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
新闻心理学这门由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心理学理论之“矢”去“射”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之“的”。在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它们从各自的视域去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R.L.Atkinson)等人曾提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5种理论模式(或曰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这5种理论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比如,神经生物学可以揭示新闻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和接受新闻信息时人脑的生理、心理机制;行为主义心理学重点揭示媒介环境对于受众社会化的影响;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情结等理论可以纵向地分析常被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忽视的那部分心理活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有助于对于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而要、动机、自我实现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特别龙信息加工心理学对于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认知历程、特点、规律有独特的作用。本节主要选择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加以介绍。
一、两种现代心理学理论模式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该学派的理论观点是:否定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旧范式,竭力强调人的心理现象产生的两个极端,即刺激(指环境因素)---反映(人的行为)。由于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完全排斥人的内在的心理现象,因而遭到其多数助手和学生的反对,他们在行为主义总体框架之内强调重视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他是行为主义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他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强烈的认知倾向。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强调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第三,强调观察学习和强化刺激对于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这几个观点对于研究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都有着直接的显著的意义。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位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能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并能掌握现代化传媒工具和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这既与他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又与其个体的主观努力分不开,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样,受众的社会化过程与媒体所营造的精神环境、所宣传的榜样的力量及其主体内部的认知水平相关联。特别是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会接受大量媒介信息的影响。学习什么?向谁学习?学习之后是受到褒奖还是惩罚?儿童会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启示,找到榜样,并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播述人类的认知系统: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该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而在“研究具体事件的计算机科学和研究抽象事件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①
计算机的结构和人脑的结构完全不同,为什么二者可以进行类比呢?因为“类比不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人脑的结构间进行的,而在计算机的程序所表现的功能和人的认知过程之间进行类比”②。比如,计算机有信息的输人、存储、恢复、缓冲、输出等过程,而人们认知客观事物时也有一个如何接受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如何决策,如何把输人信息转换为人们的内部认知状态,以及如何把这种状态转换成为输出的过程。显然,计算机和人脑的工作原则,即信息加工的原则大体是一致的。从二者的功能上看,是可以进行类比的。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用以解释、分析人类一般认知活动规律的认知心理学理所当然地也可以用来解释、分析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无论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素材,还是新闻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加工都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像注意这种心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感官,而在这些信息中只有少数可以引起新闻传播者或受众的注意。人们选择何种信息?对同类信息选择何种角度?有赖于认识主休注意的选择,它受制于主体采制或接受新闻的目的、兴趣和需要等。
注意即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具有“线加工的特点”,就是说,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注意有过滤的功能,只有把同时涌入大脑的暂时不用的信息过滤掉,才能保证意识对输入的有限的信息进行清晰、准确的加工
又如记忆对输人信息的影响:"信息加工心理学法为,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做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因此,刺激和被试当前的心理状态,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被试做出什么反应。”①
用以上观点联系记者采访,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就是由注意选择并输入记者头脑中的信息,会引起记者做何种反应,主要依靠记者头脑中已积累的知识经验,也可以说是记忆存储结构,这种结构置于人的长时记忆里。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就很容易被提取到工作记忆(又叫做短时记忆、操作记忆)里去直接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但倘若在记者的长时记忆里没有或很少储备有与输人刺激有关的知识经验,那就必须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对该刺激发生影响。
再有思维对输人信息的调节和控制: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②。在信息加工心理学里,中枢加工器指人脑。思维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像注意的选择、记忆活动都是在思维的控制下进行的。新闻传播者采制何种新闻,新闻受众面对如潮水般的新闻信息如何鉴别、怎样理解、接受什么都需要思维的调节和控制。
二、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③。由于新闻活动属于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新闻活动中的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比如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社会知觉的规律和效应、社会态度及其改变、社会沟通、语言和非言语沟通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确定自己的角色地位,正确认知他人、认知媒体并有效地进行各种信息沟通,以及经媒介信息的影响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本节主要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其他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分别加以阐述。
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从戏剧舞台表演那里借来的名词,20世纪 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G.Mead)首先引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的。社会上的其他人对某种角色都会有一种公认的期望。即“角色期望”,并以这种角色期望来要求承担这种角色的人。
下面用角色理论来解释新闻活动中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一)对新闻活动中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
角色,是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林顿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的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美学家朱光潜说:“话必须是由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说,说给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听的。”这里的“一定身份”即一定的“角色”。
新闻活动中的传播者,是因采访、制作并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这种角色地位赋予了他们相应的权利和又务,在我国新闻活动中传播者通常被称为新闻工作者。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应当确定这样一种观念,即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而把个人利益融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中。
社会为各种角色制定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角色理论的角度看,1991年1月19日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就是为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规定的角色规范
采访对象虽然不属于新闻工作者,但应当包含于新闻传播者之列。他们一般只在新闻活动的采访阶段出现。采访对象是记者索取新闻事实的主要对象,包括当事人、目击者、新闻发布人员等。采访对象这种社会角色的主要义务是向记者反映真实的情况,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
新闻受众既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源泉),又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对象。他们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以主人翁的态度信任、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义务。
(二)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首先,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者,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角色理论家认为,实现角色期望的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被期望者”真正领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否则,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期望效果。新闻工作者从理论上认识到受众对于自己的角色期望并不难,难的是将这种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言行。有少数新闻工作者以权谋私,搞“有偿新闻”,利用采访机会吃请受礼,甚至发展到公开或暗示索取采访对象的馈赠。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人民群体对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
(三)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同一角色内的冲突如当新闻工作者的言行与党和人民的期待发生矛盾时出现的内心冲突,是坚守党的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采制新闻,还是为一已或小集团的利益搞假报道?面对吃请受礼的情况是坚决抵制还是以"别人都如此”、“下不为例”为借口,照吃照拿?
因不同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大多表现为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背人和作为一个记者(或编辑)这双重角色时,内心出现的矛盾冲突。有人撰文云:新闻工作者既是“现实的参与者,又是现实的旁观者",既是“历史的当事人,又是现实的见证人”,这种职。与人的双重性常使人感到进退两难。比如,作为记者应当在报道中坚持原则,但是作为常人,又免不了把自己的情感倾向掺人新闻品之中,作为记者应当在报道中坚持原则,但当被报道的事件与自已有利害冲突时,又有可能徇私情
角色冲突容易引起角色扮演者心理的紧张、不平衡。党的新闻工作者消除角色冲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排除私心杂念,自觉地服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在新闻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角色是职业角色,如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采访对象、读者、听众、观众等。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他们需要暂时放弃自己原来的角色去实际充当或在想象中充当另一种角色,并通过移情去认知、体验别种角色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角色的存在面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米德认为扮演他人的角色,也就是说,从交换伙伴的角度旁观自身的能力,是顺利实现人们之间
任何相互活动的必要条件。
(1)角色互换的形式
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到的角色互换;
二是隐蔽在角色内心的凭借想象进行的角色互换。在新闻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后一种角色互换形式。
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
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主要有:
A 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在采访学里把记者参与采访对象活动的采访形式叫做“体验采访”,是指记者亲自去感受与采访事件有关的活动。例如,记者为写关于交通拥挤的报道,有意隐去记者身份充当乘客,亲自体验乘车难的滋味。
▲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或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评论员)。▲编采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
a 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如作为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现场目击者向传媒提供新闻;被邀请到电台(电视台)跟主持人一起主持节目:报刊发表的读者来信,广播播出的听众点播,听众来信、来电(电话)等,新闻受众作为作者暂时充当传播者的角色
A 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他们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新闻受众,同时又经常以通讯员的角色为新闻单位撰稿,成为传播者的一部分。
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免惜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主要表现形式有:
上,记者委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写作,制作,有时在记者看来明白无误的问题,而在受众那里却不一定明白消楚。体验受众的心理,有助于排除受众在理解上的障
编轮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过:编辑写
完稿后,"当“自己好好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这就是让编辑设想自己处在听众的位置上去发现稿件中的问题。
▲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编辑是以主持人“我”的身份,而不是以自己的身份写稿,作为撰稿人,头脑里要装着主持人的形象,时刻想着“我”就是主持人,要有意识地写主持人说的话,表现出主持人的感情、气质和风格。
(2)移情在角色互换中的作用
移情在角色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移情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色。通俗地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
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转变。反之,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
角色互换,“换”,是手段,不是目的。换来换去,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加强传播者与受者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其根本的目的是使传播者更有效地为受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