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同病相怜 ...
-
现在何雅若与顾清石已经算是相熟了。因为清石一个人住,偶尔二哥再甫来母亲家吃饭,也常被雅若的母亲叫到家里同去吃饭。如今再碰面,和儿时的感觉是大为不同的。小时候,清石确实对当时的这个小不点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如今回忆起来,也只记得再甫有个妹妹,瘦瘦小小的,头发黄黄的扎着两个小辫,也不调皮,经常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着哥哥们玩。而何雅若对于顾清石的印象要更为深刻一些。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顾清石实在是与其他哥哥们有些格格不入。哥哥们那时候都是黑不溜秋的,而清石,却是白白净净,长相也分外清秀。她大哥伯甫长相算是英俊的,可是和清石比,就有些黯然失色了。
他们对彼此的生活都有了一些了解。又因为彼此婚姻的不幸,多少有些同病相怜的意味。清石听说了静瑶的身世,对这个孩子也就格外的怜爱。对于静瑶来说,她一直渴望得到父爱,虽说她也有个爸爸,可是俞君杰既不是她的亲世父亲,对她也没有多少关爱。特别是有了恩泽以后,他对她相当的冷漠,甚至视她为累赘。可是在顾清石这里,她总莫名的感到亲切。她喜欢他亲切的叫他瑶瑶,楼道上碰到,他总执意替她接过沉甸甸的书包,把她送到家。有时何雅若不在,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她也很愿意跑到对门去请教他。恩泽也常跟着姐姐到对门去。恩泽长得像母亲,相当清秀。看到这个孩子,清石又不免想到自已的孩子。他已经多年没有见到他的孩子了。有时候他也想,自已是不是一个冷血的父亲,他的儿子渐渐地长大,可是他却完全没有想要去参与。前妻与他在离婚一两年后,不再有联系,当然也并没有特意来阻止他去见孩子,可是几年来,他竟一次也没去过。只要一想到,他的儿子在他外祖父母身边,被他们教育着,同化着,孩子大概也和他们一样,对自已的父亲感到鄙夷吧,对,“不要像爸爸那样没出息”。想到这里,他不由苦涩地笑了。
几次何雅若去叫孩子回家,进到对门。这里曾经是她大哥家里,她对这里当然相当熟悉。如今换了人住,却又有点陌生的感觉。房子收拾得相当干净,没有想像中单身男子住处的凌乱。
客厅里比从前大哥住着的时候多添置了一个大书架,满满当当都是书,旁边有一张小沙发,边上还有一个落地灯,看上去很有一种闲适的意味。沙发上懒洋洋地躺着一把吉它。这使她想起小时候二哥常说,那时候很多女孩子暗恋他。清石家里小时候条件很好,他父母极力将他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子。想到这里,她的嘴角浮起了笑意。
她暗自端详他,清石穿着一件浅咖色的毛衣,米白色的衬衣领子露在毛衣领口外,皮肤依然白净,却带着些从前没有的沧桑,稍长的头发略显凌乱地往后梳,已有稍许白发,却似乎和他忧郁的气质相得益彰。他的脸轮廓分明,却不使人觉得过于刚毅,粗黑的眉毛下略显凹陷的双眼,使他带着些憔悴与落寞,他的鼻子分外英挺,使他显得气质绝尘。他看上去并不显得年轻,却仍有些英俊的意味。他的身材也依然瘦削挺拔,完全没有中年人发福的迹象。但大概是这些年生活事业上的不如意,使他身上多少带着些颓废的气息。
清石在一家报社上班,做的是个不甚重要的摄影工作。好在报社的待遇还算不坏,他又没有家累,生活倒也轻松自在。他闲时不爱交际,懒得走动,便常靠看书,写字,弹琴打发时间。何雅若因为自已写不好字常引为憾事,也因此对静瑶学习书法特别督促。他见清石写得一手好字,徒生出一些好感来。静瑶自从与清石相熟,倒好像父女似的亲近,常爱往清石那里去。何雅若也因此与清石熟络起来。又因为小时候的记忆,两人心底里自然会有一份特别的亲切。
何雅若的书不在娘家,于是也常去清石那里借书看。静瑶也爱在清石那里练书法,于是清石竟把钥匙给了雅若一把。虽有些诧异,可是既然清石这么不把她当外人,她也就不好推辞,以免显得生分。在娘家,兄嫂们常带着孩子过来,确实嘈杂,有时候她也实在想去个清静的地方躲一躲,于是自从得了钥匙,清石在与不在,她倒真的有了个清静的好去处。清石让她不用敲门,自已开门进来就可以。她想清石是不是担心一敲门动静太大,她常过去,使人误会,想到这里,倒不免有些不好意思。但她又想,清石是二哥的朋友,也便是她的哥哥一样,去哥哥那里,也没有什么不妥吧。
有时候清石在,有时候清石不在。他在的时候,有时候在写字,有时候在看书,有时候在玩弄吉它,这时候,他见她进来,只对她笑笑,也不招呼她,继续他的。她也不打扰他,自已找出一本书来,坐在沙发上,相当自在的看起来,谁也不打扰谁,谁也不显拘束,使她觉得轻松与自在。当然也有的时候他在洗衣,在收拾,在做饭,这时候他们会聊上几句,他笑说自已正在烟火人间。
他们都爱喝咖啡,清石有个咖啡机,于是何雅若常买些咖啡豆子过来,俩人也常会一起煮了咖啡喝。有时候清石不在,她也会过去,看到房子里有需要收拾的,也会帮他收拾收拾,然后清清净净的呆一会。她觉得在清石这里,或与清石在一起的清静时光,她的生活似乎远离了纷扰,仿若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