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外用心理实验方法验证和探讨传播者的情况
新闻工作者在传播学研究中属于传播者,对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可归人对传播者心理素质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西方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心理实验对传播学的诞生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卜卫在《心理实验在传播研究中的作用》一文中对传播研究中心理实验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她在结论中写道:在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中,虽然都有心理实验研究,“但实验研究集中在传播效果研究方面”,“在有关传播者的研究中,我们几乎只能谈到关于传播者'信度’的实验,这个实验旨在强调传播者'信度’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在这个领域中较重要的研究如'把关人理论’、'媒介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影响’、'新闻的社会控制’、'新闻价值’、'媒介霸权论’”'传媒体制’等都没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①。
从卜卫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在对传播者的研究中很少运用心理实验方法,至于对传播者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可能就更难寻
觅。
二、我国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我国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方面的实证研究也不多。根据陈崇山、弭秀玲主编的《中国传播效果透视》和刘京林、周光荣主编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及刘京林、罗观星主编的《传播·媒介与心理》这三本书共收集到的有关运用实证方法探讨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调查研究报告共有27篇,其中涉及新闻传播者心理的有4篇,第一篇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编写的《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第二篇是陈崇山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满意程度研究》;第三篇是余小梅的《对记者或主持人社会技能结构的分析研究》;第四篇是张轶楠的《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研究》,其余23 篇则均是对新闻受众心理的调查研究。除了这三本书之外,还有刘京林的《对记者向性的测量与思考》。在以上对新闻传播者心理进行实证研究的6篇文章中,专门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进行实证研究的只有余小梅和刘京林的两篇。尽管这两篇文章还存在许多不足,但由于她们的研究在这片“荒地”上留下了最初的“脚印”,所以有必要作一简单介绍
(一)对记者成主持人社会技能站构的分析研究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余小梅的《对记者或主持人社会技能结构的分析研究》①是我国在这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作者认为,由于新闻采访和节目主持都属于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这决定了记者和主持人应当具备较熟练的且结构合理的社会技能(或社会交往技能)“社会技能”被认为是“用于描述个体在人际关系层次上同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的术语",也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作者采用美国心理学家 R.ERiggio编制的、于鲁文翻译的社会技能量表(简称“SSI”),对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或主持人工作五年以上的专业人员(简称“从业组”)其308 人进行了测试。同时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播音主持专业、文艺和电视专业的475位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为对照组(简称“大学生组”)进行比较研究。由于这几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可能从事记者或主持人工作,所以两组有可对比的价值
“SSI”是一份由90个题目组成的用来测量基本社会交往技能的量表。”该量表含有六个分量表,在两种水平上,即社会的(或言语的)和情感的(或非言语的),来测量社会交往技能。每一水平上,分别测量表达性、敏感性和控制性三种因素。表达性是测量个体沟通信息的技能;敏感性是测量个体对他人信息予以解释的技能;控制性是测量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沟通过程的控制与调节的技能。SSI的每个分量表由15个题目构成。”
通过对从业组和大学生组SSI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在言语表达能力维度上,两个组的差异不显著,甚至大学生组还略高于从业组:但是在非言语表达和言语控制的发展水平上,大学生组落后于专业组(差异显著),说明与从业组相比,大学生组在社会技能结构发袋上存在不平衡,"由此面知,在整个社会技能中,仅仅强调某一种社会技能的提高是不够的、对某种特定的职业而言,应更加注重其整体的结构与平衡”,以免“影响其他社会技能的发挥”。为了提高未来的记者或主持人的社会技能整体水平,以使其结构完善,学院应当在课程设置上做相应的调整和充实
(二)对记者向性的测量和思考①
(对记者向性的测量和思考》一文是刘京林对新闻工作者向性特征的调查研究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属于内向型者,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其认知方式和行为活动的主要参照点是主体的知识经验。这类人的性格表现为沉静孤独,处事谨慎,深思熟虑,反应迟缓,不善交际,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属于外向型者,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个体的外部世界,其认知方式和行为活动的主要参照点是外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这类人的性格表现为活泼好动,情感外露,不拘小节,思维敏捷,善应变,愿交际,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间型。
凭以往经验,人们一般认为,作为社会活动家的新闻记者应当具有外向型的人格特征。就此问题,作者采用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个性能力测验研究所教授卡特尔(R.B.Cattle)主持制定的16种人格因索(16PF)对123 名新闻记者进行了人格测试。这 123位记者来自中央三大台(电视台、电台、国际台)、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以及部分省、市电台、电视台。其中三分之二采用团体方式进行,三分之一以个体方式进行。在回收的有效答卷中又筛选患到1位主要从事采访工作的新闻记者,其中男50人,女31人16PF通过187个题目可以测出被试者在16种人格特质方面的情况(这 16 种人格特质有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捷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紧张性),从而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特征除此之外,16PF还可以根据实验统计结果所得出的公式,用有关量表的标准分数推算出一些可以形容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包括有:1.适应与焦虑性;2.内向与外向性;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4.怯懦与果断性
测试结果主要有两点:
1.这81位新闻记者的向性平均值X,为5.83,该向性分数95%的置信区间为:5.22 235 岁以上者较之35 岁以下者更趋向于内向型,说明年龄增长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格内向的发展呈正相关
以上结论在与一些记者的座谈中得到普遍认同。大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与中国记者大多同编辑合二为一有关(所谓“外出为记者,在家为编辑”),记者在采访中较多地表现出外向型特征,但编辑工作又较多地体现出内向型特征。其二,记者工作既有进行采访活动与人打交道的一面,又有独立思考、后期写作(或制作)的另一面,而后面这项工作显然需要较多内向型特点。可见,一个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蒜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这个调查研究表明,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其实,向性类型并不是影响记者工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索,这项研究旨在说明: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量化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只有将质的分析和实证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的结果才会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