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我想养鱼 ...
-
见时辰差不多了,两人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湿漉漉的田埂,让光脚的季辛夷几次打滑,他只能扶着赵清水慢慢移动到主路上,赵清水只当他没走习惯,也放慢脚步。
季辛夷家的人口单薄,而赵家却相反,所以季辛夷只拿了几条鲫瓜子,其他的鱼都让赵清水带回家去。
这个地方没有辣椒,但日常的油、盐、酱、醋,葱、姜、蒜、酱都是齐备有的,之前李大娘还送了一碗酸菜过来,这样做酸菜鱼最合适不过。
将几条鲫瓜子鱼鳞与内脏都处理干净,然后在鱼肚上斜刀划上几刀,鲫瓜子的鱼刺多且小,不适合切成片,只能直接整条下锅。
抓一些盐放在鱼肚上,用手涂抹均匀。然后放在盆里加入清水,多清洗几遍,洗好后控干水分。
对于季辛夷来说,生火是个大难题,虽然已经有火折子了,但每次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点燃柴火。
热锅放油,下入姜、蒜,还有少量黄豆酱。炒出调料的香味后,再倒入酸菜,继续大火炒香,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然后加盐调味、胡椒去腥,加入少量的醋增加酸香味。
调整火候大小,将打理好的鲫瓜子慢慢放入锅中,煮熟后起锅,撒入葱花就完成了这道酸菜鲫瓜子。
久违的鱼呀,虽然味道有所欠缺,但在这个年代能吃到鱼,季辛夷已经很满意了,而且是纯野生的鱼,即便是缺少调料,也有种说不出的鲜美。
为什么不能经常吃鱼呢?
除了买鱼不方便,这里的鱼还比较贵,都是鱼贩子去远处大河里捕捞,为了提高鲜鱼的存活率,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运往鱼市场,运输成本是相当高昂的,也就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经常吃上鱼。
季辛夷来村里一段时间了,也没见到有人养鱼,甚至连鱼塘都见着,难道大家都不会养鱼?
接收到这个信息,季辛夷也没了吃鱼的兴趣,匆忙刨了几口饭就往赵家跑去。
“二郎怎么过来了?”李氏正在收拾家里,其他人都出去干农活了。
普通农家百姓只吃两餐,第一餐叫朝食,巳时左右,大概早上九点。第二餐叫夕食,申时左右,大概下午四点。白天出门干活之前吃一顿,干完活晚上回来之后再吃一顿,一天的餐食也就解决了。
不过,现在城里很多地方夜间取消了宵禁,老百姓晚上都可以出门,夜生活也就丰富很多,各类酒肆的营业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所以城里人的餐数就多了一顿,习惯了一日三餐。
季辛夷长时间吃着三餐,如果在这里只吃两顿,怕是会被饿出病来,而村里人见她每日都要吃三餐,只以为是城里养成的习惯。
“大娘,咱们这里有人养鱼吗?”
“那东西还能养?不都是河里自己长出来的吗?”
在小溪村生活了几十年,李氏第一次听说养鱼,只有闲暇时去河里捕鱼。但小溪村的村民都不擅长捕鱼,大半天捕不到鱼,反而觉得浪费功夫,不如抓紧时间干农活。
“大娘,我想养鱼。”季辛夷的肢体和表情,都昭示着他现在很兴奋。
李氏不知道他为什么高兴,也不知道他要怎么养鱼,但还是宠溺的拍打了他一下,说到:“平时看你这孩子稳重又规矩多,现在才有个孩子样。”
季辛夷不好意思的挠挠头,突然想到以前没人养鱼,那就没有现成的鱼苗,还需要去河里捞。
“如果要养鱼,还得清水兄他们帮忙去河边捞鱼苗,可能会耽搁农事,我给他们算工钱。”说完季辛夷更加不好意思了。
“说那些干撒,这插完秧苗暂无其他农事,老大的掌柜也要给他放几天假,到时候都去。”
“那鱼就算咱们两家一起养的,大娘可切莫推辞。”
“只是帮忙捞几条鱼,算什么大家的,就你礼数多。”
李氏有些不高兴,她心疼季辛夷不容易,断然不会去占这个便宜。
“那听大娘的,我就先回去,顺便去田里转转。”
季辛夷现在没办法解释稻花鱼的好处,只能证明给他们看,大不了晚稻时带着他们一起养。
“去吧!”李氏笑着说到,看着他的背影想着,多好的孩子,程家这不开眼的。
季辛夷的稻谷种子有两种,一种是空间里面的高质量水稻,但数量特别少,另一种是本地购买的普通稻种,季辛夷准备将两种水稻混合,因为这种高质量的水稻可以与其他水稻杂交,从而提高整体收成。
将谷种装袋浸泡两三天,发芽之后,均匀的撒在秧田中,没有塑料搭暖棚,用山里的茅草代替。早稻秧苗的起苗期在二十五天左右,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而季辛夷采用了保暖方式,预计二十天就能起苗,这期间只要保持秧田里的水足够就行。
规划出十亩进行稻田养鱼,二十亩稻田进行常规种植,从而对比稻谷产量的增长情况。季辛夷站在田埂上,看着秧苗比别人家的更好,便心满意足归家去了。
两日后,季辛夷家的稻田便可以起苗了,由于他的秧苗起得早,除了赵家人,还有村里其他几个熟悉的小伙来帮忙栽种。
季辛夷一大早就借了牛车,去镇上买了猪肉和羊肉,小溪村离洪山镇只有十公里距离,赶牛车很快能来回。
季辛夷插秧的活比不上其他人,但做饭可是一把好手,索性呆在厨房做起饭来,李氏和清泉媳妇也过来帮忙。
令其他人不解的是,季二郎不会插秧很正常,但会下厨做饭就很不正常。不过他做的饭菜是真的好吃,大家也就把疑虑吃进肚子里了,管他的呢,大户人家的事儿,我们乡下人也不需要懂,有酒有肉才是硬道理。
所有人都是铆着劲儿干活,二十亩秧田,七天就插完了。
最后一晚上,季辛夷不仅买了肉,还买了好酒,吃饭时吴海问到:“季二郎,你那十亩稻田弄得方方正正,秧苗与四周田埂空出一段距离,这样要做什么?”
“是呀,中间插秧的位置被刻意垒高,四周离田埂处都空出两尺距离,是为了蓄水吗?”陈离也表示疑问。
“过几天你们就知道了。”季辛夷表情神秘,大家只觉得他可能真的不会种田,浪费这么大块位置,多插几株秧苗,不是多点收成嘛!
当秧苗长出第一节稻茎时,季辛夷特别注意施肥。因为施肥可以让稻苗健康成长,并促进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这里没有化肥,只有有机肥,将腐熟彻底、细碎性的有机肥,以把粪的形式撒向稻田。在撒施过程中,季辛夷将其均匀散开,使其不聚堆,否则易“烧”稻苗。
虽然季辛夷也嫌弃有机肥,但是没办法,这里的人都不注重稻田施肥,她只能自制一副“手套”来施肥,其他人都感觉奇怪,但他无法解释清楚,只能证实给他们看。
休息了一日,季辛夷开始帮着赵家插秧苗,赵清泉也从酒楼回来帮忙。李氏告诉了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就是他娘子已经怀有身孕。
刚成亲时,赵清泉就想辞了工作回来种地,但洪氏劝她不要着急,多攒一些银钱,老二相亲也多一些选择不是。
见她如此顾念赵家,赵清泉也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暂时打消回家的念头,但现在洪氏都怀上了孩子,自己也差不多该回来了。娘年纪越来越大,不能再让她伺候儿媳妇,两个弟弟照顾洪氏更是不方便。
由于洪氏现在坐胎不稳,所有李氏并没让她下秧田,只是在家里做些轻便的家务,其他人都在抓紧时间插秧苗。
李氏抬头看看天,快申时了,她得赶回去帮着洪氏做饭,毕竟怀的是老赵家的长孙女,万不能出任何差错。虽然洪氏说可能是孙子,但李氏坚信是个女儿,自己生了三个儿子,盼了十几年,就想要个女儿。
于是嘱咐几人把剩下的小半块田插完,就收拾回去吃饭。
“堂姐,你动作可真快,歇息会儿吧!”一个稚嫩的女声从不远处传过来。
“我不累,还剩下这么多秧苗,不抓紧时间天就黑了。”这次是个悦耳的成年女声。
季辛夷抬起头,因为距离太远无法看清楚女子的长相,只能看到一个姣好的身影。
“二郎,二郎。”赵清水叫着他。
季辛夷回过神来,疑惑的看向赵清水。
“你看什么呢?都入定了,叫着都没反应。”说着就朝着季辛夷刚刚盯的方向看过去。
赵清泉和赵清溪听到他们的谈话,也晃悠悠挪过来。
“我知道那边是谁。”赵清溪生怕被他人听去,悄悄说到。
“是谁?”赵清泉也来了兴趣,这些年不在村里,好多人都不认识,顺便熟悉一下。
赵清溪四周望望,见没有其他人,就说到:“住在后面山坡下的杨家,现在是萧大娘当家,她早早死了相公,公婆也在前几年离世,萧大娘就独自抚养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开始说话的是她的小女儿,叫杨文娘。后面说话那娘子,是萧大娘的侄女,叫萧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