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考测开始 ...

  •   青莱不知想到了什么,忽地笑出声来,见夏暮不解地望向她,这才收了笑容摆手解释道:“抱歉,适才想起来关于鸣王的一则趣闻,据说鸣王十岁那年,接触了一些‘民本’、‘平等’的思想,因此对别人称自己为‘大王’这个称呼非常不满,一心想要让大家对他直呼其名,但是太傅大人,也就是一直教导他的史官张之恒,却坚决不同意,理由自然是‘避讳’、‘尊卑’这些老规矩。

      两人为此好像闹了整整一个月,谁都不肯妥协,最终还是在轻鹫大人的调和下,双方各退一步,鸣王不再坚持让人直呼其名,但要求在“王”之前加上自己的名‘酩’,称自己为‘酩王’,太傅大人则搬出史书,苦口婆心劝慰,结果经过三番五次的争辩,太傅大人才勉强同意保留读音改掉字形,便成了今天的‘鸣王’。”

      夏暮听得直愣神:“原来‘鸣王’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这样一番故事……”

      “哈哈。”青莱“扑哧”一声笑了,“这些都是晟都附近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故事性肯定是有一些的,不过来龙去脉大概还是比较真实。”

      夏暮点了点头,两人又聊了些晟都的趣事,不多时便听到屋外传来亥时的静锣声。

      伴着静锣声止,之前房中匆匆忙忙离去的姑娘再次出现在门口,见二人不约而同地望向自己,她又一次红了脸,只捏紧了手中的书册,细若蚊音地道了一句“两位姑娘好,我姓祝”,便快步上床蒙上了被子。

      夏暮见此情景,皱了皱眉,正犹豫着要不要开口说点什么,就被一旁的青莱一把拉了出去。

      “我估计呀,她是在紧张明天的考测,这时候和人家交谈,反而有故意干扰之嫌。”二人在洗漱池边涤齿时,青莱口齿不清地解释道。

      夏暮吐了个泡泡:“考测?哦对了,早些时候胡领事提到的那个,究竟是什么考测?”

      “也没人知道具体是什么内容,毕竟采诗局颁布请任帖时,只道会考测,却并没有提及其他,但既然是采诗局,大家也都猜测是诗文相关的题目,故而临阵磨枪的也不在少数。

      等等……这些你都不知道?”青莱睁大了双眼,净口后,不可置信地看着夏暮。

      夏暮的眼神黯了黯,而后微不可见地摇了摇头:“我从小到大都居住在西巷,跟着师傅守在慕云山上,并不曾有过出游经历,师傅教导我要潜心读经、撰文,因此也不曾对这凡尘世事有太多关注。”

      “那……你为何要来晟都请任采诗官?”

      “嗯……机缘巧合吧,既然有机会做益于朝廷、益于百姓之事,夏某愿以平生所学尽心勠力。”

      而且我还想,与一个人重逢。

      夏暮将这未出口之语默默在心里念了两遍,夜色静好,晚风入轩,躺在床上,她轻轻摩挲着怀中的毛笔杆,用指腹的体温触着那几个深深的刻痕,缓缓进入了梦乡。

      梦中,她又看见了那个人,不同于之前梦见的那样,这次的她是成年打扮,留着一头瀑布般的黑长发,脸庞竟然和自己臆想着画的一模一样……

      奇怪,这次竟然梦到了成年体么,看来是白天来的路上看画看得太多了……梦中的夏暮咂了咂嘴,翻个身,挂着微笑继续做她的美梦。

      翌日清晨。

      辰时的静锣声足足响了五声后,夏暮才睡眼朦胧地从被子里探出胳膊伸了伸懒腰,蓦地,她突然想起此地非慕云山上,霎时弹坐了起来。

      这一举动将一旁留心她状态的青莱吓了一跳。

      “什么时辰了?我可错过了考测?”夏暮瞪着眼睛,一手拽过青睐的衣袖,喘着粗气问道,另一只手紧忙伸进怀中摸了摸。

      还好,毛笔尚在。

      青莱连忙拍了拍她的后背,边替她顺气边解释道:“刚到辰时,我见你睡得熟,便想着再过半个时辰再唤你,考测还有一个时辰才开始,你起得如此急,小心犯眩晕。”

      “哦,吓煞我了。”夏暮呼了口浊气,从被中钻出来,不着痕迹地避开了青睐的抚摸,“多谢,我没事。”

      青莱收回手,笑眯眯地指着桌上的瓷碗:“早些时候有人送过来的,还温着,待你收拾妥当后,时间估计也便差不多了。”

      待两人收拾完毕,从二楼最里厢向下走时,这才发现寝居中的女策生竟已都入了测场。

      二人暗叫不妙,紧忙加快了脚程,出了门后,便直奔昨日胡遁指给她们看的考测之地。

      刚入测场,便听到胡遁的声音透过人群从前方传来:“各位策生远道而来,胡某招待不周,不过各位的目的都不是来打尖住店,而是为着我大渊之盛世,为鸣王之统治,为百姓之祥和……”

      夏暮听着胡遁在前方侃侃而谈,这采诗局的设立初衷倒是和昨日青莱说的八九不离十。

      “……故鸣王设立采诗局,正是为观风俗,知得失,然想必各位亦有所耳闻,并不是所有策生都能够进入采诗局,今日参加报名的策生共二百五十八人,最终只有五十人可以顺利成为采诗官。”胡遁言毕,堂上瞬间响起一片嘁嘁声。

      适才来得急,夏暮只顾着留意胡遁的言辞,此时此刻她才意识到,这大堂中竟然摩肩擦踵地挤满了人,男策生与女策生相比只多不少,故所有策生加起来竟达到二百五十八人!

      而这二百五十八人中,有二百余人在今日过后将离开此处,能够留下的策生仅仅是总人数的零头!

      也难怪大家开始小声议论,连夏暮都不禁吐了吐舌头。

      然而这种嘁嘁声并没有持续太久。

      “诸位,竟有这许多不满么。”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台上响起,那声音听起来并没有掺杂任何气愤情绪,却饱含着让人直打寒颤的威严。

      夏暮眯了眯眼睛。

      台上,不知何时站上了一个并不很高却十分惹眼的女子,惹眼的正是她那睥睨天下的气势。

      “考测虽看似规则颇为严苛,然我采诗局建立也并非儿戏,是为历史之知兴替,是为苍生之谋未来,淘汰掉那些妄图尸位素餐之人,有问题吗?”女子一袭绛紫色长袍,神情漠然,双眼却锐利地盯着台下每一处异动。

      正当众人发愣时,一旁的胡遁适时地向该女子躬身行了个礼,而后又面向策生们唱了个喏:“这位是采诗局桂首,顾临江顾大人。”

      台下鸦雀无声。

      “考测开始。”顾临江扫视了一眼台下,面无表情地宣布道。

      真是一位可怕的大人,想到以后要在这样的人手底下做事,夏暮坐到测场内时,还是在心里小声嘀咕了一通。

      测场便是这大堂,有三十名小厮给每位策生分了蒲团和案几,引导着众人落了座,便低眉顺眼地立到各个角落。

      夏暮坐稳后才发现,大堂中的策生被分成了六个区域,南北宽阔各容两区,东西狭窄各容一区,中间则立着眯眯眼的胡遁,而那吓人的顾临江顾大人,则已经不知所踪。

      她自己被分在了东区,转了转头,便看到南区的青莱正捏着手中的毛笔,冲着她微微点点头。

      相比于顾临江的冰块脸,胡遁则是满面含笑:“诸位,既已落座完毕,本官宣布考测正式开始,第一项是诗文誊写,众所周知,采诗局虽名为‘采诗’,实则诗文不分家,因此本轮考测的样本为一篇策论文,请诸位策生按照下发测卷上的要求完成任务,时限为一个时辰。”

      “哗”的一声,夏目还未等看清,便见眼前的案几上多了一张厚厚的测卷。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蓦地想起十二岁那年,要通过几番测试成为师傅的弟子时,经历的那场考测,竟与今日之情形颇有些相似。

      夏暮从小便体弱苍薄,虽不多病,但终是走不了当时盛行的“武道”,她的父母也已做好了给孩子做点小本生意的准备,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随着先王年迈,朝中竟逐渐生出从“重武”到“文武并重”的意思,世人听说后,皆开始摩拳擦掌接触“文道”,夏暮也随着懵懵懂懂地读了几天诗。

      待夏暮10岁时,鸣王出世,先王驾崩,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家孩童文武兼修,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王将抉择哪一条治国之道,夏暮这才有机会正式接触典籍,一上手便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12岁时已异于同龄人,文采斐然。

      等到鸣王正式掌朝后确立“文武并重”的治国方针时,夏暮已经成为慕云山上邵左大师的首席“文担”了。

      当年的自己也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角逐,才从众多孩童中脱颖而出,成为师傅的第一个“文道”弟子啊。

      至于和自己一起上山的那位武担……

      想到这里,夏暮不禁鼻子有些发酸,但她还是强迫自己将精神集中到眼前的试卷上,这一看却十分愕然。

      这确实是一篇策论文,文章题目为《大渊纪》,将大渊从开创到今日发展之历史娓娓道来,内容涵盖“兴兵征讨”“初建大渊”“攘外安内”“文武兼修”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千余字,加起来竟有六千余字,她不禁咂舌,难怪考测时长足足有一个时辰。

      在这篇洋洋洒洒的开国史记后面,落款处赫然写着“张之恒”三个小字。

      夏暮暗自点了点头,心生佩服,不愧是当今第一史官,论才学能力,估摸比自己的师傅邵左还要高出一筹。

      再往下看,便是本场考测的作答要求:请策生按照原文字体,誊写本篇文论。

      夏暮微微皱了皱眉,适才不曾留意,现下回过头再一看,文章四个部分的字体竟全然不同,“兴兵征讨”为甲骨文,“初建大渊”为金文,“攘外安内”为小篆,“文武兼修”为隶书。

      因着邵左的严苛要求,这十几年来她自己已经将古书翻来覆去读了个遍,因此所有字体的阅读、撰写均能流畅到一气呵成,先前仅顾着咀嚼文章的用词和句式,竟没有意识到全篇字体发生了如此之多的变化。

      然而于夏暮而言是家常便饭、平淡无奇,对其他策生却不尽如此。

      她趁着胡遁不注意,偷偷环视了一圈,果然,不少策生的脸上都露出困顿不解的表情。

      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们,当朝通用字体为行书、楷书、行楷三种,世上大部分文生对这三种字体都写得一手好字,再往前的隶书和小篆,若是有心之人也般会粗学一番,然而不知多少朝之前流行的甲骨文和金文,于这些年轻的策生而言,却是沧海桑田、日久岁深的老古董了。

      夏暮在心里一阵窃笑,一边暗自替他们大骂采诗局杀人诛心于无形,一边高高兴兴地研墨下了笔。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考测开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