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县城 ...

  •   临山镇的情况也没好多少,本就贫穷落后的小镇显得更加破败了。

      路上零星有几个脚步蹒跚的老人走动,不见一个青壮年。一行人没有进镇子,直接绕过临山镇去了县城。

      走了好几个时辰,半下午才到了县城。

      富宁县城情况好一些,毕竟人口基数大,路上往来的行人不少,不过也多是老弱妇孺,少有青壮年。

      因着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一行人并不敢贸然进城。周山和刘叔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藏身,李秋儿和刘婶儿一起进了富宁县城。

      刘婶儿特意把李秋儿的脸抹黑了一些,走在路上才不显得那么突兀,两个人一人背着个破筐子往城里走。

      俩人一路走一路张望,发现竟然有两家铺子开张了。一家是粮铺子,另外一家是盐铺子。

      俩人先进了粮铺子,店里只零星有几个人在买米。各种米面竟也十分齐全,只是价格让人咋舌。

      李秋儿看着白花花的大米直咽口水,仿佛闻到了米粥和米饭的香气。胖胖的掌柜带着六七个伙计警惕地盯着往来的顾客,好像生怕谁抢粮一样。

      两人看了许久,空手出了粮铺,又进了斜对面的盐铺子。盐铺子倒是没有粮铺那么大的阵仗,只一个瘦高的掌柜带着两个伙计守着铺子,铺子里这会儿也没有客人。

      见李秋儿和刘婶儿进来,伙计热情地迎上来招呼。

      李秋儿问了盐价,是闹饥荒前的十倍左右。

      李秋儿见掌柜的十分面善,放下背上的破筐,从里面拎出来一只兔子,有些赧然地对他说道:“掌柜的,我可能用这只兔子跟您换些盐吃?”

      “嚯,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掌柜的快步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问:“大侄女打算怎么换?”

      李秋儿笑着道:“全凭阿叔做主便是,我瞧着阿叔便是厚道人!”李秋儿一听他喊“大侄女”,连忙一口一个“阿叔”地套近乎。

      掌柜的哈哈大笑,“你这女娃,倒是会说话。”说完喊小伙计,“小五,称两斤盐来!”

      掌柜的对李秋儿道:“女娃,阿叔可还算厚道?”

      李秋儿行了一礼,道:“多谢阿叔!”

      掌柜的拎起兔子一看,盯着贯穿兔子眼睛的箭孔,意味深长地道:“看来大侄女家里有高人啊!要换盐,以后只管找阿叔。”

      李秋儿笑盈盈地说:“高人谈不上,家里祖上是猎户,传下来几分打猎的手艺罢了。”说完又问,“阿叔这铺子是什么时候开张的?”

      掌柜的答道:“刚开张不到十日。齐王的人撤出富宁县以后,我才回来的。”

      刘婶儿一听忙问:“齐王部下撤出富宁县了?”

      “是,齐王的人马不撤出去,我的买卖哪里敢开?半个月前,孟老将军带兵增援北境,路过的时候,顺手把他们赶出了富宁县。”

      “那齐王的人可还会再回来?”刘婶儿连忙追问。

      掌柜的笑笑,“这我可说不准!不过咱们定安府地处交通要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小心为上吧!我这铺子也不打算常开,这批货出完了,我且得好好歇歇,再开门儿就得看情况喽!”

      李秋儿一听他这么说,便知道齐王怕是还要再打过来的。忙问:“阿叔可知道北境的消息?我家弟弟和表弟都被征去北境了,这么长时间了,音讯全无,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掌柜的道:“两国交战以来,咱们大宁一直都是输多赢少,节节败退。这不年过七旬的孟老将军都重新披挂上阵、带兵出征了。只盼着孟老将军能早日凯旋吧!”

      李秋儿恳切地道:“阿叔,您人脉广,能不能劳烦您托北边的亲朋给打听打听?我知道我这个请求无理了些,实在是家里老人牵肠挂肚,吃不好睡不好的。”她顿了顿,又道:“我也不能让阿叔白忙活,一定想法子猎头鹿给阿叔吃!”

      掌柜的一听她提“北边的亲朋”,立刻目露警惕,沉声道:“女娃可不能信口胡说,我哪儿认得什么北地的亲朋?”

      李秋儿温声道:“阿叔莫急!我只是瞧着阿叔卖的盐像是北盐,想着阿叔在北境许是有亲朋,才想着托您问问,阿叔若是为难,我们也没二话。”

      所谓“北盐”,就是北方邻国圣雪国过来的盐,私盐贩子称其为“北盐”,相对应的就是大宁朝产的“南盐”。

      北盐质优而价低,在北方很受欢迎。但是盐铁官营,贩卖私盐是大罪。

      南盐有好有次,可惜优质的南盐很少能贩到北方来,到贫困的富宁县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尤其是这几年定安府先闹饥荒,又逢战乱,商贩都不爱往这边来。

      店家既然敢明目张胆地开店卖盐,想来也是瞅准了官府溃散,无人查验管辖。

      掌柜的见她语气诚恳,表情缓和了不少。心道今天是碰上眼利的了。沉思了片刻,道:“大侄女是个爽利人,我便也痛快一回!我在北境确实是有个朋友,他家大小子也在军营里,你们把姓名籍贯给我,回头我托他给打听一下。”

      两个人千恩万谢,刘婶儿甚至想给掌柜的跪下,被掌柜的拦下了。掌柜的见她一腔慈母心,最后一丝顾虑打消了。

      李秋儿跟掌柜的借了纸笔,写下了周杨和刘会文的名字和籍贯。

      掌柜的一见她竟然会写字,眼里有些诧异。虽说李秋儿字写得还没什么风骨,好歹横平竖直、字迹工整,也属难得,毕竟连富宁县城也有九成女子不识字,更别说写了。

      掌柜的收起纸,对她说道:“我明日就托人寄出去,但是现在北境烽火不息,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回话。有回信儿了我去哪里寻你们?”

      李秋儿道:“不瞒阿叔说,为了躲避齐王强征兵役,我们全家现在都避居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阿叔怕是找不到的。不如阿叔说个地方,我们每月去一趟,等阿叔的消息。”

      掌柜的道:“那就去柳河镇吧,你们每月十五到柳河镇石河村村尾的破庙等我。”

      李秋儿欣喜道:“阿叔是柳河镇的?我是隔壁临山镇李家村的!”

      掌柜的闻言更亲近了几分,道:“是吗?我与你们李家村的李氏族长李忠明原是相熟的,你可识得他?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李秋儿答道:“阿叔,我就是李氏族人,是族长的侄孙女。他们举家逃难去了,只知道是往南去了,不知道怎么样了……”

      掌柜的闻言大喜道:“原来是五哥的侄孙女,那你该叫我爷爷才是,我跟你叔爷可向来是兄弟相称的。”

      李秋儿从善如流改了口,掌柜的也说了自己的姓名。他姓石,名叫石志远。

      眼见着天色晚了,石志远还要留李秋儿和刘婶儿在铺子后面的小院子里住下,把周山和刘叔也请了过来。

      李秋儿这时才知,原来伙计小五和小六都是石志远的儿子,父子三人夜里就睡在后院,顺带看铺子。

      周山和刘叔听李秋儿一说情况,也对着石志远谢了又谢。

      晚饭是李秋儿做的,蒸了一锅小米饭,炖了兔子肉,素炒了个白菜,一行人吃得心满意足。

      石家父子多日不见荤腥,净奔着兔肉下筷子。李秋儿一行人有日子没吃过主食了,小米饭就着白菜吃得喷香。

      饭后,一群人更加亲热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