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四章新闻采访心理学 ...

  •   第二节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认知
      如果说对事的新闻敏感是记者自己的一种思维活动的话,那么当记者与采访对象去谈话时,则进入了对人的社会认知。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采访西哈努克亲王前,为了使采访更有成效,她便多方了解西哈努克的情况。比如西哈努克在柬埔寨政变后到北京的生活情况,他对国内各派政治力量所持的态度,美国人对他的评价等等,从而开始了对他的社会认知。法拉奇在采访

      记中写道:“听他讲话是一种乐趣,我敢说是一种安慰,西哈努克是一个你愿意怎样形容他都可以的人,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可恶的说说者,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在认识他之前,我一点也不理解他。当时,我真的摸不透他,我没有能把他政治家的责任感,同他的花花公子的一意孤行调和起来,到西哈之后,这种社会认知继续进行。法拉奇在布望俄尼岛见到西哈努克时直观的感觉是:说话声刺耳,不断转动的小眼睛,不停地挥动着的细小胳臂,谈话轻松而个人情感强烈……在其对采访者的心理上,法拉奇了解到西哈努克的妻子并不赞成这次采访,而西哈努克却耸肩回答说:"我喜欢冒险。”在双方讨论各种问题时,法拉奇认为西哈努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可以代表那些仗义执言者,敢于向威胁他的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的任何人说“不”字的人①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②记者在这种认知过程中要分析采访对象的态度、心理活动、个性等等,进而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从而处理好双方关系,为了解新闻事实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一、对采访对象的角色认知
      记者去采访某个人时必须要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职务、成就、专业、是否成家等等,也就是要对这个人的社会角色进行认知。
      我们知道,角色原是戏剧中的术语,后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用以分析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某一角色,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③采访对象的社会行为受制于他个人扮演的角色,比如一个 58 岁的厂长,他在厂里是领导角色,那么这种角色的期望与角色的实现过程会使他的谈话有领导口吻,思考问题有全局观念,处理事情有决断的特征。同时,他又是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子女有养育、教育的责任,他不能用对待下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时,他又是一个丈夫,也要与妻子互敬互爱,尽丈夫的责任。而58岁的他,又处于退休的边缘,他怎样对待青年干部,怎样对待自己剩余的工作时间,又会使他为人处事打上一种老干部的烙印。记者采访中的认知就是观察、分析、判断此人的社会角色。
      第一,这个人在角色丛里扮演角色的数量,
      第二,这个人的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比如各种角色所花的精动,角色冲突的解决等这些角色的内涵。一般来说如果此人在各种情况下各种角色都扮演得很成功,就可能过着顺心的正常生活,反之,则可能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遇到困难
      对于采访来说,对采访对象角色及其角色心理的认知过程,就是对采访对象的社会活动、社会地位,对其心理全面了解与认识的过程。比如人民日报社著名记者柏生前去采访汽车专家孟少农,就从他是全国著名的汽车专家这一点了解到他在全国汽车行业有极高的社会威望。又从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的角色中,了解到他领导技术人员攻质量关,与同事们既有上下级关系,又有战友情谊的情况。但是,柏生认为仅了解他的工作还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人,必须要了解他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于是柏生主动要求到孟少农家里坐坐,看到了非常简朴的住房,听到了他妻子笑说他一心搞科研、做家务连连出错、在家庭角色中“呆”的情况,从而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
      一、对采访对象个性特征的认知
      认知采访对象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另一方面,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系,了解可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对方,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采访对象通过与记者的交际、交谈而表现出来的性格,有的影响采访,有的不影响采访;有的直接影响交际与对话,有的则以间接的方式给双方的接触与谈话打上冷与热、轻松与压抑等不同的色
      彩。
      一般来说好的、对采访有利的性格特征,无须更多地去研究。而那些对采访有不利影响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那些不利于记者接近的特征则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羞怯、多疑、傲慢、马虎、自卑等。
      1.羞怯。一些儿童、女青年或是一些见世面较少的人,在被记者这类生人采访或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场合活动时,会出现羞答答的现象。其中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拘谨、扭捏的个性,这种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表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另一种是在某一时刻暂时性的羞怯,比如没在会上发过言的怯场,见到生人(尤其是年轻异性)不敢正视对方目光的害羞,在一些活动中受到人们关注或嘲笑的羞愧等等。不管是哪种情况,采访他们时记者都必须随和、亲切。遇到对方羞怯的时候可以聊聊天,还可以轻松地说句笑话,讲讲别的事情。考虑到这类采访对象过分注意自己给别人的印象,必要时还可以对其活动、穿着等方面说一点夸奖的话,这也能稳定他们的情绪。
      2.多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心眼”,表现在采访中说话吞吞吐吐,讲问题遮遮掩掩,记者一个正常的追问也会使他们大惊失色。多疑也可能是一种自我牵连倾向,比如把自己与外界毫不相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等等。对这种人进行采访,开始时须多费口舌,从正反两面充分消除他们的疑虑;在其言谈过程中要不动声色地听,多给予鼓励。
      3.傲慢。这是一种不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一星半点的成绩也会成为其自我安慰的资本。表现在采访中,他们言语冷漠,对记者讲话漫不经心,有的还显出十足的神气。对有轻微这种倾向的人,记者可以视而不见,不理睬其傲气。对影响到采访进程的人,最好的办法之一是“釜底抽薪”,即从其不可避开的利害关系之处,讲出不采访的害处,促使其放下架子。
      4.马虎。这种性格往往与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上态度不严肃、不认真有关,常常表现为懒散、有惰性。这种人说话容易信口开河,无论事情紧要与否从不认真。在谈到名称、数字等情况时满嘴“可能是”、“估计是”等习惯用语。因此记者采访他们时要对其随便说话、不用心商讨有所警惕。他们提供的事实可靠性差,并且多有遗漏,有时说的内容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5.自卑。与骄傲相反,这是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优点、成绩估计过低的性格特征。这种人总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别人,容易悲观失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常常使他们孤独、离群,抑制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他们的某种行为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甚至不是嘲笑的笑)时,这种自卑心理就会增强,甚至以畸形的状态表现出来。他们在接受采访时一般都表现得畏缩、沉默、胆怯,或是对自己与记者交谈的能力缺乏信心,或者对自己工作、活动的内容缺少应有的肯定。采访这种性格的人,应该多肯定他们的成绩与长处。
      三、正确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将感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①,在采访中要做到正确认知,除了要有求实、客观的态度之外,途径与方法也要格外引起注意
      1.访问前的准备
      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介他的文献资料,报章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了解的人可以有他的朋友、同事、亲属或记者。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提前的了解只能当做资料,不能提前下结论,不能形成“框框”,否则就是“先入为主”了。
      2.访问中的观察
      (1)注意其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各种不同的态度是互相联系的,在对劳动、工作态度的性格特征方面表现出认真负责、踏实勤奋的人,往往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坚持力和自制力;对待自己态度方面表现出谦虚品质的人,则往往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少见遇事暴躁易怒。
      (2)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记者去采访时会看到有的人爱凑热闹,有的人喜欢独自行动,有的人喜欢表现自己,有的人喜欢提古怪的问题等,都可以反映出采访对象的一部分性格特征。
      (3)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比如是否爱说话,是否直爽,是否偏激,是否开朗等等,通过言谈可见一斑。
      (4)留心采访对象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面部肌肉运动形成的皱纹,不仅是年龄印记,而且也是面部习惯运动的结果。一些人经常面带微笑,而另一些人则经常愁眉苦脸。”①这对记者认知采访对象的性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外,眼神、行动姿态等表现都为记者观察采访对象的性格提供了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外部的表现仅仅是认知采访对象性格的一部分现象,采访对象性格的本质与其“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②。只有把对方的言谈、举动、神情与其处事的态度综合起来分析,把观察到的与侧面了解到的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互动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采访对象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①。记者找采访对象谈话是一种人际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直接交往被理解为运用人类交际手段(生动的语言、面部表情或体态表情)'面对面’的自然心理接触”②。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这种局面从访问开始到访问结束会一直延续下去,并由此构成了采访中心理活动的主线。
      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的主要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人们的交往中,言语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是调动对方情绪的手段。1929 年冯玉祥在与□□的第一次交战失手后便被阎锡山请到山西协商联合反蒋的事宜,时任《大公报》记者的徐铸成奉总编之命去太原采访此事的进展。徐铸成到太原时,听说冯玉祥要转移几个地方,但始终找不到确切地址。有一天他看冯玉祥的部下在打牌,马上想到治军甚严的冯玉祥可能已离开太原,便立即驱车去访问冯玉祥的总参谋长刘治洲。见面后,徐铸成漫不经心地问:“冯先生已经离开太原了吧?”刘听后大吃一惊:“你是怎样知道的?”徐铸成更感到其中有文章了,随后即了解到了冯玉祥离晋赴陕的全部背景和过程,得到了一条独家新闻。从这次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铸成的言语激起刘治洲情绪的变化,这个变化给了徐铸成一个态度,使他有了肯定的结论。
      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对记者来说应当尽可能多地去熟悉采访的背景、基本知识,并且有充分的提问提纲,还要有得体的言辞与清晰的表达能力;对采访对象来说,他必须了解情况,而且必须能清楚地回忆,明白地表达出来。其次,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记者的提问要清楚、具体,便于别人回答,而且还要善于在谈话中引导交谈步步深入。采访对象的回答以直截了当、态度鲜明为好,最好是既有总体概述又有一定的细节。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比如采访青年人时谈话语速可以快一点,问题也可以提得尖锐一些;采访小学生的言语要亲切和蔼,谈话题目要小,要简明;采访领导人可以谈论一些比较大的题目,让他们自由发挥等等。
      除言语之外,访问中的非言语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双方的表情、手段、体态等能直观地传递个人的态度、情绪。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女记者走进某个采访对象的办公室,不经意地随手扇扇飘到面前的烟气,就可能使双方一开始就陷人尴尬的境地。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控制自己的非言语系统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恰当的情绪,使用得体的动作、手势与采访对象接触。
      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
      对于采访活动来说,记者与采访对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记者是提问者,是主动一方;采访对象是应答者,是被动一方。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对于一般人来说,记者凭什么去问别人的事呢?特别是那些可能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事所涉及的人,记者的采访无疑是会给对方造成“曝光”的后果,因此,这种采访常常遭到他们的拒绝。在这里即出现了采访中角色的互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社会的角度对采访对象作出分析:采访对象只是一个或某个群体,他或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是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的。比如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要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要受到公众的监督。那么,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关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无论是做了错事想掩盖的单位,还是骄傲自大的明星;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会舆论,因此也就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对待记者这种社会舆论的代言人了。在这里:第一,记者的活动要以报社、电台、电视台和读者的名义去采访名人或是被批评的人,即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去访问,这样访问的角色互动,一是可以增加记者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对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第二,在采访活动中不能从态度上进入采访对象的下属、崇拜者的行列。如果访问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双方的角色互动会助长对方“居高临下”的气势或傲气,也在气氛与心理上对采访者不利。我国著名报人顾执中说:“很多人,见到了大人物,惊慌失措,失去了常态,也有些记者,在旧时代,在被有权势的人物接见时,感到手足无措,神经癫疯了起来。”而顾执中本人在一次采访桂系军阀李宗仁时,一见面,李宗仁就显示出倔强的态度,说:“我今晚很忙,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可跟你谈。”顾执中毫不客气地说:“用不了十分钟,五分钟就够了!”说着就提出了李宗仁非常恼火的汪精卫的问题。火一点着,李宗仁便不绝地责骂起汪精卫来。十分钟到了,顾执中看看手表要走了,李宗仁却说:“顾先生,不要走,我还没有讲完。”他一口气讲了一个小时。以采访世界各国领袖著称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在采访世界各国领导人时以其尖锐泼辣的发问,常常使一些领导人难堪,她说在采访这些掌握着无数人命运的人物时,自己一直扮演着昂首阔步的角色。
      三、利用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互动的条件
      在采访这种人际交往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心理互动的条件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是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可以利用的条件有:
      1、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
      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记者的访问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促进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
      即记者在采访中,可以让对
      理互动。第一,利用“一致吸引律”
      方知道他与自己的一些共同点或相似性,比如告诉对方我们年龄一样大,我们的孩子都在同一年级读书,我们都是某一专业毕业的等,就能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第二,利用“互补吸引律”即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带给对方欲求的信息,给对方以新的知识,给对方以荣誉感,给对方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会增加吸引力。社会心理的研究表明在婚姻、职业及友谊场合中,两个人的角色不同时,除必要的一致性外,更多的是服从“互补律”。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在交往关系不深的采访中,记者出场的服饰、举止、谈吐,甚至长相都能影响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因而记者在平时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比如穿着整洁,处事大方,言谈文雅、得体,讲究礼节礼貌,适度打扮等等
      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是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比如在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就越容易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知己,这在人际交往的早期更是这样。因而记者在采访中应当利用时空上的共同点去接近采访对象。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人们常说“出门十里是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见乡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因而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同乡,在外地说乡音、聊乡情会觉得格外亲切。第二,利用居住、工作等地理上的接近性。当人们谈起自己曾居住过、工作过或到达过的地方,常常有怀旧之感,即使谈谈自己亲友所在的地方也能唤起对方心中的某种特殊感情。第三,利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比如共同参加一个活动,外出同乘一车,开会议时同居一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有一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在互动过程中一般是会自然而然地处理好关系的。
      第四节采访中的社会认知效应
      我们知道认知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对于社会的和物质的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认知的生理基础是以前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的复活,当人们感到某些相同的、或是相似的对象的时候,这些暂时联系就会恢复过来(或作用起来)。”①在认知过程中,过去的经验、感觉产生的情绪状态以及其他情境性特点都可以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知觉,因而在采访的认知过程中也常有偏差出现。
      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的偏差、失误,以致于造成的错觉,同样既可以由主观原因引起,也可以由客观原因引起。在客观方面有认知的条件(如距离、时间、角度、工具与技术、社会普遍认识水平等),在主观方面有记者认知的习惯(如认知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偏差,归类方法的不当,推论根据的不正确,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局限等),这些都会在记者个性特征的作用下,产生或明或暗的程度不同的偏差。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错觉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个别的特殊事例,不能证明人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事实上,由于人能发现错觉,并能找出产生错觉的原因,条件及其规律性,恰恰说明了人能正确地反映现实。”②这些错觉也好,偏差也好,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利用这种规律引导采访心理的反应就是认知中的效应。那么,采访认知中有哪些效应可以利用呢?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采访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记者见到某个采访对象时,第一眼看上去对方或很邋遢,或很冷淡,或某个方面不顺眼,那么,就往往对他后面讲的话听不进去,甚至会对他的一些好事也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反感。反之,第一眼看上去顺眼的人,对他后面的谈话都会有好感。“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①
      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一般来说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都十分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它的印象深刻,在短时间的人际交往中很难消失,它会对继起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第一印象并不都是正确的,原因在于人有性格外向的,也有性格内向的。在与记者初次见面的时候,外向的人常常热烈外露,内向的人却不见得都把热情表达出来;还有情绪波动,环境影响,身体状况的变化,这些都会使你的第一印象出现不正确的地方。极端一点说,你初次接触他,不见得能看到他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比如说他反常情绪的泄露,这就可能使记者的第一印象蒙上不客观的色彩。当然,我们并不完全否定第一印象在认识上的作用,问题在于当记者的人不能太看重第一印象了,不能在知觉习惯上固执地坚持第一印象的看法,排斥后来的新信息,形成先人为主的思想方法。如果是这样,那对采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它同前者相反,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同样会对采访有害处,
      当然,作为采访心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面,记者也应当注意自己给采访对象的第一印象,比如着装、言谈、礼貌等等。假如由于某种原因,使第一印象不尽如人意,则应当利用近因效应进行补救。
      二、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我们在采访中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即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同首因效应一样都是由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引起的。所不同的是它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有某种看法以后的“推导”作用上,它可以简化成这样一个公式:他是好的一-他的各方面都应当是好的--他不会有什么坏的地方,或是有一点也不算什么。与这种晕轮效应相反,即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这么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这就是扫帚星效应。
      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同第一印象一样,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十分普遍的一种现象。采访认知中有了这种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记者自己在采访中也可能使采访对象对自己的印象出现晕轮效应。这恐怕和记者的名气有关,与记者访问初期的表现有关,甚至和记者说话的口气有关。但是,采访工作主要是由采访对象讲事情、记者进行引导与记录的工作,所以这种效应没有多大的害处,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如果有了扫帚星效应,则这次采访可能会泡汤,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三、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定势是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①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等。因社会现象形成的定势称“社会定势”。在采访活动中主要表现的是社会定势。例如,当你预先知道你要采访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名人时,采访中就会对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一些平常之举,你也会从崇高方面去理解,他的某些不得体处,你还会为其找出“溢美”的理由。相反的,当你得知采访的是一位不好的人物时,你就会对他的一举一动看不习惯……这就是认知中的定势效应。人在认知外界事物时有一种预测性的心理活动叫作知觉定势。知觉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知觉事物的心向。比如有人把胖子看作身体健康,把瘦人看成心胸狭窄,硬是把一些无关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也是人们认知事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在每个记者的采访中或多或少地都出现过。根据我们对50位记者的调查,自认为在采访中曾有“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帽取人”的占82%,其中认为自己的定势效应很厉害,并难以自制的有16%;认为比较严重,时有发生的占34%;认为只有在特定的心境下才偶尔发生的占32%,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很少有这种现象。定势效应并不一定全是不好的事,在某种情况下它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比如在得到的信息比较少的情况下接触一些不太熟悉的人,记者们就常常根据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作为认识的线索,加以逻辑推导,按一般人的规律来认识现象。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对开展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也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因为它毕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是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的,而推断的事物也还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性。
      在研究定势效应的时候我们还应当看到,知觉定势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起作用的,它和人的需要、情绪、态度及价值观念有关。在需要强烈的时候,情绪高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它的左右。比如,在一种报道形势下,急需某方面的稿件,记者去找一个印象还可以的人谈话,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哪怕他有些说法不合情理,有的地方出现破绽,记者也会深信不疑地发稿。这时候的定势效应往往使记者的认识能力降低,以致于造成新闻失实。而在时间不太紧迫、记者对某一稿件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定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比如有的记者对一些人有成见,认为某一地区的人“心眼多”,认为某一地区的人性格暴躁,认为某一种职业的人“油滑”认为某一类人“心术不正”等等,这种对人持某一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依据的现象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人们由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而集合在一起的对不同的人群认知的一种共同的较为固定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是人们沿袭下来的、未必有事实根据的看法。从思想方法上来说,社会刻板印象来源于人们分门别类地归纳事物共同特点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区别事物、归纳事实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这种思想方法固定下来,并以人为其对象,就会形成刻板印象,产生不正确的态度,有的还会形成偏见。
      记者本人在采访时,要头脑清醒,尽量避免这两种效应干扰自己对他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