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激荡的社会科普浪潮: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点亮璀璨精神生活 ...

  •   近几年来,中国正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奋力迈进,对科学创新“求贤若渴”,激发青年对于科研创新的兴趣与热情成为时代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并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协力相助,成为席卷青少年们精神生活的澎湃热潮。从72岁的“科学姥姥”吴於人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不刷题”教学火爆全网,到法学专家罗翔老师等一众知识型博主的硬核科普频频“出圈”,从疫情之下的线上授课弥合知识鸿沟,到“天宫课堂”的实景实验吸引孩童眼球,无数人陶醉于科学的世界,受到科学精神的鼓舞。但与此同时,科普工作仍有很多的难关要过、很长的路要走,而科技强国梦想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责无旁贷且终将亲历“科技改变命运”的过程。

      角度一:知识碰撞科技,网课趣味“追星”

      以科学家为“星”,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让科学精神照亮了我们的未来之路。幸逢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得以触手追寻“科学天花板”上高悬的明星。不管是“吴姥姥”通俗易懂的物理实验,还是“深潜院士”汪品先的奇妙海洋科普,他们趣味横生的讲解都能让我们欣然学之。他们或博学睿智,或风趣幽默,将艰深晦涩的科学知识简单化,把深奥枯燥的科学概念趣昧化,让“粉丝”们播种下一粒粒科学探索的种子。

      这是知识与科技的碰撞,也是灵魂与时代的相互成就、相互促进。当顶尖的科学家们突破次元壁,用开讲的方式传播知识,用短视频作为桥梁时,他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他们科普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勇于钻研的人生态度。

      #适用角度:科学精神、寓教于乐、求知与乐知

      角度二:视频连通科学,学习更无边界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网络互联,让科学知识打破了传播的壁垒,让科普流转在视频的光影传送之间;它不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青年们的学习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不管是高等学府的示范课项目、重点中学的直播帮扶,还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公开课合集、《院士开讲》等优质科普栏,它们让学习的边界得以无限延伸,让青年的视野更加开阔致远。生命不息,求知不止。短视频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纸文稿、一方课堂,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开拓了一条路,让知识传播和理解的鸿沟被跨越,让新时代的教与学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适用角度:教育新方式、时代转变

      角度三:科普更接地气,好奇蜕变梦想

      “科普”之务,难不在“科”,而在于“普”。只有“居庙堂之高”的科学惠泽更多“处江湖之远”的普罗大众,消弭专业科学与普罗大众之间无形的隔阂,科技之梦才能落地生花。从“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花朵、泡腾片水球到第二课的的太空“冰雪”、离心作用,航天员老师们将高阶、专业的科学知识带进神奇的生活现象,让“阳春白雪”的空间科学变得“下里巴人”,让科普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走入人间。

      科学与民众的距离,是好奇与梦想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身处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远寂静的乡村,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都是实现科技之梦的重要力量。科学落在实地,科普更“接地气”,青年们心中好奇的种子才会开出梦想之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