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章.初识 ...

  •   周瑜十六岁那年,身为洛阳太守令的父亲突有急事,将他安置在了自己的老朋友,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家中。在那与世隔绝的草庐里,周瑜享受了一段无比悠闲的时光,也由此认识了那个人——诸葛亮。
      一开始周瑜并没有在意这位比自己小六岁的少年。诸葛亮读诸葛亮的书,自己练自己的武,两人互不相干。彼时周瑜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事情,唯有学武方能拯救当今的乱世,所以他从来不碰那些沉重的竹简与书帛。
      但他发现,每到正月十五时,来自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石广平、汝南的孟公威与徐元直都会来到司马徽的草庐中,与那年龄尚幼的诸葛亮谈论当今天下。有时,周瑜听着听着,也入了迷。是啊,适时天下大乱,帝王年幼,奸臣掌权,自己学习武艺不就是为了拯救天下吗?
      在门外听久了,周瑜也发现了诸葛亮与四人的不同之处。四人都务于精纯,而诸葛亮却独观其大略。精纯与大略,彼时周瑜也说不清谁好谁差,但年龄尚小的诸葛亮却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明理政治、历史,军事、音律、书法。虽称不上精通,但也不由让人心生敬意。
      一天下午,周瑜正打算去园中武剑,去内室取剑时,却发现诸葛亮独自一人在那里看书。烛火通明,焚香缕缕,小小的诸葛亮已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为和谐的画面。
      周瑜不愿惊动这一切,蹑手蹑脚地走进内室,当他看见诸葛亮正在阅读《孟子》时,忍不住惊叹起来:“你能读懂《孟子》?”
      诸葛亮被这突如其来的叫喊声吓到了,望见是周瑜,便点了点头,笑道:“原来是周瑜哥哥。”
      周瑜对这位年龄尚幼的小弟弟敬意更增加一分了。《孟子》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并称为“四书”。其意枯燥难懂,一般要到弱冠之后才知其大概。周瑜曾经也尝试读过《孟子》,但读不完一篇便已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如诸葛亮这般年岁的孩童,大多都还在与其他伙伴嬉闹,而诸葛亮却已在这里阅读连自己也看不懂的《孟子》!听闻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自小和叔父一起生活。也许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才使年龄尚幼的诸葛亮有如此才干吧。“像你这般大的孩子,彼时应该与其他玩伴玩耍,何苦在此处阅读如此乏味的书籍?”
      诸葛亮听见周瑜的嘀咕,轻轻笑道:“如今天下大乱,亮怎可过于安逸?公瑾兄每日披星戴月,想必也是为了拯救当今乱世。亮自幼身体不好,不能习武,只能略观经纶。”
      “读书又有什么用?当今乱世群雄争锋,天下难道还缺少一个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吗?”
      诸葛亮对周瑜略有不屑的提问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与其解释:“那么敢问周瑜哥哥,天下难道还缺少一个普通的士兵吗?”
      “什么意思?”
      “周瑜哥哥若不读书,他日只能成为一位普通的士兵,最多成为一位武艺高强的士兵,而并非一个统领三军的将士。周瑜哥哥可甘愿如此?何况现如今地大物博,自不会缺少人,而只会缺少人才。”
      “亮读书,并非只是读书,而是通晓其大意,再由此慢慢剖解。如《孟子》一书中的《孟子与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一个统帅,必定要先安定人心,使行阵和睦,团结一致,这样才能所向披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的乱世之下,只有统帅坚持道义,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投奔他,杀人如麻、铺张浪费的统帅又有谁愿意追随?”
      “既如此,敢问周瑜哥哥,读书重要否?”
      周瑜不可否置地点了点头。
      诸葛亮从一旁的书架上仔细挑下几份竹简,递到周瑜面前,言辞颇为诚挚: “周瑜哥哥若想成为一个好的统帅,光会武术可远远不够,必须得晓畅军事,多读兵书,才能更好的统领全军。这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与《春秋》,周瑜哥哥将这些理清弄明,往后行军打仗,必会大有增益。”
      听闻此话,周瑜默不作声地接过沉重的竹简,回到自己的房间便埋头苦读。从那时起,周瑜心中竟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将诸葛亮当做自己的目标,努力学□□有一日一定要超越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开始了每天上午舞剑,下午看书的生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瑜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很快便能与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徐元直等人在一起交谈了。

      “听闻公瑾兄精通音律,可否为亮抚琴一首?”在一个略显沉闷的午后,周瑜刚与诸葛亮谈论完军事,两人想愉悦一下疲惫的身心,诸葛亮便向其提出了此要求。
      “哪敢,还请孔明多多指教。”周瑜满口答应着取出了架子上的古琴,思虑着要弹些什么好。
      未过几时,周瑜便勾起唇角,他脑内突然涌现出一段旋律,随即便拂动弦丝,悠扬的琴声从指尖缓缓流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在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好一曲《高山流水》,公瑾可谓是我的知音!此曲所弹甚妙!”一曲终了,诸葛亮兴味盎然,抚掌大笑着称赞道。
      知音。周瑜在心中默念着这两个字。是啊,自己来到水镜先生的草庐之中,最大的收获恐怕便是结识了诸葛亮这个知音吧。只希望将来,自己与他,不要像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阴阳两隔。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