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中国传统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   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来表达。
      是熔铸审美表象的本质性术语。

      不同角度的形象表述
      道家:道-气-象
      儒家:人格→人物品藻
      关于道德评判:
      关于艺术作品:

      “道”:是事物的本源,本体,生命的本质。

      道家——老庄美学
      01、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气——和合——万物——象 道:气: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美”与“善”就此已经区别、独立;辩证阐述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关系,其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
      0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

      味: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美学范畴→魏晋,
      宗炳,澄怀味象

      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取法于道,体现了“道”

      气,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南朝谢赫→气韵生动;中国几千年绘画艺术的最高美学法则。

      象→象罔,意象,意境:境生于象外。

      涤除玄鉴:洗垢除尘,排除杂念,静观深照。
      “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审美观照,审美主体对外忘却所以,于无我的虚静中来观照意象,在物我两忘、无我统一中达至对意象意境深层的把握,忘言中观照到万物的本原及变化,对审美意象深远境界情感意趣的把握。
      无我——物我

      庄子美学

      一、认为美的最高本质是“道”“气”。
      二、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与自由的命题。游心于道,“至美至乐”。
      三、论述了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的技艺和方法
      a提出“心斋”“坐忘”等审美心理特征。朝彻、玄鉴、见独、坐忘
      b.象罔:周庄梦蝶,不知周也。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噄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珠。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庄子《天地》
      C.哲思散文,以寓言的方式打通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的界限。
      四、关于审美标准的问题。
      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是表现宇宙——气运化的生命力——道;美丑相对,可以比较得出也可以相互转化,万物齐一。
      去除伪饰,超越功用。
      道家
      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儒家
      孔子
      一、“里仁为美”。
      二、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1.美与善有区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主张将美与善统一起来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文质彬彬”:
      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
      “兴观群怨”:
      孔子把审美的心理特点及艺术的作用归为:
      “兴”——“涤荡其浊心”。
      “观”——认识活动。
      “群”——“群居相切磋。”
      “怨”——抒发否定性的情感。
      三、孔子认为美的标准:
      道德;和。

      孟子
      人格美、共同美感
      一、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的品德,人格美,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二、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
      三、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善、信、美、大、圣、神。
      “善养吾浩然之气”。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观心理状态。

      荀子
      一、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与教育的结果。
      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尽其美,致其用。”即美是有功利的,可以用来为社会服务。
      三、“比德说”
      ——德,即人的品性、政治伦理德行,如德、义、勇、正、善等,所谓比德,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性习的相似。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人的特性的客观化、自然化。
      道家美学:涤除玄鉴,心斋坐忘
      儒家美学:正心养性,止于至善
      禅宗美学:明心见性
      魏晋南北朝
      人物的品藻:

      得意忘象——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
      声无哀乐——嵇康《声无哀乐论》
      传神写照——顾恺之《洛神赋图》
      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
      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

      王弼:“得意忘象”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周易略例》
      1、对意与象的关系深层探讨,推动象朝着意象转化;
      2、审美观照表现为对有限象的超越、伸向无限的历史宇宙人生,对这当中的领悟与美感也是对概念的超越;在审美观照中捕捉到深远意趣而摆脱概念的束缚,达到忘言的境界;
      3、形式美和整体艺术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象——意境
      王昌龄、皎然、司空图,《诗格》《诗式》《诗品》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主体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中。
      意境以意象为前提,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象基础之上。但意象属于艺术范畴,意境与中国整体哲学意识相关联;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重在审美的深度;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限域,再造的一个虚空的审美境界。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四体妍娃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
      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
      “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将“象”引向了审美形象,以人“凝气怡身”“神畅”之审美享受感。
      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享受。

      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
      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取之象外
      “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
      “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
      “文以气为主”;
      “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韵:《世说新语》:“风韵”“高韵”“天韵”“性韵”“风气韵度”“风韵遒迈”,韵在其时多指人物的“风姿神貌”,人物内在的个性情调,是一种审美形象。
      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气在于表现整个画面,而非孤立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美学自古就十分重视情感在审美与艺术中的位置和作用,明中叶后,以它来冲破儒家礼法的束缚,赋予它以特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个性解放的内涵。
      明清李贽、袁枚等人所代表的上述思潮成为近代中国美学的先声。

      (二)中国古典艺术论对美的理解
      1、《乐记》:美源自客观现实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淮南子》:美具有客观性
      琬琰之玉,在滂泥之中,虽廉者弗释;弊第甑甄,在祝茵之上,虽贪者不搏。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3、《声无哀乐论》:美不包含哀乐之情感
      音乐之美是没有情感的内涵的;更只是“和平”,然而却可以使各具不同德性的音乐的听者得以增进各自的德性。
      4、《人间词话》:美在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传播西方美学的是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的地位》和《人间词话》。
      现代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朱光潜: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艺心理学》《谈美》
      宗白华的美学:二元论美学,是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着重对艺术美(书法)的探索;《美学散步》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叶郎:《现代美学体系》《中国美学史大纲》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
      美的本质(三)
      马克思主义美学:美的本质观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本质的理解
      (一)美与劳动的关系
      (二)美的本质
      (一)关于美的劳动,美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C )
      A精神的 B物质的 C实践的 D社会的

      美的本质归结于美的劳动(实践)→
      具有“美的规律的”劳动→
      自由的劳动→
      真正人的劳动→
      →使人区别于其它物种

      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与其它物种劳动的区别
      动物的“劳动”:在□□生理需要下;是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感觉上的心理认识;
      自身、自己种的尺度

      人的劳动:在基础的生理需求之上:把一切个别的、具体的、直观性上升为一般性、抽象性,理性,达到对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规律。(生产和使用工具),将规律与内在尺度结合。 所有种——人的类

      美的规律、美的劳动
      即人按照客体的规律来服务于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和发展客观世界的规律,体现着人内在需要(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合一,是目的与规律的合一。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的理想性
      →自由的劳动、美的劳动

      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自由的劳动。

      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化的对象: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人的自由本质依托于劳动而存在;

      2、人通过劳动对象化自身。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

      →现实审美以及其同艺术审美相互关系的基础。

      实践与劳动使人的世界具备两重性

      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得的样子。

      自在世界:指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作用和影响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属人世界,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的统一;按照客体的规律来服务于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的客观世界;人所创造的、人的心中、眼里的世界,将自在之物换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和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观:
      ·就根源而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的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就功能而言,审美的本质是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就价值而言,审美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

      一言以蔽之: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也是符合美的规律构建的,是人的类生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形式的显现。(即人按照客体的规律来服务于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和发展客观世界的规律,体现着人内在需要(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合一,是目的与规律的合一。)

      真、善、美三位一体:善与真及感性形式的统一。

      美与生产劳动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来看,美与劳动的确关系密切。

      首先,我们发现原始洞穴壁画所表现的几乎全是动物,而没有植物,因为当时的人们正处于狩猎时期,动物与他们狩猎活动息息相关。

      1、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2、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3、美的本质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四、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美的事物总是形象的,具体的,可以凭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受的。
      二、客观性
      美的客观性是指美具有客观的根据。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观物性因素,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审美愉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感染性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恰情悦性,引起人喜爱、激动、崇敬,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