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秦本纪(三十二) ...

  •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北方强国赵国的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趁着赵国政局交替的震荡,秦国出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

      赵国于是向齐国求救,为表诚意齐国要求派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作人质。赵孝成王没有完全亲政,他的母亲赵威后掌权。长安君是赵威后心爱的小儿子,说什么也不肯让他作人质。后来还是老臣触龙借口自己也疼爱幼子,所以要让孩子有功勋才能长久说服了赵威后,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搜一搜《触龙说赵太后》,很不错的故事。同一年赵威后去世,赵孝成王执政,重用廉颇蔺相如田单等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攻占九座城,斩首五万。

      这一年起秦国的进攻重点又到了韩国。至于理由之类的,这些国家之间长年累月打来打去,太好找了。而先攻三晋然后以此为基础征服天下是范雎主张的策略,而这时候的韩国本身已经比较弱势,也相对好打,何况出征的又是白起。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秦军攻打韩国的南阳。

      我们看,前面魏国给了秦国南阳地区,现在秦国又攻打韩国南阳,一种可能是南阳本身是个大郡,原来一部分属于魏国,一部分属于韩国(魏韩两国接壤);还有一种可能是南阳经历过拉锯战,不知什么时候一部分或者全部归了韩国;另有一种可能是,秦国出于外交目的把南阳给了韩国或者通过置换的方式把南阳置换给了韩国。

      这一次秦国又是大胜。接下来的一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还是进攻韩国,五大夫王贲攻下了韩国十座城。包括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惠王惧怕,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上党郡守不愿意归顺秦国,于是进入僵持状态。

      同一年秦昭襄王弟弟叶阳君公子悝也回自己的封地,还没有到达就去世了。

      这里我们也要说一句,有没有可能是失意抑郁而终?可能性应该也有。至于谋杀应该不至于。叶阳君年龄真的不小了,应该六十往上,在古代的条件下算高寿。但他想做国家继承人的可能性应该不高,法定继承人安国君又不是没成年,更不是没有成年的儿子。没必要怼死叔叔。

      秦国后面的重点还是打韩国,这一次攻打的是上党。

      上党主动向赵国递出了橄榄枝,说要投降也只愿意投降赵国。赵国一看这么好的地盘,要!赵国跟秦国就打起来了,战事又一次僵持不下。然后秦国启动了战神白起,于是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四十多万人被杀。

      关于这场战争,我们讲一些令人唏嘘的细节。首先韩国上层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挺怂的。秦国打魏国,唇亡齿寒,他们都有不敢动的时候,败仗大得多了,胆子都细了,赶紧上贡,今天割三座城,明天割五座城。城里的军民命运就被这些人遥遥出卖了。

      当时韩国的君主是韩惠王。

      当时韩国经济发展很繁华,贸易发达,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包括名垂青史的“奇货可居”的“仲父”吕不韦。但是在政局方面,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惠王推行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

      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

      一看就知道,这对于一个君主的政治素养要求多苛刻了,就得是个精力超级充沛智力超群的完人。要知道秦始皇也要委任丞相李斯做很多行政事务。而且由于要让臣下捉摸不透,势必要用密探监视,臣下惶恐不安,战战兢兢,上下猜疑,怎么可能办得好工作呢。这种小家子气是不可能长时间起到真的效果的。

      对内管理混乱,对外软弱可欺。手下臣民不满意的多了去了。比如上党的郡守,你说你的,我打我的。

      韩惠王觉得很不舒服,你一个臣下怎么就这么犟,这不是把我放到火上烤吗?换人!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进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冯亭上任后,也不愿投降秦国。他派人联系赵孝成王说他特别讨厌秦国,如果一定要投降,他宁愿投降都是原晋国分出来的赵国。

      派几十万兵打上一两年甚至十年八年都未必能打下一个郡,诱惑太大了。虽然明知道一定会得罪死秦国,赵孝成王还是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另外派平原君赵胜(当时的赵国丞相)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秦国也不是吃素的,一边派兵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惠王;另一边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国派大将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是宿将,几次败退后,审时度势,采取坚守政策,秦军久战无功。

      打仗就是要消耗的,而且赵孝成王还年轻,一腔热血,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朝里大臣们也政见不同,赵孝成王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早在当赵军初战失利的时侯,赵孝成王就跟手下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去秦国议和。

      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秦昭襄王三十八年救阏与的那位)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青,没有出头。名将乐毅虽然弃燕投奔赵国,赵孝成王也不太敢用。赵孝成王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于是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赵母知道自己儿子没有真正见识过战争的残酷和军队军情的真实状况,夸夸奇谈,实际上不可以委以重任。但赵孝成王不听,尤其不喜欢年经不经事的说法,坚决派赵括。赵括母亲只能说,我是不同意的,您一定要派他,万一失败了请别牵连到我)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到长平(长平本来是有军队的),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年轻气盛,新官上任三把火,上来就更换将领,改制度,又一改廉颇的固守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白起命令部队突袭赵军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令五千骑兵(请注意是骑兵,而且五千人,机动灵活,战力爆表,精锐中的精锐)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二十万人有吃有喝是战斗力,要是没吃没喝,尤其是长时间没吃没喝,就是将领的催命符。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兵役那时的规则应该是二十岁开始)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这种时候大家还是要共同牵制秦军的扩张的,不然谁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以人肉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为缺乏指挥调度的领袖而且伤亡惨重,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二十万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特别小的二百四十名士兵放回赵国。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0章 秦本纪(三十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五日一更。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