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随记(散文) ...

  •   在对年龄相仿的青少年群体教育中我时常听闻以下两种说法:一、凡事要多尝试,把自己的兴趣拓宽开来便可;二、门门通不如一门精,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方能尽早规划。

      我不知晓两者是否是存在矛盾的:只是我自己这些话听得都不在少数——不论是从学长还是家长那里,有时会有些困惑罢。我没什么资格去定论两者正确与否,不过是将近腊月的一个夜晚猛然窜出的念头被我捏住记录下来,很是有意思。

      究竟如何拍板,在此不做评价。

      如果我们假定要来阐明上述第二点,不妨拟一个故事:

      我们的旅途笼罩着迷雾。

      比起圆滑的前者,一门精的人更加具备棱角。

      我们不妨为这群早早就拥有目标的人添画上两只脚——人总是要以个体为单位分化的——他们,率先被赋予了“人”的特征。

      于是,当前者仍在布满裂缝的世界中摸索滚爬的时候,后者那双可能不强健,甚至还颤颤巍巍的双腿承载着他们一步步像目标靠拢。他们在迷惘的社会中有了一盏路灯。他们路过灯座,向着灯光指引的方向笔直前行。或许在所有的成千上万的坑中偶尔掉进了这么十几个,但他们有了范围、有了路标。

      他们比起前者要幸运。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我们的旅途笼罩着迷雾。

      就像密室游戏一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几个随意磕磕碰碰的动作结合会触发怎样的开关——我们做过的事、支柱的点是割裂明确的,但最后铺呈的路的导向是未知的;最后将形成的自己同样无解。

      常说现在的你是无数过去的你所铸就的,确切地说,是无数个过去的你的经历。我今天早上觉得头晕,大概是昨天中午吃的清炒河虾不卫生,大概晚上没赶得上用餐,大概是睡觉时枕头掉在了地上,大概是前两个的簇集,大概是总三个的复合……回忆过去,我们无法做到事后归因:我们能知道的,似乎只有一个较大机率的时间范围。

      成功,也是这样。

      有无数的人分析比尔盖茨究竟是做了哪些才终究聚合了他的财富。网站个人图书馆上便有总结他成功的七大理由:起步早、坚持到底、友情、谦和、眼光超前……都是些大同小异的褒义词。至于怎么培养出来的,怎么会突发奇想的,他可能会说:“我从哈佛辍学,我结识保罗艾伦。那时候,我也没想这么多。”

      是否意味着:尝试做的事物越多,我们的未来便有越大可能;走过的路分叉越多,遇上灯的机会就越大?好尝试的人在迷惘的社会中有了很多盏路灯。他们顺着灯光一条条路地尝试,或许在所有的成千上万的坑中掉进了这么上百个,但他们爬起来之后总知道下一步该迈向哪里;他们有了范围、有了路标。

      他们比起后者要幸运。

      相同的开头,相近的结尾。

      这,却或许是辩论中正反双方截然不同的述词。

      世界上大多数事情从两面都能够有模有样地完成论证。

      “我们做过的每一分钟都是一个点,当这些点汇集成线,便成为了我们称之为的人生,生命就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他人的轨迹,隐去了他们点的坐标。

      我有时会迷茫——我们都被教育着要做出最好的最适合的抉择。

      可是,哪个是最好?

      真正未来的我,又该经过哪里?

      我们没有参考,每个人都是那么别具一格地疏离。

      有没有可能,路灯和坑本质上是一个东西。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6章 随记(散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