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五章 ...

  •   船驶到了码头,人相当多,都忙着上岸忙着下船,他们也跟着换了平船,载来拿艘大船吃水量大,船体也大,往前就容易拥堵。
      船上的客人多,那些望船而来的小舟也多,客人和船夫打着商量,不争不抢,商量好了就可以搬行装上船了。
      原来所载着他们的大船也不急,等人都走完了,看一眼里头的客人,那驶船地就开远了。
      杜良玉找到了艘开价让他满意的,让四个孩子上了平底船,自己在上去,舱里面颇有些大,但也不能满足杜良玉,叮嘱好几个人坐好后他出了舱。
      在看在外头面是什么样子。
      见船家用布帛做了四扇帘子,帘布中间都绣了绿荷,荷上又有或粉或白的大捧荷花。
      杜良玉小心地扶着船站起来,舟前面有两个人,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眼睛还算是清明。其中一个稳好船后一边废力地拨着桨一边回头同他说话。
      杜良玉看着他稀白的胡子和清凉的衣裳,问到:“伯伯是什么时候开撑船的?”
      那四五十岁的老人一听,颇有些怀念,大笑地回答他,“祖传的,小儿的时候就在船上了,等明年就要换大儿来划了。”
      杜良玉看他稀疏的牙齿,听对方问他,“你一看就不是本地人,来干什么了?”
      “来访友,问问前程,说不定要找份能做的工呢?”杜良玉回他。
      在户籍上大宣算是非常的分工明细。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和技法。为了方便做各行业的人能及时应官府的差遣,官府便另设匠籍,此外又按行业划分为各坊、各会、各行。
      按月当差,若是那月无事,也仍会发放津贴。
      而本无匠籍的可去向行会的负责人申请,也可自考后由官府分配。现下,多担职的大有人在。
      杜良玉想,反正总归是有出路。
      老人也未说什么,对着他一片夸赞。
      岔口越分越多,众多船向一处涌去,杜良玉看见那岸上做测风仪的白鹤指向了西北方,岸上船上都有人,溜弯的喝茶的打渔的做饭的。
      杜良玉摸了摸怀中没有吃完的大饼。
      驶到了岸口,付完钱,船家就转头划走了,船上同他挥手,杜良玉也一手拽住他的书箧一手伸出挥了两下。
      几个人站在船头,那边直面皇城大门,能看见那高大的铁索吊桥,小乙做了多日船,没有多少气力蹦哒,他蔫哒哒地问杜良玉,“杜大哥,那我们要进城去吗?”
      杜良玉一听,望向远处的皇城,护城河族绕着皇城,柳条垂下,隐见幼叶。
      天色苍茫,青白高墙朱门开,松柏两立,人流涌动,驼马相随。
      杜良玉心下一叹,“先去西埔亭。”
      西埔亭在皇城之西二十里。
      “在费些力气吧!”杜良玉同几个人说到。
      小乙回他走不动了。
      杜良玉看几个人,都相当疲累。他心软了下来,“我去找车。”
      他去城门口一问,原想试试运气,没想到真有去的。原先问的人都不去,直到恰巧有人问他是去西埔,说是愿意载他们,也不需要付银钱。
      杜良玉犹豫半刻同意了。
      此人非宣京人,是从涿州而来的流民。此人姓刘,去年七月多出泛洪灾,宣京外西方和南方更加是重灾区。
      当时圣人查办了多位大臣,下召各地开仓放粮且组织官军救民,又亲派太子安抚流民等等稳住灾势。
      杜良玉一顿,这件事他倒是知道。
      去年七月七夕日,当时他邀裴攸合西街看鹊桥香会,结果遇上大雨,当时他们正好在传腓楼躲雨。
      雨还没停,西溪那头跑来人喊救人。
      裴攸合当时便跟着杜良玉去了。
      那日里冒着雨,西溪相当浑浊,他们去就的那几家佃户的房子被生生淹去半截,泥水足足到了腰间,简直不敢深想。
      将人救出后,他当时候让裴攸合回去。
      裴攸合当时冷硬着脸没有回他,之后不听劝地脱去了身上上好的云锦外袍,一个精心细养的公子哥加入到一群粗俗的市人中救灾替家人寻那些没被冲走的东西。
      杜良玉记得当时候的裴攸合勾着腰在泥水中捞出了三个土碗和半袋还没有出芽的老芋。
      那些东西远不及他身上衣裳,但足证明裴攸合的节气和担当。
      杜良玉当时感动得差点替那佃户哭出来,为持端正之美的裴持美而心生敬佩。
      之后雨停,杜良玉和姐夫胡成在院子中给佃户一个一个地记下损失好拿去官府申报。
      胡成送走了那些人,他整理帐本,裴持美坐在他身后。
      人虽然高但是清风羸弱,特别是穿着不合身量的衣服,披散着一头乱发,圆溜溜的眼睛……像极了一只刚淋过雨的小狗。
      杜良玉看他也像极了好久好久之前的张宗璞,那种乖巧可怜的神态。
      杜良玉看着帐本,舌上发麻,思绪却全在少年时的张宗璞上,心里有兀地发闷发冲。
      裴攸合问他,“很严重吗?”
      他回还好,比较麻烦而已。
      他们有时候真像,或许是侧脸或许是闲暇的神态,会让杜良玉恍惚觉得,他的好兄弟张宗璞仍然在南头镇。
      杜良玉细细将两人做了区分。
      罢了,不需提了,自裴攸合做的丑事开始。
      杜良玉去打听面前的人。
      刘瘸子一家和一众灾民被安排在了西郊。
      等形势一好后,多数选择离开西郊,在宣京谋生,直等衙门能够早日确定户籍。
      宣京户籍又分十二等。一至三等户为最佳,四至六等为次佳,七至九等为劣佳,十等为民籍,十一二等为贱籍。
      而非编户者,浮客大多经商羁旅,流民无籍。像刘瘸子这样不会沦为贱籍,若户部的掌户籍的官员编户,可为民籍。
      若是家中在出个风云人物,那户籍便会有上升的机会。
      杜家原本为一等户,二三十年后,评审不符降为三等户。杜良玉看着自己出入城门的户籍证明,心里也算了然。
      同时,他心里也泛起了心酸。
      这几个半大孩子,他要怎样安置?
      该上学仍然要上学。
      在路上时杜良玉问过四人,牛胜原推迟说已经不打算去学院了,他要去寻份工做。
      杜良玉替他算了一下,按他这个年纪做酒店或是茶坊的小厮,依照他在临安传腓楼的经验,不说三百文,两百文必是有的,衣食住用钱处由他安排,吃食若铺张些,也不过六十文。
      倒也可行!多则能存一百四十文,一年除去几日按三百天算,就是四万二千文钱,兑换四十二两银。再努力些,或者他助他开家酒楼茶坊,又或从商,那便是不成问题的。
      等到严宽已,这位更加没有追求。
      杜良玉当时问他怎样打算,严二红着脸回他,“他此行没有什么追求,只要照顾好弟弟,在弟弟严宽恕用钱方面他学学牛二赚钱来解决便行。”
      杜良玉便看向他三弟,严宽恕满脸希冀,说想要进书院。
      杜良玉再问小乙,小乙孩子心性,一会说将来做铁匠一会要当面匠。杜良玉问他是否到书院中学两日,小乙嚷着不去,杜良玉耐心问他可要去武馆。
      小乙犹豫了,脸上有些惊讶。
      杜良玉摸着自己头顶的帽子。看这意思是有这个想法喽!
      他笑着对小乙说,“那便去看看,学一学也好。”
      小乙看他,眼睛里露着欣奇。
      杜良玉后转身去看牛车前的刘叔。
      “刘叔,您知道京城的学院吗?”杜良玉问后,见刘瘸子脸露难处,咂巴着嘴,“京城有是有,最好是太学,但是那种地方,你……”刘瘸子看杜良玉一身俭廉,劝说着,“那地方要举荐书,你去不了,其他的倒是有。我帮你去问问?”
      杜良玉倒是不慌不忙,“那您帮我问问,谢谢刘叔了。”
      几个人驶着牛车到了西埔,在城门时杜良玉颇为熟练地递上文书和缴税证明,带着人进城门去了。
      殊不知在他自以为安全的过关后,立即有一城门吏快马加鞭将杜良玉到宣京的消息送到了衙门处。
      副指挥使付九一听,眉毛扭成了八字。
      “他又来了?”
      城门吏双手郑重地握着,“是,过关文书上的确是杜鸿远杜公长子。”
      “嗯,那就没事了,他若下次入城,照旧禀报就是。”付副指挥说完喝了口茶。
      杜良玉他认识,而且非常熟。
      付九当官升得比较快,会察言观色就是他的一项捷径。
      去年,他还刚刚摸到五品的带刀侍卫。这种没有什么名气干的活还又累又麻烦的官,因为还不如暗卫来钱快一直被轻视。
      但是他付九放在了心上,没有玩忽职守。在去年春朝中突下诏书,当时许多同僚称有事不愿意去,但是付九却感觉到了带刀侍卫的重要性,手接圣旨重担前往临安,安全抵达。
      之后,他就见到了杜良玉。
      南头那个地方,有些怪。里面种田汉大半就不是祖传的种田汉。
      竟然见到官府来人还装模作样的种庄稼,以为他没有识破他们吗?
      呵呵!他只是不说,回来的时候他全部告诉了上面的人。
      杜家也有些怪,全家四个人,对官府避之不及,随后,付九利用职务之便了解到了吧。
      杜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杜良玉,忠臣之后啊!
      值得他好好光照一下。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第五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