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虚构日常 ...

  •   体重要控制好,衣服不能穿错,对人要有基本的礼貌,要看时下流行的剧和电影,要能跟得上话题。不能太低俗,也不能太高雅;心不在焉是太冷淡,热情洋溢是太过火,健康的正常人能做到:不忘记洗头、吃三顿饭、甚至和人同居。

      Δ:我把握不好这个度,和人交流的时候怎么也没法自然,太难了。要么太像客服,要么一句话都接不上来,别人说了什么最多也就附和两句“是啊是啊”,人家那些妙语连珠的你来我往估计都是天赋,我就没有这个天赋。你看,我说话不好笑,也没什么内容,我不如干脆不说。但这么一来人家又要说我不合群。但我真是不合群吗?我也不想主动变成独行侠,我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Γ:你这就想太多了。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觉得相处不自然完全是自我意识过剩。你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了。

      Δ:你才是,想得太复杂了,我真的只是没什么好说的话而已。

      一阵沉默。

      正常的健康人能做到的事情太多了,他们不光能看书,还能追热点,和别人聊些开心的话题,甚至还能收拾屋子。吃饭喝水都能记得住,还记得要睡觉,买新衣服。对,买东西这个事情也是要天赋的,购物的背后是欲望,所以你首先要有欲望,还要有钱,才能去消费。

      这两种东西可不是谁都有的。

      消费的不光是物品本身,还是它的符号,是它代表的某种身份和性格,是你想让别人或者自己知道,“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会买这样的东西”、“这就是我”。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寻找自我,经销商也会为了销量给它们贴上写标签,分类本身就透露出一股浓厚的铜臭味儿,还有什么分类不和身份认同甚至营销挂钩吗?除了,对,除了二分法。二分法太低级了,甚至连营销都做不到,是要被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戏剧理论批判的东西,同理这个时代批判的还有宏观叙事、本体主义和一切直觉性的朴素思潮。

      与其说是一种思潮,不如说是态度。所有最酷的人都要有“态度”,对什么东西会不耐烦,还要对万事万物发表观点,但这些都只是其次,如果只是这些的话Δ还不会觉得自己无话可说。

      反正无论什么事情,先去批判他总是没错的,这样你就总能是最酷的那个。

      但人不只是人的思想,人还是人的身体。思想的恶臭和身体的恶臭都差不多讨厌。理论太复杂,大部分人也不稀罕讨论。即便真的讨论,也多半论不出个所以然。最大的问题还是思想和生活的割裂。生活的细节琐碎却单纯,和人交流更是比想象中的更流于表面、易于操作,但就是因为这样简单地事情都做不到才更令人无措。

      Δ和Γ的关系算是比较好的了,说是“朋友”也不为过。Δ一直觉得一个人能和另一个人成为朋友这件事非常奇妙又不可思议,就跟运动频道一样不可思议——运动频道展现出来的荒谬是其他任何精神麻药都无可比拟的,因为其核心,无论Δ怎么努力去理解,都只能看到“虚无”,这一神秘的符号和金钱一样,被Δ在心里列为两大“虚无”之首。

      Γ就属于那种可以自如地和他人交流的人。Γ说Δ觉得自己的态度不自然是因为自我意识过剩,但Δ反倒觉得Γ才是真的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人只有在敢于肯定自己的时候才能和他人产生真正的交流,而Δ觉得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

      Γ:你们中午都聊什么了?

      Δ:我不知道,大概是综艺节目吧。让明星去开饭店还是去农村住之类的。

      Γ:你那估计是两个节目,一个是《中餐厅》,一个是《爸爸去哪儿》?

      Δ: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我一个都没看过。

      又是一阵沉默。

      不光是综艺节目,其他的话题Δ也不知该如何开口,但做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又只会让已经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崩塌得更快。Δ曾经也当过一个健康的正常人,即使不找共同话题也能和人愉快地交流,记得要洗头、要吃饭、要收拾屋子、袜子穿一对儿的而不是一长一短,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了。

      连AI都知道要练习和人交流,但Δ却一再放任自己,这个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何止是一两个交心的朋友,更是对人们维持“日常”的一种执着与信任。

      活得像个正常的普通人挺好的,但Δ觉得,

      活得不像个人,可能也挺好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