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渔盐 ...
-
饭后,李秋儿问石志远:“石爷爷,您这里可有渔盐?”
石志远眉头微动,没想到李秋儿一个女娃竟然还知道渔盐,毕竟定安府不产盐,沿海地区走私的渔盐也很少能到这边儿。
石志远答道:“渔盐粗陋,你怎么想起问这个?”
所谓“渔盐”,就是官府特批给渔民用来腌渍渔获的盐,是粗劣但便宜的一种盐,许多渔民会多申领,然后再把多余的卖出去,挣个差价。
渔民加价卖出去的渔盐,也比寻常的官盐便宜不少,许多人争相抢购。
李秋儿道:“不怕石爷爷笑话,自打战事一起,盐价贵得惊人,家里存的那点儿盐,再怎么省着吃也吃完了。我们猎户人家,总也有几分看运气吃饭的意思,运气好的话就收获多些,运气不好的话空手而归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我们一家子,赶上运气好能吃个肚圆;赶上运气不好,就得饿肚子。要是能买到便宜的渔盐,我们就能腌制些肉食,不用饥一顿饱一顿的过日子。”
石志远道:“倒是还有一些,还是北盐中吃。你既叫我一声爷爷,我也不能诓你,你要北盐的话,我给你个实在价,你看怎么样?”
李秋儿连忙道谢,赧然道:“不瞒您说,实在是手头不宽展。而且腌肉的用盐量又很大,您手里要是有渔盐的话,不如匀给我吧?”
就算石志远给她算个低价,一吊钱也买不到几斤盐。用那么贵的盐来腌肉,以他们现在的情况,实在是用不起。
石志远问小五:“上次的渔盐还剩多少?”
小五想也不想地答道:“还有两袋子,总有个百十斤左右。”
刘婶儿不知道什么是渔盐,听他们一说也明白了是便宜的粗盐,遂连忙追问了价钱。
石志远倒是当真给报了个实在价。最后两袋子渔盐,他也没想着有什么赚头,不亏本也就是了。
刘婶儿一听大喜,跟李秋儿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这些渔盐全买上,收获好的时候腌些肉,也省得家里男人们顶风冒雪的出去打猎。
有了盐,就能避开恶劣天气和动物发情期,让男人们安全些,也省得一家老小在家里揪着心。
小五和小六一起给那两袋子渔盐过了称,足足有一百二十斤。
两家一起凑了凑,身上的银钱倒是将将够数。
石家父子三人睡在东屋,西屋和东西厢房堆满了盐和一些其他杂物。石志远吩咐小五和小六清理了一间厢房给李秋儿他们一行人居住。屋里简陋了些,不过总好过风餐露宿。现在是农历二月份,露宿街头一宿真能去了半条命。
一行人对石家父子十分感激。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李秋儿他们起来的时候,发现小六已经煮好了热腾腾的大麦粥。李秋儿赶忙接过小五手里的一大盆白菜,重新改了一下刀,下锅炒了起来。
石家父子大赞李秋儿炒的白菜好吃。
跟石志远约定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一行人就赶紧往回赶。出来时间不短了,务必要在天黑前赶到家,免得家里人担心。
两大袋子渔盐,周山和刘叔放在背篓里各背了一袋子。趁着街上还没什么人,赶紧出城去了。
背着沉甸甸的盐,几个人心里却松快了许多。依旧抄小路回到了临山镇,又从李家村进了山。
回到山上的时候天都黑透了,四奶奶、周松和陈诚正站在周家的山洞前眺望,一见到他们的身影,赶忙跑过去放下吊桥。
见周山和刘叔背篓吃重的样子,陈诚忙去接刘叔的背篓,周松也去接哥哥身上的背篓,陈诚问刘叔:“叔,你们带了什么东西回来?”
刘叔乐呵呵地道:“好东西!咱们进去看!”
陈诚闻言加快了步伐。
进了周家,陈诚和周松卸下身上的背篓,大家都围了过来。周雪和周桐凑到李秋儿身边,十分高兴的样子。
四奶奶忍不住对李秋儿道:“你和山子没在家,两个小的一宿翻来覆去的,都没怎么睡觉。”
双胞胎特别黏李秋儿,她不在家两个孩子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吃了早饭就要坐到洞口去等着哥嫂回来,四奶奶告诉他们要晚上回来也不听,还是周松把他们俩抱了进来,不许他们出去,生怕他们染了风寒。
周山和刘叔解了袋子给大家看,陈诚看着面前红色的颗粒,有些认不出来,问:“这是什么?”
他还以为他们带了粮食回来。
四奶奶上前看了看,也不认得。
赵郎中抓起一把,道:“是渔盐吧?”
刘叔答道:“哎,正是!还是大叔见多识广!”
陈诚也抓了一把,问:“盐怎么是红色的?”
赵郎中解释道:“这是渔盐,沿海渔民腌渍渔获的低价盐,红色是染的色,防止仿制走私的。”
四奶奶这才反应过来,问李秋儿:“这么多都是盐?哪儿来的?”
李秋儿笑笑,“自然是买来了的。粗糙些,但是价格低廉。那掌柜的还认得我五爷爷,又给我便宜了许多,我和刘婶儿想着机会难得,凑钱全买了下来。”
李秋儿说了价钱,四奶奶大呼划算,欢喜地几乎淌泪:“这可真是遇见贵人了!咱们家都断盐两个多月了!”
刘婶儿见陈诚艳羡地盯着渔盐,满脸渴望,问他:“阿诚可要匀些?”
陈诚惊喜地问:“我家也有?”
刘婶儿道:“你若不嫌弃粗陋,就匀你些,咱们三家分分。”
陈诚谢了又谢,激动地道:“我这就回去拿钱和布袋!”说完匆匆忙忙地跑了。
见陈诚走了,李秋儿把石志远给的那两斤细盐拿了出来,匀了一半给刘婶儿,道:“细盐就这两斤,就不匀给陈家了,咱们两家分了吧!”
刘婶儿连忙推拒:“你自己留着,本就是你拿兔子换来的细盐,不用给我,我有这些粗盐就知足了,这也是沾了你的光了!”
李秋儿见她实在不肯要,只得把这两斤细盐收了起来,放到了侧洞里面。
不一会儿,陈家夫妻就过来了。
钱氏利索地数了铜板给李秋儿和刘婶儿,嘴里不住说着感谢的话。
李秋儿收了铜板,意味深长地道:“嫂子不用这样客气,这深山老林里就咱们三家,本该互相帮衬的。”
钱氏听了李秋儿的话有些脸热,表情有些不自然,嘴里却依旧说着热络的话。
周山跟大家说了一下山下的情况——村里的,临山镇的和县城里的,以及听石掌柜说的北境的情况。
大家都沉默了好一会儿,知道他们下山依然遥遥无期。
周山跟刘叔、周松和陈诚商量道:“石掌柜已经送信去北境托人去打探消息了,秋儿许诺过会送一头鹿给石掌柜当报酬,咱们就加把劲儿,早些给人家送过去。”顿了顿,又道:“若有多余的猎物,也好趁着石掌柜手里还有货,跟他再换些盐。”
几个人自然是无人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