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科幻畅想:浩瀚宇宙里,不灭的人类之光 ...
-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人类该如何与地球相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在科幻作品中,用一个又一个“如果”,一种又一种“未来”,把种种设想变成真实。
阿西莫夫,在其传世经典的《基地三部曲》中,构筑了神秘的时空隧道、恢弘的银河帝国、激烈的星际战争;亚瑟·克拉克如“望月者”般仰望夜空、领悟天意,提出“克拉克三大定律”,将先进技术比作奇特魔法,鼓励人们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刘慈欣著《三体》涵盖从质点到宇宙边界的全部尺度,跨越从白垩纪到未来光年的漫长时光,他在作品中尽显专业知识与科幻激情,挖掘人类的困境,探索人类的极限……
也许科幻的意义不仅仅是打造乌托邦或者预言未来,而是为人类打开另一扇窗户,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怀着梦的热望,活在当下,积极求索。
近年来,“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等主题成为习作热门,其中科幻话题涉及的内容较多,无论是虚拟与现实,人工智能,还是理性主义与人文情怀的对话,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角度一:宇宙视野——人类的渺小与伟大
刘慈欣《三体》的壮观之处在于它描写了整个人类和银河系面对危机时的救亡图存之历程。让人们认识到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如此渺小,但又如此伟大。
生命是渺小的,和时空相比,生命是如此短暂的,和空间相比它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比不上宇宙中的一粒尘滓。生命又是伟大的,坚持着“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伟大信念,人类一次次凭借理想和理性为保存自身坚持着救亡图存的行动。
尽管黑暗森林的打击最终降临,但代表着“人类的美好与善”的程心活了下来,成为三体和地球文明的最后幸存者之一,在无垠的寂静宇宙中留下了记载地球文明和生态基因的漂流瓶。这都是生命创造的奇迹。
#适用角度:救亡图存、抗争精神、个人与宇宙
角度二:爱与责任——危机面前的英雄
前有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正视”,后有毛主席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当代真正的“风流人物”,其实正是那些敢于正视自己从而“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人。
犹记得科幻小说《三体》中刻画的地球毁灭之际的英雄群像:汪淼、史强、罗辑,乃至最后被人诟病为“圣母”的程心,他们都既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力挽狂澜,也是为了整个人类文明在进行最后的抗争,与任何一个时代中进行救亡图存行动的国家英雄们殊无二致。
不仅仅是为自己和家庭活着,更是身系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唯有担当使命、攻克弱点、自己当自己的“破壁者”,才能为所有人带来一丝生机。而这种爱与责任铸就了文明的脊梁。
#适用角度:社会责任、爱的力量、自我牺牲
角度三:想象——科学的边界
生活缺乏新意,真实期待跨越,未来需要想象,想象是人类对抗虚无与荒凉最伟大的武器。纵然身处现实,亦可畅想未来、探秘宇宙。
刘慈欣凭其科幻小说创作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他将笔触伸向遥远的时空,绘就宇宙的瑰丽图景,带领读者俯观整个人类文明,探幽寻秘、思系远方。他以想象为支撑的科幻小说在现代复活了神话,使生活变得更为广阔和深远。
居里夫人曾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想象力能推动科技发展,科学进步则会改变生活,人类把对宇宙自然的好奇心转化为探索求知的力量,也逐渐令遥不可及的梦一点点具现在眼前。
#适用角度:想象与科技关系、现实与幻想
科幻畅想,关心人性、关心地球、关心文明……带给大家无数深刻的思想启迪。各位同学对浩瀚宇宙、对地外文明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期待你的投稿。
经典例题: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
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