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表演型人格修炼记 ...

  •   她手臂上的斑驳,是她与命运抗争过的痕迹。当她抬起头时,看见了人们为满分学生欢呼的身影。当人们转过身发现了她的存在,会说:“抑郁什么?焦虑什么?够幸福了吧,分明就是矫情”会说“她就是为学习不好找借口吧?”于是,她需要用尽全部力气,作无数不为人知的努力才能支撑在这荒谬世界,天真的她只是想证明自己。最妙的是这套被他们精密运转的鄙视链:清北班的看不起实验班,实验班的看不起普通班,而所有人都有志一同地看不起"那个总请病假的"。就像生物实验室里的食物链标本,每个层级都心安理得地啃食着下一级。

      而她颤抖着握住手中的笔杆,人们会质疑:“她不是得了双相吗?”“看吧,我早就说是她矫情。” 不乏有人告诉这个孩子:“你不要听他们的声音”或者假惺惺地鼓励她却依然默许所有对她的伤害,唯独没有人说:“你们错了!你们说的是错误的!”

      她缓缓抬起笔,思考片刻写下这样的文章:旁人只看见光鲜的一面,却殊不知这套教育体系隐晦“吃人”含义的一面。

      他们试图用“成绩”“才华”“家庭背景”“容貌”来衡量每一位学生,可她和那些流水线标准品学生不一样,她有着最清澈的双眼和最鲜活的生命以及永远不被打倒的顽强。而教育系统是不会认可鲜活的灵魂的。他们只会称赞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和“天才”,而那群默默无闻的努力和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则会被一次次的忽略打压。

      我们能保证那些有名的科学家曾经上的高中都是最好的高中吗?当然不可能,甚至有的大学也未必是最好的。这更反应了问题的本质。我们能说现在有出息的人过去是学习上的天才又有许多才华且家世又好吗?答案是否定的。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那些学习好的人,品德一定好吗?思想一定有深度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此来看,如果单凭学习和出身就断定一个孩子的未来的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社会人士),是不是太肤浅太武断了?亦或者说有些人压根就是另有所图而做这些事,打压这些孩子,那么就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细细观察过那群“优等生”吗?校服永远比别人的白两个色号——据说每周要用年级排名漂洗三次。书包里装着最新款iPad,和祖传的势利眼。在光荣榜上进行无性分裂,每个细胞都携带"我考清北你读大专"的显性基因。

      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视频,精准的计算换来多少羡慕。教师办公室的门槛被踏出了凹痕。他们捧着习题集鱼贯而入,问的是题,卖的是乖。出来时眼角眉梢都挂着得色,仿佛刚做完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偶尔撞见同学,立刻切换成苦脸:"唉,这次又没考好。"可那上扬的嘴角,分明在炫耀这场凡尔赛式的假面舞会。

      学校和网络成了名利场。"我爸刚给我报了哈佛夏校"与"我稳稳的保送"“我上了少年班哦”不断碰撞出火花。而这恰好满足了社会那群人觅食本能,“上了某某高中的学生已经打败了99%的孩子!”“这就是天才,还是有钱人!普通孩子比不了!”。多么荒唐。

      最讽刺的是表彰栏里的照片。那些嘴角的弧度像是用量角器校准过,眼底却结着冰。有人偷偷在镜框边沿发现用铅笔写的算式:品德分=0.5×获奖次数+0.3×家长老师好感度+0.2×伪装系数。

      她笑出了声,如果不是亲手写下,她从未发现这个世界的荒唐和讽刺。

      她看向病历本,那越来越厚的纸张,叠起来像本残缺的日记。2月14日:高烧39.5℃;3月8日:呼吸性碱中毒;4月1日…她淡淡的望着,在病历本的背面写下“负分学生”这四个字。

      教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像群垂死的蜜蜂。她看向试卷上的分数,眼里早已看淡,他们的世界里,她的苦无法诉说。那么,为什么要被他们定义?

      放学的路上 她路过一个贴有“报班!市重点老师辅导!清北985随便上!”的广告语。她从包里翻出勾线红笔 在那个广告上写下“书写不标准答案的负分学生”这一行字,便转身离去。

      在某个复诊的清晨,她在候诊室看见窗台上的多肉植物。好几瓣叶子枯萎,却依然那么倔强地活着,叶片上还带着夜雨的痕迹。

      她露出会心的笑。

      后来她学会把淤青翻译成地图,在结痂处种下勿忘我。当有人说"你不够好"时,她也只会轻松一笑,就像听到笑话一样。然后继续往前走,一直走。

      补充:有些人还是很会激发孩子内心的欲望和虚荣,把孩子变成一个活生生的考试机器,和只会追求名利喜欢攀比的怪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