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总论 ...
-
1.灭菌: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
2.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3.自体输血: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
4.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素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一个有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5.容量失调:等渗性液体的↑/↓,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6.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以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变化,即渗透压发生变化。
7.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因渗透微粒数量小,不会造成渗透压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8.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9.无功能性细胞外液:人体中有一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虽然也有各自生理功能,但在维持□□平衡方面作用甚小。
10.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丧失,导致血清Na +与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细胞外液量(含循环血量)迅速↓的一种水盐代谢紊乱,又称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
11.低渗性缺水:水、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失水,,血清Na +<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的一种水盐代谢紊乱,又称慢性缺水/继发性缺水。
12.高渗性缺水:水、钠同时缺失,但缺水>缺钠,血清Na +>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的一种水盐代谢紊乱,又称原发性缺水。
13.水中毒: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稀释性低血纳。
14.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丢失/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致有效血容量↓引起的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15.失血性休克:大血管破裂/脏器出血引起的休克,迅速失血量超过全身总血量的15%-20%。
16.创伤性休克: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发生同时具有失血及血浆丢失而发生休克。
17.感染性休克: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 G ﹣杆菌为主的感染所引起的休克,包括暖休克、冷休克两种。
18.暖休克:一部分G+菌感染所引起的高动力型/高排低阻/CO↑外周血管扩张致阻力↓的早期感染性休克,有血流分布异常和A - V短路开放↑,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
19.冷休克:G﹣杆菌感染引起的低动力型/低排高阻/CO↓血容量↓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阻力↑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皮肤湿冷。
20.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
21.休克抑制期:休克后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昏迷。
22.心脏指数(CI):单位体表面积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 min .m2).。
2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情况下,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同时/先后发生功能障碍/衰竭的序贯渐进的临床过程。
24.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当机体收到严重损害时,机体可发生剧烈的防御反应,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等释放,或加以细胞毒素作用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
25.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2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创伤、感染等危重并发症时并发的急性呼吸衰竭,以严重低氧血症(顽固性),弥散性肺部损伤,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征。
27.Curling ulcers:中度、重度烧伤,可继发胃十二指肠的急性炎症及溃疡。
28.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 i . v / i . m .进入人体内,产生 CNS 抑制,临床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的麻醉方法。
29.局部麻醉: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30.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
31.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32.区域阻滞: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33.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从、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其受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34.Horner综合征:因星状神经节被阻滞,出现同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额面及胸部无汗等表现。
35.中心静脉压(CVP):是指右心房/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的关系,正常值为5-10cmH2O.
36.体外循环(EEC):是指使用特殊装置将人体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人工气体交换、温度调节和过滤等处理,再泵入人体动脉内的一项生命支持技术,又称心肺转流术( CPB )其目的是暂时取代人体的心肺功能,维持全身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气体交换.
37.围手术期:从确定手术治疗时候,至与本次手术有关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38.Goldman指数:评估心脏病患手术风险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该指数提供了阳性发现与额外风险有关的评分,可在实际应用是参考,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脏病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加而增加。
39.急症手术: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准备后立即进行的手术,如外伤性肠破裂.
40.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然可以选择,但是不宜过久延迟,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
41.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的手术,如一般良性肿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
42.条件必需氨基酸(EAA):一部分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合成率很低,当机体需要量时则需体外补充.
43.(完全)肠内营养:患者所需(全部)营养素(完全)经胃肠道供给,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有部分功能的患者。
44.(完全)肠外营养:患者所需(全部)营养素(完全)从胃肠道外供给,可采用腔静脉/周围静脉途径,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完全丧失患者。
45.特异性感染:由化脓菌以外的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如 TB 引起"冷脓肿",外伤后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破伤风、气性坏疽;机体抵抗力弱时出现的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
46.丹毒:乙型溶血链球菌侵袭皮肤淋巴管网引起的急性炎症感染,好发于下肢、面部。
47.疖: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主要是金葡菌,偶可为表皮菌或其他,常形成脓栓。
48.痈: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疗融合而成,主要有金葡菌感染引起。
49.急性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致病菌多为溶血链球菌、金葡菌等,扩展较快,附近淋巴结常受侵及,可有明显毒血症。
50.脓毒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改变。
51.菌血症: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脓毒症。
52.交叉感染:一个患者伤口感染的致病菌,传播到其他人的伤口引起的感染。
53.二重感染:用某种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过程中,原来的病菌被抑制,但耐药的金葡菌、难辨梭菌货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
54.肠源性感染:严重创伤等危重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致。
55.医院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或患者入院时未发生感染,也不处于潜伏期,但在院内获得病原菌,出院后出现的感染。
56.清创术:将开放污染的伤口经过伤口清创后变为接近无菌的伤口,从而为伤口闭合和组织修复创造条件。
57.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修复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多见于损伤轻、范围小、未感染的伤口/创面。
58.二期愈合: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不同程度地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多见于损伤重,范围大,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感染而未经合理早期外科处理的伤口。
59.II°烧伤:伤及真皮层的烧伤分为浅II°烧伤和深II°烧伤前者累及表皮生发层,真皮□□层,局部红肿,大小不一水疱形成,去痂皮后疼痛明显,1-2W愈合,常务癫痕,有色素沉着后者累及真皮□□层以下,但未至皮下、肌肉或骨骼,去痂皮后痛觉较迟钝,3-4W愈合,常有癫痕。
60.肿瘤标记物:肿瘤细胞和组织由于相关基因/异常结构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物所产生蛋白质/生物活性物质,在正常组织中不产生/产生甚微,而在肿瘤患者中组织、□□和排泄物中检测到。
61.休克心:烧伤后发生严重休克、感染,由于缺血缺氧和失控性炎症反应造成心肌损害,又称烧伤后心功能不良。
62.移植术:将某一个体有活力的细胞/组织/器官(移植物)用手术或其他方式一直到自体/另一个个体(异体)的体表/体内某一部位。
63.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由于受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者特异性抗原的预存抗体,在移植物再灌注后数min / h内发生的排斥反应。
64.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在移植物功能恢复后,往往在移植术后1W后,绝大多数发生在术后6个月之内的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