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六章 审美形态 ...
-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点
一、审美形态的定义:
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凝聚和显现的形态,以及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优美
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与圆形。
优美能引起快感,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阿奎那:
埃德蒙·伯克总结了优美的特点:小的;光滑的;各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且互相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颜色简洁明了;颜色且多样化。
康德:优美乃是一种生命处于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
席勒:“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总结优美的一些特征:
1、形式特征:小巧、轻缓、柔和、秀雅、协调等
2、心理特征:轻松、愉快、和谐、平静、松弛、心旷神怡、平和等
3、和谐化一的内容;
4、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呈现一种轻松快乐的和谐状态。
优美的定义:西方主要的审美形态之;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来的和谐统一之美,是秀雅协调的形式与超然优雅的内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统一。
崇高
形式结构上——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在威力上——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在审美体验上——心灵的震撼
在人生精神上——强烈的鼓舞、赞叹、奋进
(一)崇高的审美内涵和特点
1、崇高的审美内涵
毕达哥拉斯:最早涉及崇高内容。
柏拉图:崇高与优美并举。
朗吉努斯:最早于古罗马时期指出崇高这一术语。他的《论崇高》主要论风格的崇高,即修辞学上的宏伟。
真正将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研究的是伯克:崇高与美对立。
外在形式:无法驾驭的力量
内在心理:痛苦、危险与恐惧
康德:对象否定主体--主体战胜对象,获得肯定,产生崇高。
两种有意义的形式:都能带来审美愉悦
(1)凭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的形式——优美
(2)无法把握的同时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崇高对象形式的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
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
(1)数的崇高——
(2)力的崇高——
自然界只存在崇高的事物,不存在崇高的根源——
崇高引起人的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崇高的事物在我们内心里唤起了超越自我的力量。
“人可能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优美与崇高的关系:
联系:
都属于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境界,都能带来审美愉悦。
区别:
在主体体验中:优美直接引起有利于生命的感觉,唤起人的游戏的想像:崇高引起人的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唤起超越自我的力量。
在形式的规定性上:优美的形式表现为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等:崇高的形式在数量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异,表现为直线、锐角、巨大、粗糙等
在社会伦理生活中:优美显现为真善美的统一:崇高显现为新生力量在与旧事物的冲突中,战胜旧事物。
在艺术表现中:崇高风格的作品在内容与主题上名取村重天社会冲突,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形艺术式上以粗犷坚定为主。
悲剧
定义:审美形态的悲剧与西方悲剧艺术发展紧密相关:在充满人生与现实的矛盾的生存实践中体现出人类生命状态:构成的核心因素有冲突、抗争、毁灭;“以悲为美”的审美愉悦。
内涵及特征解读:
悲剧源于悲剧艺术。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基础的奠基者。《诗学》对悲剧理论的两点贡献:
1、提出了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做了深刻分析——“净化”说.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自我辩解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论述悲剧的性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从实践存在论美学看:冲突、抗争与毁灭。
悲剧的主要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开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1)就悲剧的感性直观看:作为悲剧的主体存在者处在被压制、被摧毁的境遇中:
(2)就精神上看: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超越,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喜剧
喜剧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发展,在情感上,喜剧以“笑”为载体。
喜剧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斐利布斯篇》——美学史上最早对喜剧进行讨论;
亚里士多德:“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康德:喜剧的心理特征是笑;
黑格尔:是绝对真理与个别现实事例的冲突,从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中揭示了喜剧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与恩格斯:
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取得胜利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
喜剧的内涵和特点:
以形式与内容的悖离为主要特点。
1、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2.、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并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现出来;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要特征。
笑——快乐和肯定——美
笑——讽刺与批判——丑
丑
丑与荒诞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审美形态,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比较的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共同特点:
丑:
丑并不一定是真的丑,审美形态中的丑相对于美而言是一种发人深省的美,在不和谐的画面、不悦的形式中唤起真正的美。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与意义
丑的特点:
1、由丑引起的情绪仍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
3、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一种不和谐感来践行以丑为美,以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关于丑的历史由来:
古希腊:古希腊认为美和善是统一的,那么丑和恶就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丑是一种痛感;
博克:承认丑与崇高是部分致的。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中,明确把美与丑对立、并列起来。
现代艺术彻底放弃了对传统美的表现,而更多表现丑。
诸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腐尸》;卡夫卡《变形记》。
从艺术的意义来看:
审丑成为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的基本诠释。
(二)丑的内涵和特点
A、丑首先源于人对丑的感受的形成。
人类首先在人生实践中形成鉴别美丑的能力,丑才能从混沌的世界之中分离出来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B、丑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关,表现的内容是对神秘世界的恐惧。
C、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有关。
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的本义是:不和谐与不合理
荒诞的形式是怪诞、变形
荒诞的内容是荒谬不真
荒诞的本质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人在丑面前的无奈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
贝克特:《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尤内斯库:《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
海勒:《第22条军规》(1961)
卡夫卡:《城堡》(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