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同样,一门学科如果没有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立足于科学领域。因此,对新闻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对新闻心理现象的分析,都有赖于对该学科理论的认识和把握。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没有形成本学科独立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其母体学科新闻学和心理学都已具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理应成为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当然,这种新学科理论的建构绝不是相关学科理论的叠加和拼凑,而是在新的意义上的融合和重铸。
第一节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产生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虽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他们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他们的心理活动便打上了直接作用于他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新闻活动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认识主体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体与社会体的统一。客观世界在他们身上引起何种反映,不仅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也取决于反映者本身的自然纺梅(E泰人和养经系统)及其社会展性,国此新闻活动传,受百万的人理要有明些的主观包影
一,客观现今落解那联动以识主公心理低动产生的源象新闻传播者和新师受众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内容源于客观世界用列字的话来说,是客及多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复写、摄影、写 镜像"①
(一)新闲传播者心理
新闻传播者郎新闻从业人异,是从事采集、写作(制作),编辑,播出新闻的人。其中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制新闻,他们直接德触的是客观世界(主要是社会现实)。记者凭着感觉器官--脑真实地反映客观刺激物,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采写消息,通讯须再现人和事的原貌:采制新闻报道须记录真实的音响拍摄电视须录制真实的画面:撰写新闻评论则一定要有现实存在的特定的某一个或某一类评论对象
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惟一标准。记者必须深人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当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任何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合理想象、夸大演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等现象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的
引起编辑在编排稿件中产生的种种认识活动的主要客体是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包括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播出(或主持)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编辑已编好的稿件,虽然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对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记者、通讯员提供的精神产品,但是他们在新闻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二)采访对象心理
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便使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活动是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的:他们或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群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由于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会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成败,因而要求记者不仅能认真研究采访对象共同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还应根据每一位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采用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只有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沟通顺畅、相互配合真诚时,记者才有望得到真实的新闻素材。
(三)新闻受众心理
新闻受众心理因媒介不同分为读者、听众、观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所提供的媒体世界。新闻媒体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和多媒体。新闻媒体凭借文字(或声音或图像)等有序的符号群来刺激新闻受众。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事业的发展和电子媒介的普及,广播、电视逐渐成为家庭的“第五壁”,在世纪交接之际,多媒体,互联网又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几乎充满了人类整个生活空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这个信息环境对于人们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呆子”在人们生活中已日渐增多。
新闻受众是生活在感性的物质世界和媒体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中,他们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往往以积淀于内心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照,认知、验证、评价媒体世界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真伪、美丑、善恶,从而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与人脑的两种信号系统
新闻传播者面对可视可触的感性世界,新闻受众面对由文字、声音、图像所构成的媒体世界,并不一定能完成对新闻的制作和理解。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脑和神经系统对客观世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将外在之物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新闻作品的制作和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理解(即新闻价值的实现)。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各自进行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用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晚年提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恰能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巴甫洛夫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以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群。而新闻受众在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时的神经活动过程正好与记者写作时的神经活动过程相反。受众通过接收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在大脑里还原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从而间接地在头脑中再现了新闻事实。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
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
三、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虽然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其内容都取决于客观现实,但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刺激。新闻传播者选取什么样的新闻事实,采访对象给予记者何种新闻素材,新闻受众接收何种新闻报道,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需要。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新闻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他们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一)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新闻传播者的群体代表某个新闻机构。在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新闻机构又代表着不同党派、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质的选择、量的控制必须纳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体框架之中,自觉地掌握传播新闻的主动权,能动地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和成果。在这个总框架内允许记者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一种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活动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Kelley)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环境事件的理解和预期”,他说:“人类由他创造的各种半透明的模式或样板去观察世界,然后试图去适应构成这一世界的现实……让我们把这些供人们试用的大小模式取名为不同的建构吧。它们就是析解世界的各种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的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的),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它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
在各种新闻文体之中,尤以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识,因为新闻评论就是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评论对象去论说的。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二)采访对象的选择性
作为新闻事实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地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能否说服采访对象真诚合作,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一门艺术,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三)新闻受众的选择性
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接受什么、接受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如关掉收音机或电视机)。不论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新闻信息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有多么强大,有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造成的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