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绪论 ...

  •   何而为“美”与“美学”
      你们眼中的“美”是什么?
      “美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请讨论、举例谈谈,从现象到理论认识皆可。
      第一章绪论
      一、“美学”的由来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
      三、美学的意义
      四、课程知识体系总结
      1、绪论∶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学科
      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活动
      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审美体验、人生境界
      2、美的本质∶中西方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美的特征
      3、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等。
      4、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特征等;
      5、审美活动/现象的存在领域;
      6、审美形态∶中西方审美形态;
      第一节∶关于“美学”的历史回顾——从审美意识到\"美学\"的诞生·
      1、 关于“美”的各种意识∶
      作为一门近代独立出来的学科,但关于“美学”的思想及产生都是很早的。
      \"羊人为美\"∶巫术说 \"羊大为美\"∶实用性 羊女为美∶“媄”
      (1)史前遗迹的考证、推断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钻孔;脸部图腾;巫术与器物等;
      结论∶
      因此,一系列历史的、生命的、生活的活动积淀下,慢慢促进了对这些与\"美\"相关的活动(审美活动)本身的总结性思维或反思,当人类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偏爱某种颜色、形状、形式,并试图概括这类现象的规律时,关于美的思维→→原初审美的意识(初级审美意识)就此发生了。
      这个阶段的审美意识我们认为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能意识。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
      分为: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西方古代∶
      《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神谱》; 毕达哥拉斯 ;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写诗这种活动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倾向于记载个别的事情。\"
      艺术模仿并反映生活,代表着∶普遍性和应然,而非历史的个别性和必然性。
      根据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的最早悲剧理论∶
      索福克勒斯∶从剧场、美育等方面对悲剧的完善:《俄狄浦斯王》
      中国古代∶
      中华审美意识的符号化观念,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
      老庄∶\"道\"气 象;象罔,自由,超脱;
      孔子∶\"仁\"\"礼\"\"美\"\"善\"\"文\"\"质\"等
      公孙尼∶《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小结∶
      一、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同时也体现了超脱、淡泊生死,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
      而对比西方∶《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与宗教密切
      二、中西方的很多古典作品富有哲理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因而具有美学性质,但是古典美学尚不独立也不够系统化,反映出审美融渗于生活整体的古代生存方式及其文化特性。
      三、同时,从史前到古代关玉\"美\"的思维及艺术作品的不断呈现过程,体现了原初的审美意识从初级走向高级,走向美学思想的过程,终于在不断的沉淀与发展中,走向了美学学科。
      近代美学学科的形成
      1、成为一门独立的,世界性的学科之前,美学以哲学、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存在。
      古希腊时期∶中世纪∶18世纪,欧洲进入理性的时代
      2、美学学科的诞生及标志∶
      1750年,德国鲍姆加登在唯理主义哲学研究基础之上,在对广义的文学艺术形式之\"诗\"的研究中重新认识并定义了人的感性,\"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以此补充了唯理主义体系的缺陷创立了\"美学\"∶
      (1)通过专门、系统的问世专著《美学》即Aesthetics,“感性学”将“美学”定义为一门学科;
      (2)有独立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即Aesthetics,\"感性学\",将美的思维(审美意识)和艺术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美学就此作为学科,成为从整体上独立、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鲍姆加登由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研究方法)
      二、美学学科的中西方哲学基础及演变

      一 、美学的学科定义∶
      1、美学的研究对象∶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中对美是什么,美本质的追问——美是难的;
      黑格尔∶美是研究艺术的学科(9)
      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审美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斯海姆
      审美意识、审美经验
      审美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所以审美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象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即审美现象∶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活动或现象(现象也指审美活动中的现象)
      审美关系的建立→对美或不美的体验、欣赏→审美的人(主体)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纯粹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单纯的美感而是在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与活动
      ——审美活动
      审美意识 ?
      不仅是主体单方面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可能只是主客体各自单方面的不全面表达,以此审美活动的描述显得更全面。
      2、美学的学科特性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 )学科∶A 自然科学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
      美学是以主体性的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美学对于研究对象的审美不是纯客观中立的自然科学态度,而是需要起码的体验与认同。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备主观性、审美经验性。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世界性的学科之前,美学以哲学、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存在,独立后美学相关相邻的学科依旧较广,涉及到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
      现代美学体系中美学的八大分支∶审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设计学、审美发生学、审美哲学。
      总结∶美学的学科性,是指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的研究方法
      美学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独立但未超越哲学的学科。
      核心研究的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演绎、实证和思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古典哲学∶自上而下逻辑推演;
      近现代∶19世纪实证经验、现象的背景下,自下而上的美学经验主义;立足于审美经验。
      科学主义∶唯有自然科学的方法
      人本主义∶理解、体验,主观介入。极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
      研究方法小结∶
      全面而充分地吸收各种方法的合理因素,力求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多元互补。
      1、哲学思维——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
      哲学与物理学
      今天的哲学,可总结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科学。
      哲学对应的世界观包含有认知、意志、情感三类,分别体现于科学观、伦理观、审美观,而美学则是审美观的自觉形态。
      “明月几时有”
      “月是故乡明”
      从科学观角度分析月;
      从社会人伦等分析:
      从中秋节的节日风俗看待赏月文化活动
      从月本身阴晴圆缺,朦胧,皎洁,柔和,光芒去赏析审美主体眼中→心中的月与情感,则是审美活动的角度。
      2、人文体验描述--区别于纯思辨,
      思辨∶
      美学是伴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人文性体现在对精神体验的意向性目光∶思辨的角度看月亮意味着从光亮、色泽、形状等具体实在进行考量、分析;而深层的精神体验则体现为光亮、柔美、朦胧、阴柔、温暖、故乡、牵挂、爱.....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的\"意象\"。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不仅是对对象、现象的客观呈现和分析,而是将主体的内心精神现象对象化呈现,例如\"憧憬\"一词,不仅代表心理学上的期待值,而可以精神形态化生动地描绘成∶
      美学学科定义小结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为哲学的方法。
      二、美学学科的中西方哲学基础及演变
      1、西方哲学基础
      A、柏拉图美学——理念论
      B、莱布尼茨、沃尔夫——唯理主义哲学体系——鲍姆加登
      C、康德——《判断力批判》,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意识论、伦理学、美学三分鼎力。开启了德国古典美学,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流派和思潮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D、席勒——《美育书简》
      E、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F、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
      G、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的三个阶段
      一、本体论: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存在”进行探究,美的本体是什么?
      二、认识论:近代,17C-19C,人道主义,启蒙运动,解放人性、解放思想、理性主义,认识论转向,由法国笛卡尔,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各种多元思潮、社会运动走向思想的集成。
      三、语言学转向:语言的述说、描述,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发展,直至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中。
      2、中国美学
      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儒释道老庄,孔孟
      2、美学在中国: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蔡元培,审美教育
      3、当代美学:多元化趋势,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与西方美学的思想理论其实缠绕更深中西差异仍然有现代共同的旨趣。
      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4、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实践论前提存在论
      (中介:自由)
      (1)实践论观点:
      继承与批判西方传统实践概念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产物。
      (2)存在论:
      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3、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马克思存在论以实践为前提和根基。而实践论也内在含摄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审美主客体都是在实践中双向构建、同步发生的。
      “自由”中介:美的哲学基础通向美学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自由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
      人的生存实践中,只有内不受功利欲望的指使(非功利性),外不受他者他律的限制,而全身心进入天地一体的关系,于天地万物一道,物我同一地如此生成、显现、运作、存在,便是人生在世的自由状态。
      Eg:
      一、审美与人生
      二、课堂知识体系总结
      一、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审美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EG:原始洞窟壁画、岩画
      2.审美是人生实践不可缺少的部分——精神需求;
      EG:“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与日俱增;
      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说来:审美活动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EG: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着重”表现“,写意,对内在精髓外化的表现,超越客观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描摹,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蒸馏、提炼和升华。
      西方的静物写生——再现、描摹;对生活的观察上,梵高、莫奈等。
      (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的划分: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自然境界、功力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宗白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艺术境界(超功利);
      审美境界: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内心超功利,逃脱了外在的限制,到达自由的状态和人生境界。
      审美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总的评价和看法,即人们对审美中有关美、审美、美的创造的基本观点与看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的审美行为的内化与提升,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审美观在审美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反映。正确的审美观,是指导个体科学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的先决条件,为大学生树立审美观提供审美的价值导向。只有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个体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审美感受。否则人的审美活动则会陷入盲目、低级趣味,甚至严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王国维: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人间词话七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生三境
      关于人之成大事业三个境界:
      第一个:昨夜西风凋碧楼。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
      第二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三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引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审美体验:高级的生命体验,对人生、对生命产生影响的体验;经历能够唤起审美情感的体验感。
      那哪些是所有美共有的、普遍的总的特征呢?
      或者说: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一、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数的和谐
      黄金分割率: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
      斐波那契数列:
      1、2、3、5、8、13、21、34、55、89、1O 144....这个数列的名字叫做“斐波那契数列”,这些数被称为“菲波那契数”。特点是即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
      (二)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柏拉图——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美是理念。”
      “理念”:是精神性的实体,是万物的本源,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派生的,只是“理念”的影像或摹本。美也是一种“分有”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大希庇阿斯》
      最后苏格拉底在第二部分中提出了自己对“美本质”的看法:“至少是从我和你们的讨论中,希庇阿斯,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大希庇阿斯》
      将“美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理解成:“什么是美的”“美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就把这种“美”具体落实在某一个事物上,即用个别性来定义普遍性,这是不合理的。
      可贵之处:
      (1)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这两个基本的概念;
      (2)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
      走向客观唯心→理念、理式;形而上学
      不足:
      (1)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
      (2)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并把它说成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根源。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更唯物一些。将本体论上将系词“是”改为了“存在”,美如何“存在”,“美的存在是什么”:“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容易感受的事物才是美的。”他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真实客观性,美只存在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如“秩序、匀称与明确、大小”。
      古罗马普洛丁:在柏拉图理式的基础上神学化
      夏夫兹博里(灵感)选填题
      荷加兹:蛇形线
      (四)休谟——美在愉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第二阶段,审美对象不再是审美本质思考的前提,而是审美主体的派生物,明确把审美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分开来,但是忽视了二者的联系。
      (五)狄德罗:美在关系
      狄德罗(1713-1784)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去寻找美的客观基础和根据,是一个崭新的看法。
      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
      美的本质:客观事物本身的美+主观认识上的美(真实的美和见到的美)
      狄德罗的“关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的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
      二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三是指事物与人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不足:

      (五)康德1724-1804:美在自由
      康德——美是主观的
      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感为内容,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以某种欲念的满足为目的),审美的快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
      审美心理结构论:审美是一种人性的能力,基于人性的心理结构,审美既区别又融合于认知与意志力而呈现的自由感,审美的自由感是人性自由本质的象征体验。
      (六)黑格尔(1770-183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发展和思辨化了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在哲学上,黑格尔亦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是理念的自我显现。而“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但黑格尔批评了柏拉图把理念与感□□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必须通过感□□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理念就存在于感□□物之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作品的“意蕴”的显现.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
      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在生活
      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01、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
      02、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03、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
      04、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
      05、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现情感。

      20世纪
      心理学、语言学的分析与阐释涌现。现象学、存在主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