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唐四 ...

  •   6 中唐诗坛
      一、中唐诗坛概况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766年左右,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相继去世,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
      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前期:(相对低潮)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了解);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了解)
      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元和、长庆年间:元白诗派(重点)、韩孟诗派及李贺、柳宗元、刘禹锡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实质都是创新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一、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首,有李贺、贾岛等人。诗派成员相互唱和、相互影响,主张“不平则鸣”;有较为趋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诗风奇崛险怪,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1、不平则鸣;2、笔补造化;3、雄奇怪异之美;
      不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1.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这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
      2.同时“不平则鸣”说也注重诗歌的抒情功能。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笔补造化
      笔墨可以弥补自然界的不足。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
      李贺《高轩过》:“笔补造化天无功”
      强调创造性,大胆加工意象,力避流俗。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雄奇怪异之美
      力量雄大、语言奇崛险怪,造境奇特。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拔鲸牙”、“酌天浆”,将其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发挥到极致,这赞誉的落脚点在李杜诗歌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
      (韩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不受韵律、节奏的约束,完全打破了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新颖、生僻、怪奇,散文倾向也更为明显。韩愈是突出代表。
      《南山》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雏。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凑。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乱若抽笋,或桌若注灸。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箍。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褥。或如责育伦,赌胜勇前购。先强势已出,后钝嗔短濡。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
      或如临食案,肴核纷订饭。又如游九原,坟墓包淳枢。或累若盆罂,或揭若登豆。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或蜿若藏龙,或翼若搏鹫。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或迸若流落,或顾若宿留。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或屹若战阵,或围若搜狩。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或如火熹焰,或若气黄馏。
      或行而不辍,或遗而不收。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或赤若秃髯,或熏若柴桓。或如龟拆兆,或若卦分繇。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垢。
      《山石》
      山石荤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砺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幾。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主要内容:
      入寺升堂、欣赏壁画、用餐、上床休息、天明下山、途中所见、因景兴感。似一篇游记古文。
      “以文为诗”《山石》从章法上、《南山》从句法上。

      直接叙述所见经历,无意于追求工巧:
      1、叙事按照事实先后顺序,不刻意安排。2、无论意象是否美丽,不披沙炼金;
      “芭蕉叶大栀子肥”受到雨水滋润
      “铺床拂席置羹饭”“床”“席”“羹饭”俗物简陋条件,主人好客
      韩诗之优劣
      优点
      “不平则鸣”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
      气势磅礴;想象力丰富。从意象、语言力避陈俗,追求创新。
      以文入诗,开一代诗风。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发现诗材。
      清叶燮《原诗》:“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缺点
      刻意求新,语意晦涩
      对诗材的不加简择导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
      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
      “郊寒岛瘦”孟郊与贾岛
      孟郊
      内容多表现贫寒生活。
      以苦吟著称,注重炼字。
      诗歌意象幽僻、清冷、苦涩,诗歌风格峭硬。
      “郊寒岛瘦” 穷愁的情绪狭小的格局 苦吟的精神
      《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赠炭》)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秋怀》之二)
      贾岛(779~843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李贺(790~816),字长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世称李长吉、诗鬼。
      天才、短命、抑郁的诗人
      诗风凄艳诡谲,想象丰富奇特
      缺陷:神秘晦涩、阴森恐怖

      浓暗与艳丽、衰残与惊耸、幽冷与华美,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意象的特殊美感。
      《雁门太守行》 《李凭箜篌引》(节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李凭箜篌引》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
      通感:“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贬谪诗人群体——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柳相似的人生经历:
      少年得志、俩人为同榜进士,交情甚笃
      永贞革新失败与“二王八司马”
      “二十年来万事同”长期的贬谪生活

      刘禹锡的诗歌:雄直刚健“诗豪”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始终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极富雄直气势。
      如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古文大家,与韩愈并称,也是优秀诗人,有《柳河东集》(刘禹锡编)。存诗160多首,大部分是贬官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后的作品。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诗风兼有简洁、幽深、含蓄之长
      苏轼:“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沈德潜:“柳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