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 ...

  •   徐济在去邺城的一路上都在想,李执的警示背后到底藏了什么。去邺城是陛下的旨意,也是他为臣的职责所在,就算李执的消息来得再早些,他也是要去的。
      但不论邺城究竟有什么,李执的这份善意,徐济收下了。

      邺城临水,原是同梁国接壤的边境上的一座小城,但自梁国战败,将沿江的八州十六城割让给魏国之后,邺城就成了储备粮草军需的重镇。邺城有河港,占了水陆两通的运输便利又原就是王朝的疆域,比后开拓的梁朝国土要安全得多,因此往来前线的物资战报,连带着军士马匹都会选择经过邺城周转。
      所以,当徐济看着邺城街上为数不多的路人,还是忍不住纳罕,:“这儿怎么说也是个大镇,怎的如此冷清?”
      陪着徐济一同出门的孙二立刻上前作揖答道,:“少卿有所不知,邺城自天福三十一年后便受燕国公管辖,住的多数也大都是军户,城里人本来就不多,况且,之前又出了吴王殿下遇刺的事,所以咱们就更小心了,百姓没事也不愿出门。”孙二是邺城令派给徐济的长随,从他们一进入邺城境就万分殷勤地跟在徐济身后,恨不得连吃饭喝水如厕都在旁伺候。徐济不堪其扰,在邺城这些天干脆除了公事要办,绝不出房门一步。
      今日是一同来查案的刑部陶侍郎相邀,徐济才肯出门逛上一逛。
      邺城虽不产铁,但离产铁和铜的芒山不过三十里,且邺城常年处在前线,有着最好的铁匠和铸剑师。金铁之器可以辟邪,家中幼子将满周岁,陶侍郎便想着去街上给小儿淘换些玩具作礼物带回去。

      陶希成同徐济一样,一到邺城也立刻被一个叫钱四郎的长随给粘上了。这些天,陶侍郎和徐济几人跟着钦差查验账簿,盘问往来客商,抽检货物,几个长随也都是片刻不离地跟着。虽然邺城当地的官员对钦差的指令从未有所置喙,他们所提的要求也都一丝不苟地照办了,但徐济总觉得邺城透着古怪。
      这邺城是燕国公的驻地所在,燕国公又是太子与吴王的亲舅舅。这次是吴王上报请朝廷派人来查案,若是燕国公不许,大可不必同意朝廷派人到邺城来,但若是燕国公准许了朝廷插手,这群尾巴似的时刻监督着他们的长随又是什么意思?徐济和陶希明在铁匠铺的炉火旁交换了几个困惑的眼神,心照不宣地想莫不是吴王同燕国公起了冲突,要拿他们这群外来人做贡品祭酒呢吧?
      打铁的壮汉见面前这两位眼生,又有好些个仆从跟着,便想起了京中有钦差来查案的传闻,体贴地请两位贵人去一旁的酒肆坐坐,他这里还要有好一会才能完。
      徐济在酒肆要了壶梨花白并几个小菜同陶侍郎坐下了。原本靠在酒旗下打盹的店小二见徐济出手大方也很是高兴,忍不住嘴碎道,“客官可是来着了,小店的梨花白乃是本地一绝,早些年可是抢啊抢不到的好东西,咱们这的人出门送礼全靠这个撑门面呢。”
      徐济听了好笑,问道:“那这么说,现今这酒倒是不受欢迎了?”
      小二不服气,“这可不是酒的事儿,咱们这人少了呗,好多人都往江对岸去了,到了那就能有地,占到多少算多少。就是咱这都是军户走不脱,不然谁不想去啊。”
      “确实,”陶希成点头赞成,“从圣上准许流民南迁以来,好多人都往南边来了,毕竟这里光天气要就比北边舒服地多。”
      他们说的是自嘉佑三年始的北民南迁之策。天福末年的魏梁之争在历经三年鏖战后以魏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梁国为求一线生机,不仅割地称臣,甚至为凑赔款不惜将皇室宗亲的女眷折作金银送去了魏国的都城。而魏帝为了顺利接管梁国旧地,在默许了魏军屠城之后下旨准许失地的魏国流民南迁,在新占领的梁国土地上重新划分户籍和耕田。
      这是一场席卷整个魏国的狂欢。最先听到风声的权贵抢在前面圈走了最肥沃的地块,然后是离梁境不远的地方门阀占得了便宜,平日同魏军有所往来的人家也捡到了不少好处。梁国割让出来的土地是如此的优渥,这般细细过筛之后,从北边风尘仆仆而来的边民竟也真还能拾得一些零碎,而就这点零碎之地上长出来的作物也要比流民在北境吃风沙辛苦一年得到的多得多。因此,不过短短六年,魏人就在梁国旧地生根开花,将昔日尸横遍野的战场变成了膏满粱肥的繁华之地。
      而原先热闹非凡的战地前线也就渐渐失去了人气,只剩下了转运军需的作用,这受人追捧的梨花白也失了地位。
      “这么说,你们还亏了?”陶侍郎听了小二的牢骚,出言逗他。
      小二点头如捣蒜:“可不是!咱们这儿都盼着再打一仗呢,要是能彻底赢了那梁国小儿,说不准我也能分到一块地咧。”
      再看一旁跟着的两位长随,不但不阻止店小二同他们搭话,还对小二的言论颇为赞赏,徐济又想起先前太子曾有裁撤军费开支的议案,终于迟缓地接收到了灵感大王的神谕,这是舅甥几个在这斗法呢。
      这几个长随跟着,不是怕他们看到什么,而是就怕他们看不到什么,燕国公和吴王正等着几个傻子回去上报边地困苦呢。只要战事不息,燕国公将永远是大魏最雄伟牢靠的屏障。
      想通此关节,徐济连灌了自己好几口酒,这等军国大事他可不敢沾边,还是早早结了此案,滚回京里吃他的胡饼正经。

      等铁匠铺差人来寻他们时,陶侍郎早就醉得趴在桌上起不来了。徐济晃晃悠悠地替陶侍郎付了钱,又让两个长随掺着满眼迷离的陶侍郎往马车上去。见陶希成那坐都坐不稳却就是不会让自个儿脑袋磕到马车壁上的醉样,徐济对自己很是唾弃,看看人家,这才叫“臣醉了,臣什么都不记得了”。

      文定侯在邺城停留了半月,在验证邺城的往来账簿并无错漏后又准备动身前往芒山。

      芒山铁矿的运行也一如邺城令之前报备的那般平稳。除了在后山巡视时瞧见了好些无名坟茔之外,芒山并无特别之处。
      文定侯在矿上住了几天之后,准备回京复命。虽然从账面上近年来看芒山产出的铁折损率略高了些,但大家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文定侯自然也不会揪着一些细微的错处不放。
      在他看来,此次邺城之行的结论应当同当初吴王上报的一样,是心怀不满的梁人出于报复而策划了刺杀,牵涉其中的鞑靼人则是唯利是图的商贩。因魏和鞑靼开了互市,而梁人不能同魏人买卖马匹和铁器才找上了鞑靼人。邺城在燕国公的监管下有着平稳的运转,只应当上折子,要求进一步加强同鞑靼人互市的监管才是。
      徐济心不在焉地看着小厮替他收拾第二日回京要带的行李,神游天外地想着,这同鞑靼人的互市向来是太子一派在主持,此次文定侯的折子他和陶侍郎也是要签押的,如此一来,自己定是要得罪太子了。文定侯是出了名的忠直耿介之臣,陶侍郎也有个官至宰辅的岳丈庇护,只有自己是只个靠着商贾继父长年溜须拍马才堪堪上位的少卿,太子要出气,定是拿自己开刀。念及至此,徐济悔得连送行宴都没胃口去吃,他很想找棵东南枝把自己挂上去,明明都有人提前劝诫了,自己却楞是一句都没听进去。

      明日就要走,徐济见钱四郎喝高了在院子里唱歌,便让孙二也找钱四郎一同吃酒快活去,孙二推让几番,倒也听话地去了。
      孙二一走远,陶希成就闪进了徐济的屋内,神色凝重地问他:“能骑马么?”
      徐济点头,但不知陶侍郎问这个做什么,“这是怎么了?”
      陶希成不答,反直接将一个小包袱塞进他怀里,急切道:“今儿散了宴,文定侯用邺城话问一小厮厕房怎么走,小厮答不上来。”
      徐济心下一惊,“是梁国人?”
      陶希成点头,“侯爷怀疑此地多用梁人。魏国矿工不知去向者甚多。”陶希成继续压低了声音同徐济讲,“侯爷问邺城令要芒山伤亡矿工的花名册,邺城令推脱不给。”
      这是为何?
      邺城既是燕国公驻地,那本就有不少梁人俘虏。这些梁人被安排在铁矿做苦力也不足为奇,隐瞒苦力的去向并无意义,除非这花名册里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矿工?工匠?能锻铁造甲的魏人工匠?
      鞑靼人?!徐济凛然,眼前的迷雾拨开了。
      一直和鞑靼人做买卖的并不是梁人,而是魏人!
      邺城有人将那些工匠卖给了鞑靼,梁人被用来填工匠的空缺,所以铁矿上才会有超出正常的损耗,这不是因为有人从中取利以饱私囊,而根本就是新手不熟流程而产生的折损。刺杀吴王的梁人也不是伺机潜入的刺客而是从芒山逃脱的战俘!
      鞑靼不缺金铁,却常年苦于冶铁技艺的落后,所以才会带走工匠。如果鞑靼人真的得到了大魏的冶铁之术,那么……
      陶希成见他神情,知道徐济也明白了,沉声道:“侯爷说他来拖住邺城令,要我俩今夜便动身,分头走,京里见。”
      徐济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只来不及再问些什么,就听门外孙二的声音传来。陶希成不敢耽搁,佯装醉酒的样子嚷着要徐济同自己再喝一杯。孙二告罪后,进屋将走路歪七扭八的陶希成扶了出去,陶希成揪着孙二不放,不肯同小厮走,非要孙二送自己回去。
      徐济和陶希成目光交错的一瞬,顿时反应过来,一开始的钱四郎也是陶希成灌醉的,现在他支走了孙二,这将是自己逃脱的最后机会。
      徐济不敢迟疑,从行礼中翻出官印和过所,抓紧了陶希成塞给自己的包袱,从后窗一跃而下。

      将将过了半盏茶的时间,徐济就在黑暗中听见了喧闹声,已经沉寂的芒山又醒了过来。火光自山顶亮起,刺目的猩红一路蔓延到了山脚,宛如无常用来夺魂的铁锁。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四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