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五章 美的存在领域 ...
-
根据美所处的领域的不同,把美分为三大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
一、自然美的发现与自然的“人化”
二、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自然美的多面性。
2、自然美的变异性。
3、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丰子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人类中心主义”vs“生态整体主义”:
“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它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 ——E.B.怀特
齐自石《雏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看杀卫玠
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广阔,如生产劳动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主客体的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美等等。社会美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美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包括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人的美可从人体美与人格美两方面把握。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包含身材相貌美、姿态动作美、仪表修饰美、风度气质美,但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人体的形式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雅典娜、维纳斯、席罗姆《法庭上的芙丽涅》、《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
人格美:是指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美。心灵美是人格美的内在核心。它以真为基础,善为灵魂,通过具体的言行得到外化,成为一种美的形态。行为美是人的行动、举止的美,是人格美的一种外在形态。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美,高尚的行为,即道德上的善行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人体美与人格美的关系:
矛盾:
统一:
社会美的特点:
侧重于内容;以善为核心;社会美是与理想紧密联系的。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强调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表现具体的美。
艺术美的本质内涵:
1、艺术美是第二性的美。
2、艺术美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
3、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4、艺术美是一般性与典型性的统一。
三、艺术美与现实美之比较:
1、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集中性。
2、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纯粹性。
3、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永久性。
4、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理想性。
一、审美教育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美育”的历史西方中国
古代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最早提倡美育
现代18世纪末,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20世纪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提倡美育
(一)中国美育思想:
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美育的实施途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他还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古往今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是注重情感的陶冶”、“情感教育最大利器就是艺术”,小说具有熏、浸刺、提的审美作用。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的明确地指出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功用
3.席勒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
(三)美育的功能:
一、恰情养性
二、化性起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