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5、格局微变 ...
-
眼看白行简从冥想空间中退出来,明若元君微微颔首。看来这孩子颇有进益,也不用自己再操心了。
“本座想你筑基该有九成把握,只是不知你想何时开始筑基?”明若元君所言并不是普通筑基,而是指那种可以引发筑基异象的完美筑基。
就好像世俗话本里说的那样,什么金莲漫天、百花齐放,但凡有天赋的修士都会在筑基时引发异象。这是其筑基时与天道共鸣所产生的异象,非人力可以控制。也有少数能够遮掩异象的修士,不过这些都只是在传闻之中有所记载。
而且像白行简、祝卿云这等修士,不会去特意遮掩自己的筑基异象,这样示人以弱的手段,明显不适合她们。
更何况白行简比任何人都要明白,如果真有人在暗中窥伺,想要她的性命,那再低调也是无用的。索性大大方方展示出来,都已经不死不休了,还用怕被人惦记?
白行简想到自己为筑基也算做足了准备,当下便道,“行简已然准备好,随时可以突破筑基。”这不是白行简夸耀自己,她确实在刚到炼气圆满时就为筑基做好了准备。迟早都是要筑基的,有些工作早早备好也没什么。白行简向来是走一看三的人,边走边看不是她的风格。
明若元君微微颔首,“如此甚好,咱们既不争先,也不落于人后。须知筑基也只算开始,你的路还很长。”这其实并不太像明若元君会说的话,总有股子深意在里面。
白行简只道,“行简明白。”明不明白不重要,眼下还是要以筑基为先。
明若元君一挥衣袖,两人便从观星台上离去,转眼就到了白家主宅的后山处。
主宅后山也是当初缥缈元尊选定的风水宝地,并在其中开辟了两处灵泉,一处是当初白行简洗筋伐髓所用,另一处就是为门下子弟筑基所用。
而和前一处灵泉被分割为数个灵池不同,筑基所用的灵泉一直只有一处泉眼。这是为了提升子弟们筑基时的成功率,筑基和洗筋伐髓不同,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而明若元君直接把白行简带到了灵泉所在的山洞外,最近没有子弟前往灵泉筑基,是以白行简可以直接入内。
明若元君也给白行简准备了一份筑基所用之物,并且叮嘱了她一些别的东西。
“山洞内有当初缥缈前辈布置的防御阵法,你入内后记得要开启阵法……”这些本来应该是和光真人在她教导的学生筑基时该去嘱咐的内容。只是白行简自从测出灵根之后,便一直被明若元君带在身边,所以这个也顺道由明若元君来说了。
白行简不停点头,心里对缥缈元尊更加好奇了。这位只记载于史书中的开国首相是自己这一世的先祖,关于她的形象也只能从存留的事迹中去分析。光看这些,缥缈元尊无疑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前辈,能选中当时并不出彩的太·祖皇帝,并且一路辅佐至其称帝。
更让人意外的是缥缈元尊亲身经历了王朝的建立和覆灭。虽然现在各家都依然尊崇皇室,甚至每年都会派各家子弟前往太庙祭祀。但谁都明白,王朝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眼下做主的是各大世家。
对于这样一位人物,白行简肯定是非常好奇的。能在辅佐太·祖皇帝登位后全身而退,并且一连送走五任皇帝,奠定了如今修真界的官位格局,这样的人物怎么想都不是简单的。
把心思从缥缈元尊身上挪开,白行简记下了明若元君话里的重点,随后进入山洞之中。
而明若元君也在白行简闭关筑基后,目光看向另外几处。若不出她所料,这几位小道友也该在这几日筑基了。也罢,是时候去拜访几位道友了。
明若元君身形一动,便消失在了原地。
清平元君对明若元君的突然来访并不惊讶,这位在不问世事之前也是个活泼性子。而兽皇秘境之后,各家子弟能够筑基的也都在近日尝试突破筑基。那明若来此的用意,便不难推测了。清平元君毕竟和明若元君是老相识,这位心里的算计她多少能猜到一点。
“道友前来有何要事?”清平元君不耐烦说那些来来回回的场面话,她相信明若也一定不会愿意和她扯皮。
果然,只听明若元君浅笑道,“知吾者道友也,本座想启用弘德殿,为日后辟任官员发放敕书。”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在皇帝仍在时,凡是修为不达官品的任命,虽然是出于对有功之臣的封赏,但其还是要经过皇帝本人的垂训。
就好比科举殿试一样,这部分辟任的官员还是要在皇帝本人的任命下才能出仕,发放敕诏便是其中的一环。然而随着皇室绝嗣,以后历代辟任出仕的官员,就省去了这一环节,该由九卿为其发放敕书。书与诏不同,前者只是高阶官员发放,作为其能在本部任职的凭证。而后者却是皇帝本人亲自授予,又有不同的意义。
且九卿敕书并不需要在弘德殿进行发放,那是皇帝敕诏才能有的待遇。敕书只需要每位想要辟任子弟出仕的高阶修士亲自书写,发放到个人,再给吏部和文书房备份就可以了。
简而言之,明若元君提出要重启弘德殿作为辟任官员所用,是打着一视同仁的旗号抬举白行简。毕竟京州诸位大能都知道,白行简现在可是明若元君的眼珠子。想当初明若元君自己出仕尚且没有这么大的排场,也是在修为上来后一步一步走上如今的高位。
对于明若元君的提议,清平元君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这件事若成了,对她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毕竟卿云那丫头眼看着就要筑基,清平元君本人是已经写好了敕书,就等着祝卿云筑基后就发到她手上的。
嗯……其实明若元君也写好了给白行简的……
重启弘德殿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毕竟皇室已绝,这件事在明若元君来看最大的用处,便是给她日后想做的事进行铺垫。还有就是戳那暗中之人的心窝子,既然这些人对行简不怀好意,何不钓鱼执法,尽早逼这些东西现形,也好有所应对。
而这些事情的开展前提,则是建立在明若元君有把握护住白行简的前提下,不然可就完犊子了。
清平元君不过想了两息,便给出了自己的态度,“若九卿中的其余道友点头,则道友之想可行矣。”辟任官员是三公九卿才有的特权,是以不需要经过六部同意,只要九卿内部通过,明若元君的提议便能通过。
而且在清平元君看来,这件事的可行性是很大的。有明若元君挑头,其余几家都是跟着捡便宜的,没有反对的理由。
并且其余九卿只是点个头便能给自家子弟博名声,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吏向来看不起辟任官吏,这样一来反倒是能打压科举官一头,又有明若元君扛着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清平元君心里的算盘打得精明,她和明若元君是老朋友是一回事,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她肯襄助其完成祈禳仪式,相应的这也只是她应得的报酬而已。虽然在此之前白氏已然送了谢礼,但无论是白氏还是其余参与的一众大能,都明白这对明若元君和白行简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长辈照拂指点,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更何况一旦明若元君坐化,整个白氏,不对,整整个修真界都找不出一个在握奇经上能指点白行简的大能,这是白氏的家传功法。即使别的大能里有对因果道精通的大能,但握奇经本就是在因果道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根本没人能在这方面指点白行简。
而明若元君自然明白这件事对其余九卿的诱惑,别的不说,弘德殿发放敕书在以前是皇帝才能做的事,虽然也是由官吏下发,皇帝本人并不动手。但这件事还是有些许象征意义,其余九卿一定会感兴趣的。现在没有合适的子弟不要紧,以后难道也没有?
这个时候的白行简并不知道明若元君为她奔走于九卿之间,并且九卿很快就达成共识,重启弘德殿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事。
而且几位九卿和清平元君的想法一样,再怎么样还有明若元君在前面顶着,他们是迫于形势才答应的。
三公九卿虽然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有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是不介意让其它人去“出头”的。
九卿中除了故洺元君等少数是真心力挺外,或多或少都存了看戏的心思。明若元君此举无疑是挑衅六部尚书,六部自然有别的法子让自家子弟出仕,虽然不同于辟任,但本质上还是相似的。如今明若元君这一手,不也是在给六部脸子看?
景安元君是礼部尚书且不论,她和白氏本就走不到一路。而主管官吏升迁调动的吏部,给官员发放任命书的活计一向是吏部在做。昌泰元君主管吏部多年,从没和谁红过脸,有笑脸尚书之称。明若元君的动作不大,这暗里的意义嘛,还真不好说……
从别人的盘子里拿东西,会有几个人是高兴的呢?虽然这盘子里的东西说不上是谁的,但人家端着这个盘子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猛地来这一下,简直是骑脸输出。
而这件事最终落定后,还让一个既不属于三公九卿,又不属于六部科道的修士大为不满。
京州的天又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