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风雨知意(四) ...
-
接下来白日里赶路累了的时候大家会原地歇息,凌隐会趁着这功夫带着几个伙伴跑出去摘野果子回来给大家分着吃。
无聊的时候军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士兵,他会吹骨笛,笛声很有穿透力,但从中却又隐约流露着一股忧愁。
那股忧愁大半是思乡之情吧,毕竟他年纪尚轻就已离家数年,肯定是会想念故乡的。
除此之外,他们有些人还会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畅聊自己的壮志与雄心,听的人心血澎湃。
这和李绾莺想象中的不大一样,刚开始她以为除凌隐之外的人都和段程一样古板严肃,没想到他们是如此的鲜活又乐观,与他们同行的一路上越来越让人心情舒畅。
花费了近一旬的时间,一行人终于在巳时前抵达了万州,只是此处的天空阴沉沉的,看样子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下一场大雨。街上没有什么烟火气,连来往的行人看向他们的目光都格外凄凉无神。
李绾莺忧愁地扫视着这里的一切,从未想过这里竟会沦落成这般。
段程命将士们加快速度前往刺史府去寻魏刺史,好早些将粮食发放给难民。
谁知这些难民看见他们押运的粮食后双眼放光,跌跌撞撞地朝粮食扑去,嘴里还喊着,“粮食,有粮食!”
这么一喊,附近游走的难民闻声都凑了过来,伸手就要去抓粮食。护送粮食的将士们推搡着阻拦,其中一个将士没控制好力度,将一个大娘推倒在地。
李绾莺见状喊了一句:“不要动粗。”
她轻盈地跨下马背朝大娘走去,段程和景恒也随即下马跟了过去。
李绾莺俯身搀起瘫坐在地上的大娘,轻声安抚道:“大娘,你没伤到吧?”
大娘用疑惑又畏惧的目光看了她一眼,随后用力地推了她一把。她毫无防备的向后踉跄了几步,段程立即伸手抓住她的臂弯将其扶稳后把人往身后一拉。
李绾莺愣了一瞬,再次抬头只能看见他高大的背影将自己死死地挡住。
景恒上前刚开口唤了声“公主”便被她打断,她摆了摆手说:“无妨。”
“诸位听我一言,这些粮食都是给大家的,大家不要着急,稍安勿躁。我们现在不能直接放粮,待我们与魏刺史商讨后再决定如何安排这些粮食给大家可好?”段程沉着地环视着难民说道。
难民们面面相觑,因着段程言吐真诚,将士们腰间都配着刀,他们就没再增添麻烦。
几个难民木讷地点了点头,朝其他难民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散开,给段程一行人让路。
段程朝他们颔首后扭头看着李绾莺,“公主,我们走吧。”
“好。”
到了刺史府,段程旋身下马抽出腰间的鱼符悬于半空,开口道:“我奉陛下之命,前来送粮赈灾。”
门口的门子看了眼鱼符又看了看他身后的一队车马,立刻请他们进去见魏刺史。
刺史府恢宏大气,院落中栽着几株修竹给府邸增添了几分清幽。
月洞门的那边有位身着官服的长者迎面走来,脸上带着几丝疑惑,“几位是?”
“吾等奉陛下之命,前来助魏刺史赈灾。”段程低声回应道。
魏扬立即双手交叉于额前,低头说道:“老臣代黔州百姓拜谢圣恩。”
他俯身朝一侧伸出一只手,“请诸位随老臣前往正厅商讨。”
段程垂眸颔首。
几人刚走进正厅,还没坐下段程便开口问道:“魏刺史,如今黔州饥荒如此严重,你为何不上报朝廷?”
魏扬长叹了口气,背过身走了几步又驻足道:“如今大唐战乱频发,灾祸不断,我以为自己可以妥善处理就不必让陛下徒增烦恼,可我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沉默——
“如今难民四处逃亡,有些已经逃到了天子脚下,扰乱了京城以往的安宁。你作为刺史知情不报,事情才逐渐发酵,陛下只会更加忧心。”李绾莺打破沉默。
魏扬闻言转身,脸上写满恐慌,“老臣知错,待饥荒过去,我自会向陛下请罪。”
“不知城中难民还有多少?”段程紧接着问道。
“能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些不便远行之人。”魏扬回答道。
“还请魏刺史将此处闹饥荒的原因告知我们。”李绾莺说道。
魏扬又长叹了口气,低声说道:“此事说来话长,近几年万州及附近一带天灾不断,旱灾断断续续的一两年了,去年的大旱尤为严重,收成少的可怜,近几个月又是阴雨连绵,田地又涝了一场。再加之战乱频发,许多壮年都前去充军卫国,种田的人力更是不够,所以才会导致如今的局面。”说完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真是天灾人祸,战乱就已带来了很多不可收拾的残局,如今上天降灾,黎民百姓更是难以过活。
但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是持久性的,想要彻底解决不能急于一时,一切还需从长计议。
“那你可有开仓放粮?”段程问道。
“那是自然,能做的我都做了,如今库房里的粮食也都不多了。”
“我们运来五万石粮食,还请魏刺史遣人在城中张贴告示,以便提醒难民前来领粮。”段程说道。
魏扬点了点头,嘴角终于有了笑意,立即派人按照段程所说的去做。
嘱咐完魏扬,段程将景恒和凌隐叫了出去,另行安排了他们一些事情。
---
城中的难民看到告示后纷纷挤到刺史府前,争着抢着来领粮。
“诸位百姓,不要拥挤,请排好队,依次领粮。”段程皱着眉对他们说道。
可他们却丝毫听不进去,还是相互推搡,相互争抢。
其实也正常,挨饿了这么久,终于能有粮吃,他们自然是将礼数都抛于脑后,一心只想快点拿到自己的那份粮食。
李绾莺见状扬声说道:“请诸位保持秩序,排好队,粮食人人有份,大家不必着急,更不必拥挤。”
难民们听到“人人有份”后才听话的排好队,等着放粮。
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却突然有人扬声问道:“这次粮食能供给我们多久,以后还会有人管我们吗?”
其他难民听后,思考了一会儿也都跟着附和着,场面再度有些失控。
难民们吵吵嚷嚷着问了一遍又一遍,段程多次向他们保证朝廷不会不管他们,可他们偏不信,还一直喋喋不休。
没办法,李绾莺只好走到台阶上,环顾着四周,扬声喊道:“各位安静一下,听我一言。我乃乐宁公主,奉陛下之命前来随行赈灾。我能站在此处,方能说明陛下对各位的忧心。”
“所以,请大家相信,陛下不会放弃大唐的任何子民,在饥荒未解决前,朝廷依然会派人前来救济,所以大家不必担心会再忍饥挨饿。”
她见难民安静下来,将目光全投向她时,让她变得更加坚定,继续说道:“另外,此次饥荒尤为严重,还需大家共同面对,共渡难关。”
---
放粮一事刚告一段落,还没来得及收起余下的粮食天空便开始掉起了雨滴,雨势不小,瞬间将他们的衣衫打湿。
“快把粮食收起来!”段程喊道。
李绾莺擦了一下脸上的雨水,也跟着一起投入到搬粮中。她吃力地扛起一袋粮食往侧房里面搬,在上台阶的时候绊了脚,险些摔倒。
段程扶了她一把,将她肩上的粮食放到自己的肩上,垂眸看着她,“公主,你先进去避雨吧,这些事情交给我们就好。”
李绾莺点了点头,不想给他们添乱。她走到大堂内,站在墙角拿出一块手帕擦了擦脸上和发丝上的雨水。
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滑落,站在堂内往外看,眼前仿佛多了层水珠卷帘。
大雨中将士们依旧有序地搬运余粮,他们脚下踩踏出的水花飞溅,倒映着他们忙碌的脚步。
没一会儿,段程便跑了进来,一边朝外面看一边拿衣袖擦着脸上的雨水。
“景恒他们呢,怎么还没回来?”李绾莺走到他身侧仰头问道。
“放粮前我让他们去巡察一下城内和临城,看看周边的情况如何。这样我们也好综合考量,再商讨计策。”说完他顿了一下,又补了句,“公主放心,我让他们拿了伞。”
“还是少将军想的周全。”李绾莺看着他说道。
她注意到段程脸上还有顺着发丝滑落的雨水便摸索着又拿出一块手帕递向他,“我这里还有块丝帕,你拿去擦擦吧。”
段程连忙拒绝,“这不合适。”
李绾莺的眉头微微皱了皱,“哪有这么多合适不合适的。”
见他不动,李绾莺便抬手替他擦拭着下颚的雨水。忽然间的近距离接触,让段程反射性地朝后闪躲了一下,紧接着握住了她的腕。
两人都愣了一下,立在原地干瞪着眼。
段程轻咳了一声,开口说道:“我、我自己来就可以。”
他另一只手接过帕子慌乱地擦着脸,柔软的丝帕带着她独有的淡淡清香,萦绕在他的鼻尖。
李绾莺看着他俊秀的脸庞,棱角分明。奈何脸上染上的羞意确是无处可藏。
她低头不露声色地弯了弯嘴角,又将视线移至他握着自己手腕的手上,水润的眼睛眨了眨。
竟也一时乱了方寸。
“少将军……可以先放开我吗?”
段程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握着人家没撒手。他立即松开那截皓白的腕,“公主,得罪了。”
李绾莺也有些不好意思地收回手,低垂着头,“无妨的。”
“等回京城,末将再买一块新的帕子还给公主。”段程开口说道。
这时魏扬撑着油纸伞走了进来,将伞放到一侧,朝李绾莺俯身行礼,“老臣眼拙,不知公主亲临。”
李绾莺也回之一礼,“无妨。”
“还请公主和少将军先随老臣回府宅,再换身干净的衣裳吧。”
他挂笑递过一把伞,俯身朝外面伸出一只手,请他们随他一同前去。
段程撑开接过的伞,低头看了一眼李绾莺,“公主,我们走吧。”
李绾莺点头,钻到他的伞下。雨滴砸到伞面上又分裂成多个小水珠顺着斜面滑落,传入耳畔的全是淅淅沥沥的声音。
府院中的几棵古树,在大雨的洗涤下,枝叶绿的好比翡翠。
由于段程长得高,所以李绾莺仰起头还是能看到伞外的天空,天色全阴沉了下来,整个县衙看起来都灰蒙蒙的。
她将视线移到段程的身上,看见他另一边露在伞外已被雨水淋透了的肩膀,又扭头看了眼自己这边的伞面,发现自己被遮挡得严严实实。
一时不知道怎么形容现在的心情,只是觉得他真是过于古板。
她朝他身边凑了凑,谁知刚凑过去他便又刻意拉开距离。她又往他身侧凑了凑,他照常闪躲。
李绾莺都被气笑了,低声道:“我是瘟疫吗,离我这么远作甚?”
段程蹙了蹙眉,他确实不敢离她太近,他觉得男女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而且每当她一靠近,他便开始抑制不住的紧张起来,他时常觉得这样的自己很是奇怪。
还没等他回话,李绾莺便伸手抓他的胳膊,往他身边凑了凑。
他刚要移步的时候她便皱着眉仰头轻声道:“别动,把伞拿好。”
段程垂眸看着她,发现她好像有些生气便没有再躲,任由她抓着自己的胳膊。
一路风雨声相伴,她就一直这样抓着他的胳膊,直到他将伞收起来的时候才松开。
“公主,少将军,你们先回房稍等,老臣一会儿让下人把衣裳给你们送去。”魏扬开口说道。
“有劳魏刺史了。”两人异口同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