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凝固的时间,蕴藏千年的脉络 ...
-
6月11日是我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6年我国设立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起,历经十多年风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56项,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推进非遗活化利用的力度加大,今年“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题更是反映了文物展现时代风采、滋养当代人民生活的丰富内涵。从文物节目刷屏网络、非遗好物圈粉年轻人到老手艺跨界创新、非遗走进学校课堂……如今文化遗产日益连接现代生活,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角度一:文明传承,赓续不断
冯骥才曾道:“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过往云烟皆消散,唯有金石沉默言。时间浪潮卷携着旧日景象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成为了前尘往事历历脉络的无言“讲述者”。泰山、黄山、武陵源、神农架......神州大地上,遍布各地的自然景观奇崛壮丽;长城、故宫、龙门石窟、良渚遗址......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亘古亘今。它们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凝聚着、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绝。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每一项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它们如永不枯竭的燃料,为祖国的前进提供充足的动力;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适用角度: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角度二:相遇生活,绽放新光
“最好的保护就是成为日常所需。”要使非遗不“遗”,擦亮文化瑰宝,就应让它走出深闺,走向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中。当“打卡”博物馆成为我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方式,当故宫文创成为我们书包笔袋中的文具,当传统技艺成为美妆用品的灵感“缪斯”,“活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对深厚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融入时代,文化遗产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适用角度:文化创新、时代生活
角度三:看见背后的“守护者”
历史源流在于一代代人的尽心书写,遗珍传世在于一个个人的潜心守护。且看“故宫掌门人”单霁翔不惧严寒酷暑,视故宫“复兴”为己任,使故宫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自谦为“钟表学徒”的王津,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小小的钟表上,“择”还原珍贵钟表文物“一事终一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心中热爱奔赴西北荒漠,与敦煌“厮守”几十年时光......动荡的岁月中尚有奋力奔走、舍命守护遗产宝藏的有识之士,和平时代里亦不乏满腔热血、执着坚守地修复文物古器的“守护者”。这些悉心守护着遗产的人们,如同灯塔上的守望者,也如黑夜中的守夜人,坚守着民族传承的根脉。
#适用角度:工匠精神、保护文化遗产、珍视传统
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如老者般讲述着代代相传的故事,亦如丰碑般承载着民族情怀,需要我们去珍视、守护。身为肩负遗产保护重任的时代青年,你对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快来投稿吧!
经典例题:2021云南曲靖高三阶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黄与众多村民、居民一起参加由送大署船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社区“送大暑船”节庆活动,感受到了祈求渔业丰稔、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
小张在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创立的“千匠百艺”扶贫车间,运用传统古法蓝靛制作工艺,制作蓝染文创产品,成功脱贫。
小新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自己演唱的传统戏曲,有京剧,有越剧......得到很多用户的关注和赞赏,不少网友通过她的演唱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