一定挑战性而又可以完成的目标,最具激励作用。
目标特征与任务承诺:a指派与选择:是否具有选择的自由,是否自我决定;b默视与反馈:反馈代表关注与重视。
(二)内部动机理论:
1、归因理论:人们对先前任务成败的归因决定着后续的任务动机。
通常,人们把自己的事业成败主要归因为六类要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因素(人与事)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项具体任务的主观评价。(其实就是自信,狂者进取)
人们面临一项任务时能否全力以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效能的评估。
自我效能感从何而来:a成功的经验;b他人的言语说服(权威性、可信性);c榜样的示范(观察学习,榜样的相似性);d躯体的自我反馈;
3、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个人视成功为能力的展现而非努力的结果。
成功难以追求,改以逃避失败维持自我价值。
知之恐惧:不学不会很正常,学过了还是不会,就是能力问题,所以干脆不学。
防卫机制:向外归因而不找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