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
-
研究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8新对从业人员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编制新闻发党人员职业能力测评量表提供理心依据
第一节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分析
一、关于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
(一)什么是素质
时下,“索质”一词的使用率颇高、像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索质、综合素质等等。那么,什么叫“素质”?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生前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给它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素质”(diathesis)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的别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这是“素质”这一概念的原义。它比较强调的是有机体生理方面的特性,而我们现在讲的素质,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从内涵看,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不仅有先天禀赋,同时也是后天社会实践的结果、可以说,它是有机体先天和后天活动形成的“合金”,从外延看,由于素质不仅是生理、心理的层次结构,而且也是在社会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因而,人们在后天的成长中形成的一些东西也可以归入素质之列,如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这显然都是后天形成的。根据“素”这个字含有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
、“因素”之意,所以,“索质”一词常常被理解为构成人的某个方商经因素、无事,指谓“心理素质”,比如优秀的宇航员,除了具有健康的体辣、还应具备性格坚毅、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心理可容性强、耐得住狐独,能克服空间飞行心理障碍等心理索质;又如优秀的国际职业拳击手除体能强、力量大外,还要具备出拳速度快、心理调节能力强等心理特点;再如教师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数学家的逻祖思维能力、品酒家的味觉分辨力等,都是构成人们各自职业的必须具备的主要心理因素,即心理素质。
(二)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
1、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人,其心理现象或曰心理活动(二者内湖一样,区别在于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的构成都是一样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有些归于智力,有些归于非智力因素,第三者是没有的”①。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内容相同,请看下表:
认识过程;想象、言语感知、记忆、思维]--智力因素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的心能力②
现现象(活动)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非智力因素
动机、需要、世界观、
个性意识倾向性:信仰、兴趣心理状态;觉醒、疲劳、睡眠、注意
从上表可以看出,智力因素即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耐包括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索质的关系
人的心理现象是个大概念。根据目前的研究水平,凡是人,其心理现象均被涵盖于上述表中的内容里,而心理素质则是指根据某种职业的要求、从事该种职业的人应当更突出地具备哪些心理特征,或者说哪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更为重要,心理素质被涵盖于心理现象之中、警如、飞行员的空间知觉能力和注意的广度,火车调度员的应变能力、音乐工作者对曲调节奏的感知能力是从事该种职业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心理特征即心理素质,就其内容看,都被包容于人的心理现象之中。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模型①
心理索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究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一个多层面、内涵丰富的心理系统。有的专家认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模型由从内隐到外显的四大心理系统构成,其中蕴含着34种因素。
1、最内层的心向系统。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等6种心向。
2、次内层的心态系统。是人才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包括自立、敬业、竞争等8种心态。
3、次外层的能力系统。是人才发展的根本保证,包括观察、创造、抗挫折等12种能力。
4、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是人才认识他人的线索,也是人才内在修养的标志,包括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等8 种行为习惯。
二、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新闻心理学家张伯源认为:“人的心理索质,尤其是性格、是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人对外界事物如何进行感知,经受情感体验。作出思考、形成态度,给子反应等的基础或出发点。”可见,人的心理素质对于人的行为的重要性。研究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对于调控其行为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真正从事这种研究时,就会发现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分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原因之一: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记者,其心理素质与社会上其他人文科学工作者(如哲学家、教师、法律工作者等)有许多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人类最优秀的素质,新闻工作者最好都具有,因为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例如有研究者曾总结出在高科技时代优秀人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内容绝大多数都适用于新闻工作者。比如,作者对这类优秀人才的智力因素做了如下归纳:“感知敏锐、反应迅捷;观察全面、精细而又准确;注意范围广,稳定而又能迅速转移;记忆清晰准确并持久;思维敏捷流畅,推理逻辑严密;想象丰富生动,富于创造性;接受新事物快,善于模仿、善于学习;独立思考,见解创新;长于综合,精于分析;心灵手巧,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创造新事物。”作者对非智力因素是这样总结的:“自我约束”、“自律”“具有高度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敢于承诺,对自己对社会认真负责,言必信、行必果”,“目标明确,显示出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遇到困难挫折不退缩、不动摇……”
原因之二:新闻工作者的外延很丰富,就媒体而论,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分;因分工的不同,又有记者、编辑、编导、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灯光师、化妆师之别;从行业分类看,又可称为科技文卫、体育、驻外、战地记者等等。分工的细化带来了职业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人的素质要求又是不尽相同的。像电视记者要有“现场报道中的驾驭能力”,“才思敏捷”,是“新闻写作的高手”①;电视制片人应当有“创新意识、协同精神、经营理念”和“人格力量”①;广播记者要有“对声音的特殊的敏感和迷恋”②,播音员主持人要沉着冷静、自信等等。对各类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细分、归纳是件不轻松的工作。由于记者是处在媒体前台的主要人物,是媒体信息的主要采制者,所以我们在以下的分析中,虽然仍冠以新闻工作者,但实际上是以记者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在研究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时,需要说明两点:第一,以在第一线采制新闻的记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根据中外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亲身体会,以当代优秀人才共有的心理素质为参考,进一步分析其中有哪些方面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这对于我们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及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都有借鉴作用。
(一)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
探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首先应搞清智力的内涵。因为智力与能力关系密切,所以把这两个概念放到一起分析。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能力则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和能力“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维系着一种内隐和外显的辩证关系”③。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在其著作《成人智力测验》中写道“智力是个有目的的行动,理智地思想以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的或综合的能力”。人们在论及智力时常常用能力去表达,反之讲能力时又离不开对智力的分析,一者难分难解。所以不少心理学家对智力和能力进行了统一的研究和论述,并把它们统称为“智能”。因而,我们可以把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和智能因素作为同一个问题来研究
比如,美国朱利安·哈瑞斯等人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论述记者的素质时曾写道:“渊博的语言知识和得心应手地遣词造句并自成一格的能力是一名优秀记者最基本的武器。记者必须始终保持警觉并能迅速考虑好如何顺利地从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更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记者大多是在时间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工作。他们不断地与时钟赛跑以赶上截稿时间。所以记者的另一素质是必须具备在压力下安静工作的能力。”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远生遗著》里提出记者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即能力)是:①脑筋能想;②腿脚能奔走;③耳能听;④手能写。近年来我国有人撰文,在论述记者的智力因素时指出:“广交朋友的社交才能”,“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随机应变的发散式思维”,“超乎寻常的洞察智能”,“捕捉信息的新闻敏感”,“见微知著的预测能力”。以上种种能力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在信息时代,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也提到了日程上。在这些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
(二)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只是开发的问题。”①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要使成才变为现实,必须在实践中把已具备的智慧潜能转化为智慧行为。在这一转化中,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如果说智力因素对于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即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收、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各种活动中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难以显示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活动,则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生前曾对应当重视记者的非智力因素作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选拔新闻人才的标准,往往是按照一般党政干部的要求,而没有结合新闻工作的特点。选出来的人,政治表现,家庭出身都不错,但三五年过去了,有的人始终上不了路,有的人就是适应不了记者工作,所以、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党政干部的共同标准以外,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记者要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需要采访的任何人打交道……记者就是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可亲可信,有滔滔不绝的话告诉你,这不一定是什么思想品质问题。而是同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①
国外一些著名记者在总结优秀记者的素质时也大都把侧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上。如美国的麦克杜戈尔认为,记者的素质应包括“机敏、才智、勇气、坚韧不拔、乐观、诚恳、想像力、观察力适应力等等。”法国的让·布尔内说:“依我看,好记者的素质有三条:一、随时随地可以投入工作;二、严谨;三、精确。”日本的加滕俊氏说:“真正的大记者,名记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湿和的、谦虚的人。”
以上引文中的有关气质、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像乐观,诚恳、适应力、严谨、精确、温和、谦虚、坚韧不拔、勇气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
神、高尚的人格等也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探讨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络养新产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以其整体的相万渗透性来影响人们的智力活动,为叙述方便,本书主要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手所起的作用。
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曾说:“报人在精神……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为国家为人民公共利益外,不容曲用”广播战线优秀□□员齐越同志认为“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念念于职业的神圣”,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这就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奋斗的动机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成日内驱力。
动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无论哪种都能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关键要看由动机激发起的行为所朝向的目标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各种生理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但是引发人们行为的动机并不是随时可呼之即来的。它必须在人的某种需要和某个具体目标相结合时,才能使人跃跃欲试并产生朝向目标的动力,这个动力会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
记者的新闻活动也是如此。当年在埃德加·斯诺的心灵中始终蕴藏着一股为追求直理伸张正义,伺机捕捉世界重大事变的需要,但仅有这种需要是产生不了行为动机的,只有当这种需要与“突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到中国□□领导的红区去”这个具体的目标相结合时,才有可能在他心中激发起一股不可遇制的动机即“向全世界报道红色中国的真相”。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他破釜沉舟毅然“踏上前途未卜的非凡旅程”。可见,动机对人的行为有目标导向作用
由于人的需要层次及追求目标有高低之分,所以二者相结合形戒的动机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有二:一是有强有弱;二是有正有负。
如为谋取个人名利的需要所产生的动机,可以是很强的也可以是很弱的。但无论动机是强还是弱,由于谋取个人名利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因而由其产生的动机方向就人民的利益而言就是负方向。
高层次的需要(视党和人民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一旦与合适的目标相结合就会产生正向的强大动力,推动新闻工作者为党的新闻事业充分发挥其才智
动机如此重要,新闻工作者是否对自己每一次行为的动机都那么明了?不一定。行为主体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无论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动机对主体的行为都会顽强地起着目标导向的作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颗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心。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新闻实践锻炼,已逐步将党和人民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并带着这种需要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去捕捉那些有益于社会的目标。久而久之,由这种需要和目标相结合而产生的积极的动机就会形成一种定势,最终内化为主体人格的一部分,并进人潜意识之中,一旦遇到合适的目标,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那一天起,数十名中国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源源不断地发出消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不断升级的科索沃危机。在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野蛮袭击中,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以身殉职,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它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激发、选择和调节等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视为同义词而混用。但是在心理学里,它们是有区别的。原始的情绪被看作是与人的生理的需要满是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在此,我们取其社会生活的意义,一般不对二者作严格的区分。只有在与人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相关系时,才采用“情感”一词
(1)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
新闻“一快二新”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然而智力因素只有经过情绪情感的激发方可催化成最佳组合并发挥出最高的效能。徐迟同志写《歌德巴赫猜想》时,完全处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中,他“被生活和人物强烈感染”而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他认为“记者不被生活所激动,激动到身不由己,欣然命笔的程度,就不是好记者”
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对自己服务的对象漠然置之,即使智商再高也很难写出撞击人们心灵的作品,很难播出动人心弦的节目。智力只有被情绪情感所激发才能催化出绚丽的智慧之花。
(2)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
人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选择性功能,这是由情绪情感的本质所决定的。“情绪的核心本质是个体对环境意义事件关系的反映,与个体的认识和评价相联系,伴随一定的生理过程而产生。”可见,情绪情感对认识因素有依赖关系,同时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又有选择、支配、定向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情绪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作为适应手段,它是支配有机体采取行动的重要心理能力;作为一种状态,它为有机体的认知加工提供背景;作为特质,它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成分;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和成分。情绪对有机体的生存和生活有重要的价值。情绪情感问题经常发生在人们心理生活的前沿,影响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方向、行为的选择,涉及到人格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处理”。
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选择性功能突出地反映在记者的道德感和对新闻的价值取向上。
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不同的价值取向。美国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察、情感或意见的基础上的。”记者采写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写是受其道德感制约的。同样,编辑选编什么样的稿件,把它安置在报纸的什么位置上,同样也要受道德感的制约。
上海有两家报纸的夜班编辑,在已经拼好了第二天版面的情况下才获得了当天发生的一件新闻:女工陈某某飞在许多围观者都不去救一个溺水者的情况下,她不顾自己已经怀孕五个月的身子涉水救人。要不要拆掉原版,补进这条新闻?引起了这两家报纸的夜班编辑的思考。他俩都曾先后与陈某某所在的单位通话,了解她平时的表现,答曰:“平时表现一般,还有一些曲折。”这样,两位编辑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陈某某在关键时刻的不寻常表现与平时的一般表现的问题。编辑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必然会折射到他们对这条新闻的价值取向上。结果,有一家报纸的编辑倾向于单位对她平时表现的评价,没有改版;而另一家报纸的编辑则更看重她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行为,毅然换版,将消息刊发在突出位置上,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
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种稳定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控制着主体的认知活动;二是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需要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
为做到前者,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培养自己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思想感情。
为做到后者,新闻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情绪情感虽然对智力活动起积极的激发作用,但是人的情绪情感并不是无羁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指出:“增进智力的同时,也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控制冲动性,否则智力是提不高的,即使提高了也会出现反复。”进入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对于控制情绪情感问题产生了兴趣。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淮(P.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D.Mayer)在1990年首先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过程。因情绪智力的提出又引出了情绪智商(即情商,EQ)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与传统的智商(IQ)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情绪智力的高低。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博士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中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尽管时至今日,对情商的定量测定还没有研究成果,但是,有关情绪智力是决定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的思想,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①。
作为新闻工作者既应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也不能忽视其情感智力②。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较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有这么一件事:一电台记者接受了采访一位即将离任领导的任务。当见到自己的老领导时,顿时往事涌上心头,感情难以自制,结果把采访任务忘得一干二净。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活动受到抑制,这是他这次采访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把握好情绪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情绪情感结构可以从空间意义和时间意义的角度去研究,其目的是为在新闻领域里能主动地寻求科学、合理的情绪情感分布,并借此提高新闻活动的效果。
从采访的角度分析,记者应有意把握情绪情感的平衡,对采访对象不可“春暖秋凉”,时亲时疏,应一往情深,保持时间上的情绪情感平衡,同时记者还应对各种采访对象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
彼。
第三,寻找新闻工作与受众之间情绪情感触发的敏感区,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是受众,情绪情感是者认知的中介。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有利于加深。者之间的相有理解。因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新异,不同的受众其情绪情感的敏感区也不尽相同。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各类受众,寻找自己与受众之间情感触发的敏感区,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量及表达方式以期达到较佳的传播效果。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的同志非常理解台胞的情绪情感触发的敏感区,他们编写的稿件通过徐曼小姐甜美,温柔的声音传递到海峡对岸,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一家海外中文报纸评价徐曼的播音艺术是:“美而不娇,甜而不腻,轻而不浮,软面不靡。”徐曼的播音像吸石般地吸引了千万颗台胞的心
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
有的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过程分为知、情、意三大类。所谓知,是指认识过程,它的任务在于人们通过感官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性质;情即情感,它是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中介,它既可驱动人们饶有兴趣地观察、思考客观世界,又能将人们的认识过程延续到意志过程中去,从而使人们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去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进而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意志是人们智力活动的强化剂,凭借它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靠意志力去强化智力活动更具有特殊意义,这是与新闻工作的特点分不开的。和其他一些职业相比,新闻工作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竞争性
胃险性表现在:要想迅速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新闻。记者有时不得不冒生命危险。据报道,1989年世界有65名记者在政治动荡的国家里因执行采访任务而被杀。新闻工作本身的冒险性决定了记者必须以拼搏的精神获取新闻
新闻要求快,要求高效率。要想抢到独家新闻,就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勇于夺冠的精神状态。这同样要求记者意志坚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新闻工作者应进行多方面的锻炼,其中有两个方面更为重要:
(1)增强自控力
战胜种种客观困难的前提,关键是首先战胜自我,战胜自我碗是靠意志力去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包括两个内容: 是遏制不符合目标需要的心理状态及活动的柳制性机能;二是保持和激发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探讨,选择,排除于扰、坚持计划等活动所需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和活动机制。通制、控制是为了激发,为了以意志力人改造客观和人的主现世界
(2)增强心理承受力
承受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相对来讲,人们承受来自心理上的压力比承受生理上的(如遭受皮肉之苦)更困难
新闻工作者与其他一些职业者相比,其心理承受力应当更高。因为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最为广泛,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其服务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人,因此新闻工作者较之其他行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更频繁,人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处理起来更加困难。尤其当记者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面与某些人的价值观或切身利益相冲突时,记者就难免遭受打击、报复,诬陷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搞批评性报道往往给记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不乏这类情况:两个年龄、学历、智力相仿的人,一个在短短的几年内突飞猛进,成为单位的业务尖子;而另一个却业务平平,无所建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两个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之所以在人的心理特征中具有重要意又就在于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
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它处于性格的最高层次,并对个性心理特征中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气质、能力(内含智力)具有统帅性的作用,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
由于性格表现在人们对万事万物所持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因而性格会在一个人所有的内潜与外显活动中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以区别于他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性格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及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其他心理因素所不能比的。
首先,性格在形成中离不开人的智力活动,但它一旦形成就对智力活动起到有力的制约作用。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有共同优异的性格品质: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的事业、对新闻工作执著的爱及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自尊自强、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无疑大大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挥。
其次,性格上的弱点常常成为新闻工作者智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像软弱、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懒惰马虎、情绪波动等性格特点常常成为一些新闻工作者一事无成的主观原因。
再有,性格特点有可能弥补智力上的某些弱点。俗话说,“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上的勤勉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正因为性格对人的智力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新闻工作者就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优良的性格品质,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党的新闻事业做贡献。
综上所述,由于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调节、制约及强化等作用,所以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然,我们强调非智力因素并不是轻视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二者在一个人身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也才有可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