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骨科 ...
-
1、骨折的定义和分类 1
(1)定义: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2)分类:①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②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等。③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
2、骨折的临床表现1(英文—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fractures)
(1)全身表现:
1)休克:骨折出血导致,常见于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
2)发热:血肿吸收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1/3者,即可诊断骨折。
3、骨折的早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 1
(1)早期并发症: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
(2)远期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急性骨萎缩、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
4、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7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④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5、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 1
(1)全身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2)局部因素:①骨折的类型;②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③软组织损伤程度;④软组织嵌入;⑤感染。
(3)不当的治疗方法: ①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②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③开放性骨折清创时,碎骨片摘除过多;④持续骨牵引治疗时,牵引力量过重;⑤骨折固定不牢固;⑥过早或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6、骨折的急救 1
(1)抢救休克:如处于休克状态,应注意保暖、减少搬动,有条件时立即输液、输血。合并颅脑损伤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包扎伤口:开放性骨折大多数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大血管出血必要时可用止血带止血。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不能将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
(3)妥善固定:骨折固定的目的:①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内脏的进一步损伤;②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③便于运送。
(4)迅速转运:经初步处理、妥善固定后,应尽快转运至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7、骨折的治疗原则
(1)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康复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和及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
8、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 3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成角移位必须完全复位。③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④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在2cm以内。
9、开放性骨折是如何分度,处理原则1
(1)第一度: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2)第二度:皮肤破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
(3)第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4)处理原则:及时正确地处理创口,尽可能地防止感染,力争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其清创术包括清创、骨折固定和软组织修复、伤口闭合。一般应尽可能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三度开放性骨折者及二度开放性骨折清创时间超过伤后6~8小时者,不宜应用内固定。
11、伸直型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区别1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VS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发生率:多见VS少见
受伤机制:跌倒时手掌着地VS跌倒时肘关节后方着地
远折端:向后上移位VS向前移位
近折端:向前下移位VS向后下移位
并发症:易损伤正中神经、肱动脉VS不易损伤神经、血管
症状:肘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VS肘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
体征;局部压痛、骨擦音、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及骨折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VS肘上方压痛,后方可扪及骨折端,近折端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
10、何为病理性骨折?常见病因有哪些?
(1)病理性骨折:是指骨的正常结构与强度,被侵袭性疾病或破坏性病变损害时,在轻微外力或无外力的情况下即可发生的骨折。
(2)常见病因:①非肿瘤性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疾病、骨质疏松、化脓性骨髓炎等。②肿瘤性疾病:如原发骨肿瘤疾病、继发骨转移瘤、全身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等。
12、Colles 骨折(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1
(1)临床表现:①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腕关节活动障碍。
②可出现典型畸形姿势,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刺刀样”畸形。
③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
(2)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部分需要手术治疗。
13、试述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
(1)病史:中、老年人有跌倒受伤史。
(2)症状: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稳定性骨折有时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仍能行走,但数天后,髋部疼痛加重,行走困难。
(3)体征:①患肢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②患肢缩短:Bryant三角底边缩短。③大转子向上移位:大转子超过Nelaton线。······[Bryant:布莱恩特;Nelaton:奈拉通]
(4)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
14、手外伤的治疗原则 现场急救:止血、创口包扎、局部固定、迅速转运
(1)早期清创:清创应在良好的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从浅到深。
(2)组织修复:清创后尽可能一期修复手部的肌腱、神经、血管、骨等组织。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
(3)一期闭合:皮肤裂伤可直接缝合。若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应用皮瓣转移修复。
(4)术后处理:①肌腱缝合后固定3~4 周,神经修复4周,关节脱位3周,骨折4~6周。②术后10~14天依据创面愈合情况拆除伤口缝线。③合理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破伤风抗毒血清、镇痛药等。④早期康复锻炼。
15、骨盆骨折的临床表现 1
①多存在严重的多发伤,休克常见。
②骨盆分离试验、挤压试验阳性。
③肢体长度不对称。
④会□□瘀斑:是耻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体征。
16、骨盆骨折的并发症 1
(1)腹膜后血肿:骨折可引起广泛出血,巨大血肿可沿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间隙蔓延。
(2)盆腔内脏器损伤:可引起膀胱、后尿道、直肠损伤。
(3)神经损伤:主要是腰骶神经丛与坐骨神经损伤。
(4)脂肪栓塞:盆腔内静脉丛破裂可引起脂肪栓塞。
17、腰锥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 2
(1)症状:
1)腰痛。
2)坐骨神经痛:疼痛为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
3)马尾综合征: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2)体征:
1)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
2)腰部活动受限:以前屈受限最明显。
3)压痛和骶棘肌痉挛:按压椎旁1cm处有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骶棘肌痉挛使腰部固定于强迫体位。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神经系统表现:①感觉异常;②肌力下降;③反射异常。
18、简述腰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
适应证:①初次发病,病程较短的病人;②休息以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者;③由于全身疾病或有局部皮肤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④不同意手术者。
治疗方法:①卧床体息,一般严格卧床三周,带腰围逐步下地活动;②非甾体抗炎药物;③牵引疗法,骨盆牵引最常用;④理疗。
19、颈椎病的分型、临床表现 2
(1)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疼痛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检查可出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表现为诱发根性疼痛。
(2)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四肢感觉、运动、反射及二便功能障碍的综合征。病人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感,束带感,双手精细动作障碍,后期可出现二便功能障碍。检查时可有感觉障碍平面、肌力减退、四肢腱反射亢进,而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可呈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可出现头晕、恶心、耳鸣、偏头痛等症状,或转动颈椎时突发眩晕而猝倒。
(4)交感型颈椎病:有交感神经抑制或兴奋的症状。表现为症状多,体征少。病人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
20、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手术目的 3
(1)临表:①症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有明显的脓毒症症状。儿童可有烦躁、惊厥,重者可发生昏迷、感染性休克。 ②体征:局部红、肿、热、痛,患肢半屈曲状。
(2)诊断:病史(原发感染灶:疖、痈)+临表+辅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局部脓肿分层穿刺涂片见脓细胞和细菌、X线检查)
(3)治疗:①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②手术治疗:包括钻孔引流术或开窗减压术、骨髓腔闭式灌洗引流。③全身辅助治疗:高热时降温,补液,补充热量,少量多次输血以增加抵抗力。④局部辅助治疗:患肢行石膏托固定。
(4)手术目的:①引流脓液,减少脓毒症症状;②阻止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
21、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禁忌证 1
(1)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
(2)手术指征: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窦道流脓者均应手术治疗。
(3)手术禁忌证:
①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作病灶清除术,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积脓时宜切开引流。
②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者,过早取掉大块死骨会造成长段骨缺损。该类病例不宜手术取出死骨,须待包壳生成后再手术。
22、脊椎结核的临床表现
(1)结核全身中毒症状:午后低热、疲倦、消瘦、盗汗、食欲缺乏等。
(2)局部表现:主要有疼痛、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神经功能障碍等。颈椎结核后期可在颈侧摸到冷脓肿形成的颈部肿块;胸椎结核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腰椎结核可出现拾物试验阳性。
23、骨关节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愈合标准1
治愈的标准为:①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良好;②局部症状消失,无疼痛,窦道闭合;③3次血沉均正常;④影像学表现脓肿缩小乃至消失,或已经钙化;无死骨,病灶边缘轮廓清晰;⑤起床活动已1年,仍能保持上述4项指标。
24、骨与关节结核的治疗
(1)全身治疗:
①支持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
②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2)局部治疗:
①局部制动:有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牵引等。
②局部注射:最适用于治疗早期单纯性滑膜结核。
③手术治疗: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病灶清除术等。
25、脊柱结核 / 骨关节结核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①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变仍有进展:②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及寒性脓肿;③窦道经久不愈;④骨质破坏严重,脊柱不稳定;⑤出现脊髓和马尾神经受压迫症状;⑥严重后凸畸形。
26、良恶性骨肿瘤区别 2
良性骨肿瘤VS恶性骨肿瘤
好发年龄:成人VS青少年
最常见疾病:骨软骨瘤VS骨肉瘤
疼痛:多无,恶变或骨折时可有疼痛VS常有
肿块:质硬无压痛VS有压痛
血管怒张:无VS有
病理性骨折:可有VS常有
远处转移:无VS有
X线表现:界限清楚,密度均匀;多为外生性生长;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骨化影;无骨膜反应VS界限不清,密度不均;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蚀状或筛孔样;有骨膜反应,表现为Codman三角(骨肉瘤)、葱皮现象(尤因肉瘤)
27、骨肿瘤临床表现 1
(1)疼痛与压痛:良性肿瘤多无疼痛,恶变或合并病理性骨折时可有疼痛;恶性肿瘤几乎均有疼痛,且可有压痛。
(2)局部肿块与肿胀:良性肿瘤常表现为质硬而无压痛的肿块,生长缓慢;恶性肿瘤者,局部肿块和肿胀常发展迅速,局部血管怒张。
(3)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邻近关节的肿瘤,由于疼痛和肿胀可使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脊髓肿瘤可产生压迫症状,甚至截瘫。
(4)病理性骨折:某些骨肿瘤受轻微外伤可引起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