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林黛玉式”话风:探讨文化经典的时代新表达 ...
-
在网络“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新的互联网“话术”不断更迭。从“鲁迅体”“甄嬛体”“华妃体”到“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这些网络语言依托文学母体,创设出新鲜有趣的交流氛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聊天热潮。当下,“林黛玉式”话风就成为了2022年网络上最火的一阵狂风。所谓“林黛玉式”话风,即模仿林黛玉三分娇俏两分温柔、四分嘲讽一分气恼的说话风格,得体应对各种社交场合,释放情绪。如“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等等。对于“林黛玉体”,人们虽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隐喻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现象与问题,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反映了经典文化对互联网世界的深刻影响,也映照出了年轻人对经典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
角度一:网络“取梗”文学,借经典抒真意
经典文学每每与互联网“造梗”碰撞,都会造就一场语言表达的狂欢。“林黛玉式”话风其实就是网友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句与当下的日常生活状态结合的一场时代语境下的语言实验。他们用这样新奇又不失古典韵味的社交表达,去释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林黛玉那心思敏感却从不遮遮掩掩、敢于表达真我的性情在当代同样为人交口称誉;她那稍显多心挑剔、含讽带讥,带有极强情绪张力的言语,也正符合新时代网络青年们对社交压力解脱感的追求和对宣泄情绪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虽是戏言,亦有真心。“林黛玉式”话风走红,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们表达“真意”的现实需要。看似随意,但谁又能说里面没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真情实感呢?
#适用角度:网络语言、表达真我
角度二:提高言语修养,展现生活智慧
人际关系需要语言来做润滑剂。在讲究情商和社交的当下,如何得体地传达思想而又不惹人厌烦,是年轻人一直在探寻的表达技巧。岂不见,网上键盘侠那些粗俗鄙陋之词泛滥成灾;不知所云的口水脏话更是“振聋发聩”。与之相比,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又不乏调侃意味的林黛玉式表达,雅而不俗,极显才情;亦庄亦谐、生动有趣。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戏谑的语气传达情绪,用娇嗔缓解尴尬和焦虑,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既有缠绵蕴籍的含蓄曲折,又有诚恳真切的真情吐露,这样富含修养的表达技巧才是助力我们在社交中劈波斩浪的生活智慧。
#适用角度:网络社交、个人修养、生活智慧
角度三:呼唤深度思考,回归经典本身
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一场又一场网络文学式狂欢的背后,是许多人未读《红楼梦》却又过度消费林黛玉这个文化符号、窄化对其认知的事实。经典文化的“美味”不该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最终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回归经典,深度阅读,去真正感悟经典的深邃,去借经典作品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个人思想的厚度和宽度,避免“某某文学”有一天真的沦为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在担心经典过度娱乐化当下,我们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能使经典真正走进大众,绽放出新的魅力;当喧嚣过后,新梗诞生、热潮退去,青年又如何因曾经的狂欢而铭记经典。
#适用角度:反思、回归经典、思辨性
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从废话文学到发疯文学,从甄嬛体到黛玉体,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在社交平台掀起一波“创作热”,各类模仿体、“语录新编”层出不穷,引发热议。你对于这一“热梗”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快来投稿吧!
经典例题:改编自2022四川德阳高二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YYDS”“破防”“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到“鲁迅体”“甄嬛体”“华妃体”“废话文学”,网络用语时时翻新,不断更迭。面对当下盛行的网络语言,有人点赞,认为其具有鲜活性和时代性。也有人反对,认为它只是暂时吸引眼球,没有长久的生命。还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虽然使语言的规范模糊化,但同时具有开放包容和传承创新的特点,我们应该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