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表演型人格修炼记 ...
-
“当你看见他们奔跑的身影,是否会想起她艰难握笔的身影?
当你听见他们为考不好而哭泣,是否也能听见她挣扎于病痛间的嘶吼?
当你看见他们为胜利欢呼,是否会想起那句:是否每种胜利都值得歌颂?
当你看见他们在舞台上跳舞,是否能看见她在你看不见的舞台,灯光暗下时的泪水……”
她看向这本书中的这些话,嘴角扬起嘲讽的弧度,定定地想了一会,用红笔极用力地在这一行行文字上画上一个叉,并写下一行字:他们?算什么?一帮装货,他们的垃圾想法,我为什么要在意?我为什么要等他们的认可再定义自己?
写完后,她把笔撂在桌上,然后笑了,想起跟朋友们聊天的话,她再次执笔,拿出纸:
那所学校里永远在上演同一出戏。
阳光斜切过塑胶跑道时,三五个女生已经摆好了姿势。她们穿着雪白的校服——据说要用年级排名漂洗过才能这样白——手捧英文原版书,脖颈扬起天鹅般的弧度。手机镜头对准她们的瞬间,嘴角立刻抿出恰到好处的微笑,既显得专注,又不失优雅。快门声刚落,书页便"啪"地合上,像落幕的舞台剧。
"快看构图!"扎高马尾的女生挑剔地划拉着屏幕,"要把教学楼上的校徽拍进去,还有哈佛夏校发的帽子"她脚边躺着印有校徽的帆布包,拉链上还挂着没拆的价格吊牌。 她说着,流露出最得意的笑容。他们说,这叫青春洋溢。
篮球场边更热闹。男生们脱掉外套露出限量版球鞋,三步上篮的动作在镜头前慢放三次,直到获得最完美的肌肉线条。"这段发抖音要加什么文案?‘随便打打’还是‘菜鸟求轻喷’?"他们嬉笑着互撞肩膀,仿佛胜负早在拍摄脚本里写好。
音乐教室的钢琴盖永远开着。穿JK制服的女生弹完《梦中的婚礼》最后一个音符,立刻转身比耶。"再拍一条,"她指挥举手机的同伴,"要拍到我的手和校服,但别拍到谱架上的小抄。"窗外,管弦乐队正在草坪摆拍,首席小提琴的琴弓永远悬在最佳反光角度。
最精彩的永远是研学。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他们在贫困县支教的vlog:城里孩子蹲在黄土墙前教留守儿童折纸飞机,镜头特意给腕表特写;临走时塞给老人的红包,恰好露出钞票一角。"这段剪掉,"带队老师小声提醒,"慈善要低调,重点放你回答记者提问那段。"
而在所有喧闹的缝隙里,那个总请病假的女生默默观察这一切。写到此处,她停下笔,撇了撇嘴,细细的想了想。
打开手机,恰好弹出哪所学校的学生发的视频,她刚想划走,想了想:那帮狗,变了没?
她指尖一顿,屏幕上的笑脸便撞进眼底——那种精心调试过的、弧度完美的笑,像橱窗里批量生产的陶瓷娃娃。嘴角扬得足够亲切,眼睛却亮得刺目,里头盛着的不是快乐,而是一种赤裸的炫耀,仿佛连嘴角的每一条肌肉纹路都在尖叫:"看啊,我过得比你好!"
视频里,那帮人举着咖啡杯,背景知名学校的图书馆,木质书架上烫金的英文书名闪闪发亮。镜头扫过他们的脸,每个人都像被同一套程序编码过——眉毛微挑,下巴轻抬,连笑声的分贝都像是测量好的,既不会太吵显得粗俗,又足够让屏幕这边的人听清他们"不经意"提到的:"哎呀,这里的藏书还不如我家的全呢。"
最恶心的是那条置顶评论:"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配了个wink的表情。她几乎能想象他们打下这行字时,手指在屏幕上雀跃的模样,仿佛"努力"这个词是一枚勋章,别在胸口就能掩盖骨子里的虚荣。
她关掉视频,锁屏的黑暗里映出自己冷笑的脸。果然,狗改不了吃屎——他们还是那么热衷于把每一寸生活都包装成展柜里的奢侈品,连呼吸都要标价出售。
她摇摇头,叹了口气,他们能这样,恐怕与校风和某些个师德败坏的人很有关系唉。
论21世纪的焚书坑儒:教育系统不会允许鲜活的灵魂,在这个追求难度和怪题的教育体系里毁灭了多少具备科研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清北班市重点高中横行的时代,多少隐晦的吃人含义毁灭人的傲骨和真心呢?
站起身看向窗外的天空,唉,多余的已懒得再说
(后来有人在废旧摄像机储存卡里,发现一段未使用的素材:阳光下的蒲公英突然被踩碎,而画外音笑着说:"这段不行,不够正能量。")
---
本文创作说明
1. 场景描写采用"舞台剧"隐喻,突出表演性;
2. 通过道具细节(吊牌、小抄)暗示虚伪;
3. 结尾留白强化荒诞感,避免说教。
4. 小说内容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