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秦本纪(三十三) ...

  •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四十五万人,此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的母亲。

      但是赵国的衰败不可避免了,失去了那么多的士兵,不仅仅是军力,还有民生(士兵农忙要种地的,而且几十万个家庭破碎)整体的国力都跌落一个大的台阶。所以赵国人恨当时在赵国的秦国人质异人是很可以理解的。

      赵国惨败,吓死韩惠王了,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赶紧拱手献上垣雍。

      这一年秦军分兵三路。武安君白起返回秦国。王龁带兵攻打赵国的武安、皮牢,攻下两地。司马梗向北平定太原,秦国完全占有韩国的上党。正月,秦国收兵,重新在上党集结。当年十月,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

      关于秦军分兵和白起回朝这件事,主导者是范雎。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是打算乘胜灭掉赵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亲自带兵围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的军队,就算是周公、召公、吕望(姜子牙)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在白起手里,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甘心位置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意处在下位,那也办不到。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围邢丘,围困上党,但是上党百姓都愿意投奔赵国,天下人很久以来都不乐做秦国子民。假如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往北接壤燕国,往东接壤齐国,往南接壤韩魏,但秦国能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大家都跑掉。一面之词,其实未必,韩国魏国内部也矛盾重重,百姓过得也不好)。还不如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国的功劳。”

      范雎于是借口秦兵疲惫,急待休养,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六座城以求和,正月休兵。白起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然后十月王陵再次带兵攻打赵国邯郸,这里的十月不知道是休兵后的十月,还是长平之战后的十月。如果是长平之战后,范雎想办法把白起找回来让王陵替代白起统领战局。如果是休战后再开战,那就是找到了新的开战理由。

      促使秦昭襄王接受和谈应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魏国出兵了。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请求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谁敢帮赵国就是跟我为敌),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只好用侯嬴的计谋,杀了魏王的宠姬如姬的杀父仇人,如姬为报恩帮信陵君偷取虎符,信陵君率领大力士出其不意杀了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过早灭亡。

      这个是很精彩的故事,具体的大家可以检索“窃符救赵。”而平原君和信陵君这两位跟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同为战国四公子。这四位最出名的就是养士,之前咱们讲过孟尝君,他到秦国做丞相后来逃跑,然后联合魏国韩国等国家联合攻打秦国。

      咱们简单讲讲战国四公子吧。

      首先,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在赵国他三罢三起,从政48年。他相对有名的事件1,有次有个跛脚的人被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小妾嘲笑跛脚的人,第二天那个跛子跪求平原君杀掉小妾,平原君不答应,结果手下门客走了大半,后来调查才知道门客们觉得平原君好色轻士,所以纷纷离开。平原君就把小妾杀了,然后认错又把门客们请回来。

      2,提拔赵奢。赵奢曾经在类似户部的部门工作,征收田税,平原君家不交(丞相带头抗税,赵国财政和风气能好吗?),赵奢按规定杀了平原君九个门人,平原君倒觉得赵奢有胆有才,向赵王推荐了赵奢,我们前面给讲过赵奢曾经成功救援阏与,被封为马服君。

      3庇护魏奇。之前讲范雎的时候讲过魏国的宰相国是魏奇,魏奇误以为范雎叛国要把他打死以儆效尤,范雎后来装死,又被扔到厕所被人往身上洒尿,还是贿赂了看护逃得一命。等到范雎做了秦国相国,有怨报怨有仇报仇,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叫须贾带口信给魏王,立即把他的仇人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要屠大梁。魏齐听说之后害怕了,逃到赵国,藏匿在平原君赵胜的家中。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范雎听说魏齐在赵胜的家里,就给赵胜写信,说:“我听说您的高义,愿作布衣之交,希望您到我这里来,愿意与您为十日之饮”。赵胜畏惧秦国,只好启程见秦昭襄王。喝酒的空挡,秦昭襄王对赵胜说:“昔日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范先生的仇人在您家,愿您使人取其头来。不然我不放您出关。”

      赵胜说:“魏齐曾是我的朋友,即使在我家,也不应当交出来。何况又不在我家。”

      秦昭襄王又给赵孝成王写信说:“范君的仇人魏齐在赵胜家,请赵王赶快使人把他的头送来。不然的话,我将发兵攻赵,且不放赵胜出关。”

      赵孝成王发兵围赵胜家。魏齐夜间逃出,见赵国丞相虞卿。虞卿解相印跟魏齐逃至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周旋去楚国谋出路。信陵君也不是不怵头,犹犹豫豫,后来侯嬴劝他,他才到郊野迎接。

      魏齐最开始听说信陵君态度为难,就自杀;等信陵君赶到的时候,魏齐已经死了。赵孝成王终于将魏齐的头送到秦国,秦昭襄王才放赵胜回赵国。

      4,就是出使楚国,督促楚国担任合纵联盟首领。平原君出使楚国想找二十个门客,找到十九个以后第二十个找不出来,其中有个叫毛遂的推荐自己,然后等到了楚国以后,楚王也怕秦国,毛遂挟持楚王签约。关于毛遂有两个相关的成语“毛遂自荐”和“锥处囊中”。

      其次,是魏国信陵君。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叫魏无忌。父亲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这就是魏安釐王。第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经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这句话我感觉有一点夸张,国家之间保持平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有一次,魏无忌正跟魏安釐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安釐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魏无忌劝安釐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安釐王下棋,跟没什么事一样。可是安釐王心理很惊恐,根本静不下心来。又过了一会儿,果然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安釐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魏无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

      从此以后,安釐王因害怕魏无忌贤能,不敢任用其处理国事。

      说起来就是二把手(甚至算不上几把手)连邻国首领身边都安插得了人,那在国内是不是我的一举一动也都在他眼里?谁当老大心里都会嘀咕。但是信陵君对着自己亲哥还是大意了,你就装作不知道能怎么样?

      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故事,主要关系到两个人。

      一个是个七十多岁的穷老头叫侯嬴,是个守城门的小吏。他多次恭敬拜访,并不顾侯嬴表现的傲慢,请他居上座。还多次拜访侯嬴推荐的屠夫朱亥,就算朱亥表现的态度冷淡,也不失礼。

      长平之战后,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姐夫赵国丞相平原君(也是魏安釐王的姐夫或者妹夫)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被说动派晋鄙领十万兵去救援赵国。但是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恐吓止步不前。信陵君毕竟不是君主,军国大事不能由他决定,他只好带着自己手下门客,凑了一百多辆战车(这是什么实力,怪不得你哥忌惮你)打算跟赵国共存亡。

      经过东门时,跟侯嬴诀别,侯嬴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随行了。”信陵君走出几里路,心里不痛快:“我对待侯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就要死难,可侯生竟没有片言只语送我,难道我对待他有什么不周到之处吗?”于是又乘车返回,想问侯嬴原因。

      侯嬴一见信陵君就笑了:“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又接着说:“公子好养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这不就是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对我情义深厚,公子赴死我却不送行,我知道公子恼恨我,一定会返回来的。”信陵君恭敬请教。

      侯嬴于是就献计让信陵君帮助魏王的宠姬如姬,杀了她的杀父仇人。如姬果然偷了魏王的兵符交给信陵君。然后献策说如果晋鄙不听话,就让朋友朱亥杀了他。信陵君北上,侯嬴自杀。朱亥杀了晋鄙带兵救了邯郸之围。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回不去魏国了,让手下带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

      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就跟平原君商议,想把五座城邑封赏给信陵君。信陵君心动,但手下劝他,说你对魏国有罪,对赵国有功,不适合张扬。而且施恩不望报才是正理,回不去魏国了,别再在赵国搞得人家看不过去。赵孝成王最终把鄗封赏给信陵君作为汤沐邑,魏国的安釐王也把信陵邑还给信陵君,但也没打算让他回国。

      信陵君在赵国也继续求贤若渴,不以身份地位决定尊重程度,搞得平原君的门客有些都投靠信陵君。就这样信陵君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信陵君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为此焦虑,就派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

      信陵君担心回国后的安危,不肯回去,门客们也大部分是从魏国跟过来的,反而是赵国结交的人劝信陵君:“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

      信陵君回国,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信陵君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秦王忌惮信陵君,因此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因此,魏安釐王更加怀疑魏无忌,派其他人代替他执掌魏国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去世。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十八年后,魏国被灭。

      最后一位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三十年,秦国持续攻打楚国,攻下楚国都城鄢郢,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屈原在这一年跳江自尽。后来司马错和张若两位老将去世,对楚国的攻势缓下来。黄歇也因为能言善辩被派往秦国外交。

      当时赶上华阳之战,秦军大胜,韩国和魏国均向秦国臣服并听命于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黄歇恰巧到秦国,上书劝秦昭襄王说,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

      秦昭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国。黄歇回到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作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

      后来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跟当初扣留楚怀王结果一样。

      范雎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让熊完老师回去探问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黄歇为太子熊完担忧,替熊完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收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担责。”

      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秦昭襄王说出实情,秦昭襄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他,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随即,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

      当时楚国和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十五年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同时献出淮河以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长平之战后导致赵国的大败,四十多万军民被秦国坑杀。并且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救,楚考烈王被毛遂挟持,放弃秦楚两国的盟约,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魏国信陵君也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荀子,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为兰陵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但是黄歇门客爱奢侈攀比,他作为丞相供养庞大的门客群体,深刻影响楚国甚至七国的政局 。

      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

      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等到公元前二百四十二年,各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联合讨秦,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春申君后来到了封地吴,同时执行相国职务。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就进献了不少女人,但楚考烈王却始终没生儿子。赵国李园带着妹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生儿子,就想办法让春申君宠信妹妹怀孕后劝春申君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楚王不能生儿子的话,只能兄终弟及,您这么多年可没少得罪人,往后很难说有什么结果,不如把怀孕的美女献上去,万一生了儿子,楚国实际上就是您的了。果然楚王宠幸了李园的妹妹,李园妹妹还生了个儿子做太子,自己也做了王后。李园想免除后患,就豢养刺客打算杀春申君。后来楚王病重,春申君不听劝告最后被李园刺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1章 秦本纪(三十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五日一更。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